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民日报》微博新闻的传播新特性

2022-05-27 14:56徐莉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

摘要:本文以《人民日报》微博为研究对象,采用构造周抽样法抽取2019年—2021年的微博新闻作为样本,基于其传播现状,试从体裁、词汇、文本等三个角度对其微博新闻传播新特性进行探讨,并借此探究《人民日报》微博的成功运营给其他尝试转型的传统媒体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微博新闻;《人民日报》;新特性

2012年7月22日的一条“北京,加油”的微博,标志着《人民日报》正式入驻新浪微博,截至2021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微博共发布了141390条微博,粉丝数量达到1.26亿,日阅读量100万+,成为互联网上同类媒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试以具有代表性的《人民日报》微博为调研对象,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构造周抽样法。本文在2019年至2021年这三年(共计156周)里,将所有的样本集中起来,在2019,2020、2021上下半年中各抽取一周(即构造周)作为样本,三年的样本中共抽取了6个构造周,共计1740条微博样本。本文选取2019年一2021年《人民日报》微博在构造周内发布的所有微博为本文调研的总体样本,借此探讨《人民日报》微博新闻传播新特性。

《人民日报》微博的传播现状

内容定位

《人民日报》微博基于其政治指导功能、文化导向作用的功能定位,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大致包括4类:新闻类、评论类、美食类和资讯服务类。新闻类内容占《人民日报》微博比重较大,主要传递国内外新闻事件,向受众展示全方位的社会资讯。评论类中,《人民日报》微博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性的方式辩证结合,站在权威的角度对奥论进行引导,开辟了《你好,明天》《人民微评》《微议录》等等评论栏目。资讯服务类和美食类相辅相成,资讯服务类的内容是除新闻内容外的第二大内容输出,《人民日报》微博也由单一的新闻类宣传平台向服务平台转型,从提供新闻向以提供生活资讯为主的服务平台转型,不再局限于新闻题材,致力于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内容的同时,也把时间和空间分给其它不同的内容,使得各类信息相互平衡。资讯服务类与美食类栏目的增加,使《人民日报》微博走向了“亲民化”,也带动了《人民日报》微博的点赞评论和转发量的提升。

推送频率

据本文统计,《人民日报》微博的推送频率主要有如下特征:首先,日发文数量稳定:基本控制在30条一60条之间。其次,评论类栏目持续推送:《人民日报》微博的评论类栏目《你好,明天》每日在23: 00—24: 00这个时间段准时推送,评论围绕的话题或是国内社会热点,或是国际形势,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评论观点的表达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多为激励性话语。最后,各栏目内容布局合理,《人民日报》微博的内容以新闻为主,但并不全是新闻资讯,也会适当穿插评论类、资讯服务类以及美食类的内容,满足受众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人民日报》微博新闻的传播新特性

体裁: 140字内的精炼与概括

对非关键信息的省略以及对描绘词语的浓缩体现了《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表达凝练,言简意败这一传播特性。由于微博140个字的限制,要想把一则新闻事件叙述清楚,篇幅必须短小精炼。微博新闻一改过去一些纸媒长篇大论的叙事风格,化长为短,化曲为直,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充足的信息,语言传播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总结性。例如在2020年9月份同一则对海昏侯国遗迹园开园的报道,纸媒为我们用文字展现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迹园内的详细画面,在介绍遗址博物馆之前还作了文字铺垫,细致具体地展现了博物馆历史文物的珍贵与面积之大,纸媒的报道力求完整、立体性。而对同一则事件,微博新闻只是简单地告知了开园时间,其他的要素一笔带过,在表达上要简洁有力得多,微博新闻的报道力求概括凝练性。

词汇:口语化的表达,用词亲民

根据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在浅阅读时代,大部分用户对长篇大论、宏大叙事的内容毫无阅读兴趣,因此新闻的易读性与接近性成为是否能得到用户青睐的重要指標,直接影响用户的阅读选择。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是《人民日报》微博诞生以来备受用户关注的又一特点,用词及内容亲民是《人民日报》微博新闻的又一传播新特性。

