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与体力活动的相互关系

2022-05-27 01:12杨宗宇刘攀尹龙刘奇蔡子健张钶敏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体力动作技能

杨宗宇 刘攀 尹龙* 刘奇 蔡子健 张钶敏

(1.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衡阳 421010;2.怀化市靖州一中 湖南怀化 418400)

学龄前儿童的定义并未有统一的规定,主要是指不符合正式入学要求的学前阶段的学龄前儿童[1,2],该研究对象为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3~6岁学龄前儿童,该阶段是进行体力活动,促进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1,3,4]。

从我国2000 年对3~69 岁的中国公民进行全面的体质监测[4,5]数据来看,我国学龄前儿童健康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主要的大城市,0~7 岁的学龄前儿童肥胖率约为4.3%,而7 岁以上学龄前儿童的肥胖率大概在7.3%。如不及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至2030年,0~7岁学龄前儿童肥胖率可达到6.0%[6]。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基本动作技能与体力活动,对学龄前儿童身体机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未来指导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健康指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6],因此,该研究以科学探究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对学龄前儿童健康影响为出发点,深入研究二者在3~6 岁学龄前儿童阶段的相互关系,为我国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助力。

1 文献梳理与研究假设

1.1 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体力活动及测量工具

基本动作技能定义有很多,如基本动作技能是完成某一动作和进行运动的协调能力[7,8],包括移动技能、操控技能以及平衡技能,国际研究主要采用移动与操控2 个技能类数据。胡文文[2]在研究中提到的基本动作技能测试工具有粗大动作发展测试、运动技能轨道(athletic skills track,AST)、学龄前儿童粗大动作质量量表等评价工具。在动作技能测试工具中,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he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是国内常用测量工具,是Dale A Ulrich 于1985 年制定的3~10岁大肌肉动作发展测量工具(TGMD)。该测量工具在国际有着较好的可信度,被多个国家广泛应用[6],分别于2000 年和2013 年进行修订,发展为TGMD2 和TGMD3。该研究采用的是2013年修订的TGMD3。

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也可称为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是体力活动主要因子[3,9],基本定义为骨骼肌收缩引起的能量代谢活动[10],是提高学龄前儿童基本技能掌握和促进身体器官机能发育的基本方法[6,7]。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量有许多不同的规定,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规定为3~6岁的学龄前儿童每日需进行1h 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MVPA)[2],以及美国卫生部发布的《美国身体活动指南2018》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要完成3h各个强度的身体活动[7]。学龄前儿童体力测试方法包括主观测量方法和客观测量方法。客观测量法包括直接观察法、间接测热法、双标水法、加速度计、心率监测法等,最常用的加速度计,包括GT3X、GT3X+、GT3X-Plus3个版本[11],该测量工具因其使用便捷、测量科学准确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体力活动相关研究中[5]。主观测量法包括一些体力活动相关调查问卷和一些体力活动记录日志[5],但由于其主观性较强,不具有客观测量法的优势。

1.2 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与体力活动的关系

1.2.1 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亚类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3~6 岁是学龄前儿童学习并掌握基本动作技能的黄金时期[2]。在许多研究中,都从移动技能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其中某些研究就证实了移动技能与学龄前儿童MVPA 时间成正相关[2]。其原因可能在于移动技能中的某些项目不需器材开展,相对易于开展,学龄前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且能够维持较长时间。该亚类中的项目的动作能力与体力活动所需的运动能力相接近[2],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模式,能够有助于体力活动的积累。移动技能包括了速度、力量、爆发等素质,是参与体力活动的基本要求,只有当学龄前儿童具备这些素质后,参与体力活动时,才能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延长体力活动时间,因此,移动技能的熟练掌握是保证学龄前儿童积极参与体力活动,发展机能的前提。而基本动作技能中,操控技能是学龄前儿童学习动作技能的关键部分[6],学龄前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和大脑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在这类技能学习和掌握过程中十分困难。但操控技能不仅可以调动大肌肉群维持学龄前儿童的体力活动,还在某些项目中实现更加精细的控制,如原地运球这一动作,除了手臂、大腿等肌肉群的参与,手掌小肌肉群等也参与了运动,增强了对球的空间感知和控制[2],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基本动作技能,促进其健康发展[3]。儿童只有掌握了多项基本动作技能,才有可能打破“动作熟练障碍”的临界值,从而积极参加多种身体活动[3]。

