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惠
灰鲸的脊背上没有背鳍,只有一些峰状突起。灰鲸游动时,会将脊背露出海面,因此18 世纪时,灰鲸被认为是露脊鲸的一种。但由于灰鲸身体瘦弱,头部比其他露脊鲸小,因此也被称为“弱鲸”。
1861 年,科学家在波罗的海发现了灰鲸的半化石样本。通过对该样本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这种“弱鲸”不是露脊鲸,而是一个新的独立物种,灰鲸这才被正式命名。不过,那时灰鲸仍被归入须鲸属。
1864 年,科学家发现灰鲸的肋骨和肩胛骨与任何已知须鲸的特征完全不同。此外,因为须鲸进食时需要通过扩张褶沟来增加口腔容积,以便能一次性吞下大量海水,所以须鲸的胸腹部有许多纵沟和褶沟,但灰鲸的胸腹部却只有2~4条纵沟,没有褶沟。为了区分这一不同,科学家专门创造了灰鲸属。
灰鲸特别喜欢发出“哼哼”声,大约每小时就能发出50 次,每次能持续2 秒钟。这些“哼哼”声的频率在20~200 赫兹之间,强度高达160 分贝。
人类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声音在20~2000 赫兹之间,所以灰鲸的“哼哼”声也能够被人类听到。于是,充满好奇心的人类就开始疑惑:为什么灰鲸喜欢发出“哼哼”声呢?
为此,科学家展开了相关研究。有人推测是为了回声定位,有人推测是为了与其他灰鲸进行交流,还有人推测是对暴风雨、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反应。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失恋的灰鲸更热衷于发出“哼哼”声。因此,我们可以把“哼哼”声当作灰鲸对于失恋的叹息或抱怨声。
中文学名:灰鲸
别名:东太平洋灰鲸、加州灰鲸、
魔鬼鱼、掘贝者、弱鲸
所属科属:灰鲸科/ 灰鲸属
分布:北太平洋及其相邻的海域
种类:1 属1 种
外貌:灰鲸幼年时体色为黑灰色,成年后体色为棕灰色或浅灰色,因而得名灰鲸。
全身覆盖着浅色斑块以及由鲸虱和藤壶构成的白色或橙黃色斑块,腹部颜色较浅;身体呈纺锤状,躯干粗胖,没有背鳍,只有小小的驼峰状隆起;尾鳍宽大,后缘呈平滑的“S”形,中间有缺口;胸腹部有2 ~ 4 条纵沟,长度约1.5 米;上颌每侧有130 ~ 180 块鲸须板,长度为40 ~ 50 厘米,色泽为浅黄色,须毛很粗糙;眼睛为圆形,所在位置比其他须鲸更靠上;两个喷气孔呈“八”字排列。
体形:灰鲸出生时体长约4 米,成年后体长为10 ~ 15 米,体重约30 吨,雌鲸的体形略大于雄鲸
寿命:50 ~ 60 岁
性情:友善
特殊技能:长距离迁徙
食物: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为主食,也吃鲱鱼卵和其他群游鱼类
天敌:虎鲸
食量:每天可吃掉一两吨食物
生活方式:通常单独行动,或形成由2 ~ 3 名成员组成的小群体
灰鲸的身影曾经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都能看见,然而在300 多年前,北大西洋的灰鲸就已经灭绝了。现在生活在北太平洋的灰鲸,可分为两个族群:东部族群和西部族群。
绝大多数的灰鲸属于东部族群。它们的传统觅食地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每当海冰自北向南推进时,它们的迁徙之旅也随之开始。灰鲸的泳速并不快,一般只有5 ~ 7 千米/ 小时,最快也不过15 千米/ 小时,但它们会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因此每天行程为120 ~ 185 千米。
每年12 月下旬至次年1 月,东部族群的“先遣队”会抵达目的地——位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附近的繁殖地。这条迁徙路线的来回行程为16 000 ~ 22 000 千米,是已知最长的哺乳动物迁徙路线。
然而,国际海运的兴起使灰鲸的迁徙之旅变得越发艰难。繁忙的航线,增加了灰鲸与船相撞的风险;船所发出的噪声,还会干扰灰鲸之间的交流,使其偏离迁徙路线。即使灰鲸克服重重困难抵达繁殖地,也仍有烦恼在等着它们。捕鲸行为会威胁它们的生命,渔具会缠绕它们的身体,泄漏的石油会损害它们的健康……
与东部族群相比,西部族群则颇为神秘。人们至今仍不清楚西部族群的详细迁徙路线,只能推测它们是从鄂霍次克海迁徙到日本海以及中国的南海和黄海。相比于东部族群的那种“长征”式的迁徙之旅,西部族群的迁徙之旅的行程则短多了。不过西部族群一路上所面临的危险,并不会因此减少。
西部族群的觅食地附近,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海上油气开发。钻井和疏浚作业,会对灰鲸的觅食地造成破坏;石油和化学品的泄漏,会影响到甲壳类动物的生长,而它们是灰鲸的主要食物来源。此外,水下作业噪声的干扰,也可能使灰鲸远离传统的觅食地。
西部族群历经艰难来到繁殖地,处境也没有变得安全。它们会面临和东部族群一样的危险。西部族群本就濒临灭绝,如果它们的生存环境继续恶化,或许不久之后就会步北大西洋灰鲸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