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职场中年人“考证热”兴起。考证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赋予陷入焦虑的中年人暂时的新方向。但至于是治标还是治本,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更广阔的职业空间值得拼一下
“我一直在考注册电气工程师,为此准备了很久。”在一家设计院工作的吴楠告诉记者,“作为中年考证人,要兼顾家庭和工作,付出的努力比年轻人要多很多。”
在单位,吴楠需要完成日常工作,也不希望让领导和同事发现自己在复习考证。回到家,年幼的孩子要照顾陪伴,所以复习时间常常要等妻儿都睡了之后。吴楠之所以选择考证,是因为一旦考过,一证在手不仅本单位内部可以适当加薪,拓宽工作的平台,即使未来想跳槽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同样在复习考证的周薇,一直在准备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但对于本科学习语言类的她而言,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许多内容涉及逻辑和计算,复习起来仍很吃力。
之所以放弃原本的小语种专业转行当会计,周薇坦言是因为自己所学的语种就业范围狭窄,“有的师哥师姐转行做会计师成功了,如果再加上小语种优势,找相关方面的会计和审计工作也会有加分。为了将来的可能,我愿意拼一下。”
职业生涯和继续教育的缺失
对于周薇的想法,有从事过多年相关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向记者坦言:“看似有优势,实则也走了不少弯路,如果能够在高考报志愿时就选择会计专业,打好基础,哪怕日后有兴趣再学小语种,都要比现在的路好走许多。”
对此,天津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教师郑永强认为,中年考证热的背后,是职业生涯焦虑。一方面是职业生涯教育缺失,校园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实际情景,不可避免地流于形式。而到了职场,部分企业很少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辅导和规划。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很多员工接受的院校教育只是拿到了“入场券”,入场之后继续教育环节的缺失,让职场中年人不得不以“考证”代偿。
这一点吴楠深有体会,设计院里许多人都在考证,涉及建筑类的方方面面。“毕竟多一个证多一个硬件条件,以后晋升时能拿得出手,同时考证本身就是业务提高的过程。如果我不考,日后业务能力、晋升也会落后于他人。”
而周薇也坦言,如果在高中阶段,自己能够了解不同专业未来的发展路径,知悉不同职业的准入机制和晋升空间,知晓自己更适合选择哪个专业和行业,也许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人到中年通过考证来给自己换专业换职业,即便考下了,也比本专业人士少了很多竞争优势。”周薇在奋争的同时也有一丝丝无奈。
不该为“证”而学
技不压身,证不压身。证多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不可回避的一個问题是,“考证拿证到手软,依然没有安全感”“多证在手,依然发愁”等现象并不鲜见。有业内人士就表示,随着“挂证”现象被规范,一些证书的含金量虽然还有,但已经不如从前,“特别是建筑行业领域”,而个别职业培训机构之所以炒热考证焦虑,也与“双减”后部分投资流入职业培训机构不无关系。
记者采访中发现,更为尴尬的是,一些人复习到一半,发现自己要考的证没有了。胡女士打算考心理咨询师证,是因为曾听说有亲戚朋友因为拿到了该证,从事相关职业而取得较高收入,但复习到一半时却发现考试没有了。经了解,在2017年9月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并未列入,该职业不再是准入类行业。
准入类的职业资格考试正在被逐步规范,而这些规范也在缩减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2021年底,人社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共计72项职业资格。优化后的目录与2017年相比,职业资格减少了68项,削减49%。
因此,让“考证热”处于适温状态,引导大家理性考证,还需要国家加强指导、优化政策。(综合《工人日报》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