至此,笔者提出研究假设1: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可以预测体力活动的变化,其中操控技能比移动技能对体力活动变化的影响要大。

1.2.2 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以及存在的性别差异

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有着一定的线性关系[12],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掌握划分了几个重要阶段[9],而每个阶段所从事的多种体力活动能够为其提供发展的基础[12],需要在各种体力活动中不断巩固和重复,从而掌握与熟练[6,12]。有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动作技能与体力活动存在着正相关性[6],证实二者有着某种联系。基本动作技能的跑步、跳远等属于移动类,而体力活动也包含了各种具有跑、跳、投等动作[9]。刁玉翠[5]的研究结果中,求证出位移类技能与立定跳远、10m 往返跑等活动的相关程度要高于网球掷远,操作类基本动作技能与网球掷远的相关程度要高于立定跳远与10m往返跑。胡文文[2]的研究结论指出,体育游戏活动干预,提高和改善了4~5岁学龄前儿童的移动技能与操控技能,即使在体力活动干预停止后,干预效应依然存在,即基本动作技能有赖于体力活动的积累[2]。影响体力活动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性别对于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也有着一定关系。众多研究,如李红娟研究[12]提到,男生较倾向于从事动态行为,而女生多选择从事静态行为,而且在该时期,男生多选择对抗性项目作为体力活动,强度和持续时间较长,女生倾向舞蹈类练习,发展协调与柔韧素质较多[12]。父母层面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在其选择游戏类型时,多让女生选择低强度、较安全的游戏,而鼓励男生参加一些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体力活动,并且李红娟[12]的研究结果表明,男童比女童体力活动水平要高。

因此,笔者提出假设2: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存在一定程度正相关,并且体力活动存在性别差异,男童的MV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高于女童MVPA。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共有4个班级参与,包括7个年龄段的学龄前儿童,为衡阳师范学院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所有参加此次测试工作的对象均无任何疾病与特殊情况,均能正常进行相关体力活动以及该研究的相关测试内容,经过家长同意后,签署相关仪器知情同意书,并进行测试工作。经过筛选,淘汰不完整数据,获取了衡阳师范学院2 个幼儿园共108 人(男生57 人,女生51 人)的完整数据(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情况(n=108)

2.12 基本动作技能测试

该研究测试方法采用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测试方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测试的内容包括操控技能和移动技能两大类,动作标准参照TGMD3标准进行,对每个学生进行编号,按照顺序依次完成测试,测试过程均采用摄像机进行拍摄佐证,同时作为打分评价的视频材料。在所有项目测试完毕后,由2个小组按照TDMD3测试标准进行独立打分,每个项目一个标准为1分,符合为1分,不符合0分,在某项标准有争议的情况下,由两组协商统一的主观评价标准决定。

2.13 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测试

研究对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的测试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对学龄前儿童的日常进行记录(见表2),采样频率设定为30Hz,佩戴周期为7d,佩戴部位为右边髋关节处,该部位是人体重心的集中部位[11],数据收集全面,且不易影响学龄前儿童的日常生活,方便仪器佩戴,除在游泳、洗澡等外,其余时间均要求佩戴。

表2 加速度计相关参数设置表

2.2 结果

2.2.1 学龄前儿童不同性别儿童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总体力活动与性别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在中高体力活动中,男生均值(51.58)大于女生均值(45.18),以及总体力活动中,男生均值(262.72)大于女生均值(255.96),再次表明二者在性别之间的差异较大,表3的数据也显示轻体力活动、移动技能、操控技能、总动作技能与性别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同时,可以看出,除中高体力活动和总体力活动不存在年龄差异(P>0.05)以外,轻体力活动、移动技能、操控技能、总动作技能均存在年龄差异(P<0.05)。

