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及解决对策探析

2022-05-28 03:59:26杨晓芳
山西农经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口数量集体经济农业

□杨晓芳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6)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业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小、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科技创新、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人口流失问题严重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对我国城市化发展造成极大影响。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稳定农村农业基本盘、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均有重要意义。

1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体人民才能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断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为了缩小我国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索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制约农业的发展,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影响。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较低,导致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十分匮乏,并且由于后期缺少持续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缺乏维护保养,导致基础设施破旧、落后。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供水、供电、供气条件恶劣,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设施没有实现全覆盖。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基础设施投入,限制了产业发展,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低下。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第一产业占比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农村经济中供求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和需求不对称,造成供求失衡,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提供的大量农产品无法满足国民需求,因此需不断进口农产品,进而引发部分农产品滞销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主要从事粮食蔬菜等原始生产,在此生产方式下,农产品价值含量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人们的需求,传统农村产业结构模式已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在经济发展中,单一的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2.3 缺乏科技创新与技术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投入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确保科技投入、科学务农,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出,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导致农业科技作用甚微,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度不高,无法在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农业科研成果。

表4和表5为PB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PB实验的模型P值为0.0004(小于0.01),达到极显著,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各因素的P值可知,各因素对酸奶品质的影响力从高到低为果汁添加量>白糖添加量>发酵温度>奶粉添加量>菌粉添加量,其中果汁添加量、白糖添加量、发酵温度达极显著水平(P<0.01)。从系数估值可知,白糖添加量和发酵温度对酸奶品质呈正效应影响,其余因素为负效应影响。选择Box-Behnken试验时至少需要3个因素,因此,结合各因素的P值大小,选择果汁添加量、白糖添加量和发酵温度这3个因素进行最陡爬坡实验。

我国农业领域的科研人才匮乏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较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率低。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前沿和突破性技术原创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我国“领跑”技术不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及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与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有待优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缺乏扎根基层的乡土专家与致富能手。

2.4 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具有稳定性的资金投入机制,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金融市场有待完善,大部分土地出让金游离到其他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中占比较小,使得可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更加匮乏。农业资源转变为农业资产的渠道不畅通,导致农村产业无法接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融资困难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十分常见。由于缺乏投资,所以农业资本不足,农业生产率较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农民不会将所有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导致农业投资匮乏。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且经济缺乏活力,对外来投资企业的吸引力较小,导致社会资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投资力度较小。

2.5 发展效益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农产品工艺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地区主要供给初级农产品,即低附加值、低价的农产品,优质绿色或特色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并不常见。

我国多数农村地区仍采用原始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没有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产业价值链较短。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效益质量不高的因素较多,例如农村产业发展单一、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对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对农村及农业的价值功能利用不彻底、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等。

2.6 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差异逐渐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致使我国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我国城镇人口及农村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

图1 我国城镇人口及农村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根据我国城镇人口及农村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近20 年来,农村人口数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根据趋势图所反映的人口数量变化可以看出,2000 年农村人口数量为8.083 7 亿人,2010 年农村数量为6.711 3 亿人,2020 年农村人口数量下降至5.099 2 亿人。城市人口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 年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几乎持平,但2020 年城市人口数量约为农村人口的两倍。

根据我国城镇人口及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来看,2020 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是2000 年的两倍,而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2000 年的63.8%下降至2020 年的36.11%。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例如,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迁移,农村劳动力质量下降,农村人才流失,农村土地抛荒、资金外流等,因此农业发展萎缩,农村经济发展衰落。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3.1.1 完善治理体系,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效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要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在红线范围内大胆探索创新,激活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3.1.2 盘活整合闲置资源,引入外来优势发展主体

以挖掘潜在资源与盘活沉睡资产为重点,开展集体资源资产清查与确权颁证工作,建立资源资产清单库与信息化平台。同时,结合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目标定位,促进村级全域综合利用开发与合并村资源整合开发,进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引入优势社会资本,搭建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对接平台,以资源资产发包租赁、入股联营等方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3.1.3 增加集体资产存量,拓宽租赁性收入来源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发挥公共投资撬动作用,增强村集体对接社会资本的“筹码”。积极腾退闲置资产,活化集体资产存量,撬动和招引社会资本进入。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增加可租赁性资产,获得稳定的租赁性收入来源。

3.1.4 强化实体经济带动模式,推动集体经济内生性发展

合理规划乡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梳理特色优势产业,明确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任务。打造集体经济区域性公共品牌,创新“订单农业”“社区支持农业”等销售模式,破解销售困境。

3.1.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选配合适的经营管理人和发展带头人,探索实施“基本工资+绩效考核”、期股期权等激励方式。激活新型职业农民、土专家等存量人才,柔性引进新乡贤、新农人等增量人才,建立开发引育集体经济发展人才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提高福利待遇、住房补贴,优化晋升机制、奖励措施。

3.2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不断扩大产业与提档升级。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找准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才能实现农村产业的提档升级,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构建一个产业兴旺的农村,必须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核心产业迅速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推动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规模化产业,建设优势特色农业集群,通过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全体农民、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3.3 加大政策支持和农业投入力度

通过加大财政项目扶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强化人才支撑等,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乡村产业体系,把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销有效衔接、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明显提升农村经济效益、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3.4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也是规模巨大的市场,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激活规模巨大的农村市场,以此带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消费与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向规模化、生态化的现代化方向转型,使农业和其他产业生产率趋同,实现共同富裕。

3.5 提高农民就业水平

农业生产具有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利润低、经营风险大等特点,所以农民为追求更高的收入纷纷涌向城市,但是由于其缺乏技能、劳动素质较低,导致农民在城市就业的收入不高且工作岗位不稳定、工作环境恶劣。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及生产性投资力度,大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从而减少农民盲目向城市流动。

与此同时,应注重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农村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通过培养具有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新农民,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可吸引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激活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助力发展高质量的特色农村经济。

猜你喜欢
人口数量集体经济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34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妇女生活(2019年7期)2019-07-16 04:16:19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2020年前俄人口数量将增至1.475亿
人民周刊(2016年9期)2016-05-26 17:07:27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