表3 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情况

2.2.2 基本动作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论证基本动作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该研究通过设置因变量(体力活动),分别以基本动作技能与亚类技能(移动技能与操控技能)为自变量,增加控制变量(年龄与性别)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学龄前儿童总的基本动作技能与位移技能可显著预测其体力活动的水平,因此,该研究假设1,前半部分(基本动作技能可以预测体力活动水平)得到论证。更加具体来看,可以看到位移技能和总的基本动作技能每发生1 个单位的变化,总的体力活动会分别变化0.221和0.211个单位,可见,位移技能与总的基本动作技能对体力活动变化的影响较大。但同时从表4可以看到,操控技能与体力活动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显著预测体力活动的变化,因此该研究假设1,后半部分与结果不一致,应是移动技能相比于操控技能更能显著预测总体力活动的变化。

表4 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及其亚类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回归分析

2.2.3 体力活动对动作技能回归分析

同样以体力活动为自变量,以总基本动作技能为因变量,并设置控制变量(年龄和性别)通过SPSS进行回归分析。从表5 可以看出,体力活动可以显著预测基本动作技能的变化(P<0.05),具体来看,每当体力活动变化1个单位时,基本动作技能可变化0.178个单位。可见,体力活动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变化影响较大,即该研究假设2,得到论证:体力活动可以显著预测基本动作技能的变化,且体力活动中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存在性别差异,男生MVPA大于女生MVPA。

表5 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

3 讨论

该研究旨在探究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因素,通过从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学龄前儿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提出了2 个研究假设:(1)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可以预测体力活动的变化,其中操控技能比移动技能对体力活动的预测要高;(2)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存在一定程度相关,并且体力活动存在性别差异,男童的MV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高于女童MVPA。表3显示,总动作技能与移动技能可显著预测体力活动的变化,当动作技能与移动技能每发生1 个单位变化,体力活动分别变化0.211 和0.221 个单位。可见,二者对体力活动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而其中操控技能不能预测总体力活动的变化,即操控技能对体力活动变化的预测远远低于移动技能。表2、表4 的研究结果显示,体力活动可以显著预测基本动作技能变化,即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以及中高体力活动、总体力活动与性别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在中高体力活动中,男生均值(51.58)大于女生均值(45.18),表明在性别之间的差异较大。

3.1 体力活动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以及体力活动性别差异的分析

体力活动是基本动作技能学习与掌握的前提条件,二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12],所以学龄前儿童不仅可以通过提高体力活动水平增强身体机能,而且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协调、灵敏、速度等综合的体力活动学习与巩固基本动作技能,况且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体力活动的一个量的积累,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基本技能的发展就能得到提升。另外,也可能在于学龄前儿童基本技能学习途径的单一,该阶段主要是从幼儿园的体适能课程进行学习与掌握,像该研究对象的幼儿园,早晨有课间操和体适能游戏课程等体力活动,带动学龄前儿童参与锻炼、发展机能的同时,学习与巩固技能。体力活动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在一些研究中,如李红娟[12]初步探讨了儿童体力活动在性别上的差异。在该研究已验证的假设1中,3~6岁学龄前儿童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这与李红娟的研究观点一致[12]。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进入动作发展的黄金时期[12],学龄前男女生体力活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男生先天体质就要普遍好于女生[2],在体力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性别差异[11],其次男生由于性格外向、好动等特点,对竞速类游戏等跑的活动感兴趣,另外他们也倾向于动力性体力活动,如小篮球、小足球、冒险类小游戏等,这些都能够提高其体力活动水平。而女生性格内向、好静,多选择一些文艺、修身养性的活动,如乐器类、画画等,体力活动时间减少,其静坐行为时间也相应延长[8],因此,男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要高于女生。

3.2 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分析

该研究通过结果分析验证了该研究的假设2,但与该研究提出的假设不一致,3~6岁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对体力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即基本动作技能可以预测体力活动的变化,但其中移动技能对体力活动的预测高于操控技能。这与刁玉翠[3]等人的研究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基本动作技能对体力活动产生了促进作用,学龄前儿童能够通过积累的技能,完成各种不同的体力活动,扩展了进行体力活动的形式与时间,因此,体力活动整体水平呈现提高的趋势。动作发展专家Seefeldt(1980)也提出,儿童只有掌握了多项基本动作技能,才有可能突破“动作熟练障碍”的临界值,从而积极参加多种身体活动[3],提高学龄前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否则,学生在心理上开始有意识抵触体育活动,并表现出沮丧的行为,影响其体力活动的参与。因此,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并建立相关的体育兴趣。

3.3 操控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分析

在研究结果中,操控技能并不能显著预测体力活动的变化,这可能是因为操控技能中的项目动作模式相比于移动技能与体力活动的动作模式相似性更低[3],如刁玉翠[5]在研究中指出,10m 折返跑与网球掷远反映的力量类型不同,前者多反映下肢力量,后者倾向于反映上肢力量,因此10m 折返跑相比于网球掷远与位移技能存在着更高程度相关。另外,从参与的内容看,学龄前儿童多参与的一些发展跑、走、跳等位移技能,下肢参与的锻炼较多,而且开展的活动强度很容易提高到中高强度,而操控技能依赖于较大强度体力活动发展[12],但在3~6岁这一阶段,学龄前儿童技能由于得不到全面发展和正确引导,不成熟、不熟练,难以将带有操控技能的体力活动维持在较高强度,所以造成了操控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低于移动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因此,学龄前儿童参与更多发展下肢力量的移动技能练习,将有利于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除上述因素外,学龄前儿童操控技能的熟练程度会通过心理影响体力活动的开展,肥胖儿童参加较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本就困难,如操控类技能也不够熟练支持其参加锻炼,儿童心理就会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会产生抵制参加体力活动,从而引发更多不利的影响,但这一时期操控类技能本就学习得少,且较难掌握,多数儿童操控技能积累少,通过移动技能类体力活动提高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多于操控技能,因此操控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低于移动技能。

3.4 移动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分析

表3和表4显示的结果与该研究的假设2不一致,回归分析显示总基本动作技能对体力活动有着一定程度相关性,但其中的移动技能对体力活动变化的预测高于操控技能,且操控技能与体力活动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在相关研究[6,9,12]中,张圣南通过4~5 岁年龄段男生基本动作技能与上学日体力活动关系的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分析表明,位移技能越高的男生,上学日活动水平也越高,而且基本技能高的学龄前儿童比基本技能低的儿童身体活动时间长。其原因可能是,移动技能的亚类项目相比于操控技能更贴近于学龄前儿童生活,包含了跑、跳、投等多种形式的基本动作技能[2],尤其对下肢运动能力和力量的要求有着相同的标准。学龄前儿童日常所采用的基本动作技能在这一时期也主要为跑、跳、走等多种基础技能[2,10,12],如单脚跳、青蛙跳、运输宝藏游戏等,下肢力量得到的发展和运用也最广泛,一些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移动技能整体得分高于操控技能整体得分[11]。

4 结语

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地提高,对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体力活动出现了性别差异,学龄前儿童男生中高体力活动(MVPA)比女生要高,且之间的差异较大。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可以显著预测体力活动变化,即能够促进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的发展,在基本动作技能亚类中,移动技能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比操控技能更高。该研究结果显示了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在此阶段,不仅要重视个别领域的发展,更要着眼于学龄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高度重视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的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二者的发展,提高学龄前儿童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体力动作技能
下一个动作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人类的收留
水下作战用啥枪
男子体力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