《人民日报》微博不仅是受众及时知悉国内重大事件的重要窗口,也是了解政府决策和中央精神的主要门户,还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解压阀”“能量加油站”。例如这条微博新闻: “【大熊猫宠粉与游客击掌】,近日,在辽宁大连,网民发了一条大熊猫与游人热烈互动的视频走红互联网。视频中熊猫们趴在玻璃上,快乐地与玻璃外的游客们依次击掌,尽力地满足每一位‘粉丝’”。熊猫作为国宝,因其外形的慈态可掏而备受宠爱,也是《人民日报》微博中常出现的新闻元素,通过视频对熊猫与游客进行互动的事件进行还原,既达到了和微博网友进行互动的目的,也通过对类似“击掌”“粉丝”“努力营业”等等流行语、网络用语的大胆使用,把自身打造成可闲话家常的朋友。目前该条微博的评论达到2230条,点赞量1.8万。再如这条微博视频新闻:【新生代小灰灰强势出道,新型认熊猫插件桃心耳朵成功上线,快来pick一下吧!】,此条博文中,“新生代”“出道” “pick一下”都是粉丝圈流行网络热词。词汇是语言组成最基本的部分,词汇使用的变化和发展则直观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人民日报》微博在博文中大胆启用网络热词、新词,为其往日刻板化的话语叙事和用词习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吹起了一股“小清新”之风。

文本:传播符号多样性,多元展现

传播符号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人民日报》微博通常使用文本、图像、视频和直播等多媒体传播手段,突破了传统媒体靠单一或者几种传播手段叠加的线性传播手段的弊端。互联网的超文本特征,使微博资讯得以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所谓超文本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利用超级链接的方法让资讯和资讯之间形成了某种联系。超文本特征,使得微博新闻文体跳出了仅仅使用文字描写的窠曰,使得新闻报道写作方法变得更加多元化。

受微博平台的字数限制,新闻报道的结构往往被限制在一段话甚至几句话之内,不像纸媒那样可以详尽地说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一条微博只能简单地叙述一条新闻或者简短地对事件表达观点看法,这就导致微博报道产生了叙事不够具体,信息量过少的不足的情况。因此,传播符号的多样化成为应对这一问题的最优选。例如在本文抽取的构造周内的这条微博新闻: “【当国庆遇上中秋,《人民日报》直播陪你过‘十一’!】这个十一假期,国庆遇上中秋,你打算怎么过?……《人民日报》不间断直播,一起围观。”该条新闻中插入了直播链接,用户点击链接即可直接观看现场景象,实现了在字数有限的新闻叙事中,多元化展现事件原貌的效果。再如这条微博新闻:“【一起呼吁:这个假期,拒绝动物表演!】今天是2020世界动物日,拒绝动物表演,你可以影响,更多人! ”该条微博新闻如果单从文字上看,很难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人民日报》微博采用九宫格图片的传播方式,给最常在海洋馆以及马戏团表演的9种动物制作了插图,每张图片都从动物的角度出发,以呼吁的口吻配套相应的文案,仿佛人与动物间的面对面交流,直接将受众带入情境之中。例如,老虎配图的文案: “我天生怕火,但却要一遍又一遍地上高台钻火圈。人类说,这是一种叫做马戏的文化。”

启示和借鉴意义

内容生产:与热点接轨,语言表达上的新颖性

语言表达的新颖性体现在《人民日报》微博对诸如“速存”“速转”“围观” “官宜” “锦鲤”等这些网络热词的使用,使得表达既简洁又有力,增强了新闻语言的现代感,也符合当下读者的审美趣味。《人民日报》微博,在借助纸媒作为官媒的巨大影响力和原有受众面的基础上,一改传统报纸给人的严肃、“居庙堂之高”的刻板印象,在恪守原有定位的基础上,努力塑造新形象,适应碎片化阅读时代,以简洁的语言与多种传播方式从不同的新闻视角为受众解读社会热点。在微博新闻风格的塑造上,既能尊重原有的新闻写作规律,又能大胆放手,推陈出新, 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传播姿态:与受众对话,开放情境下的互动性

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微博上,无论是,网络红人、官媒还是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点赞、评论与转发与《人民日报》微博进行互动交流。开放性也是网络的基本特征,开放性使微博的传播更加情境化,人们仿佛可以在微博上直接对话,而开放性又使微博的沟通更加平等化,在这些开放性机制的共同影响下,《人民日报》微博的语言也变得更接地气,受众在自己感兴趣的微博新闻下通过评论区进行互动,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仿佛朋友间的日常对话。这样既缩短了文本和用户间的距离,又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

文本表达:与事件零距离,新闻话语中的人文性

人文性主要表现为在《人民日报》微博以亲切的口吻,从话语的表述上体现人文性的特征,拉近了与受众间的距离,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奥论。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微博的目标受众群覆盖了不同行业、地域、年龄阶段,为满足这些目标群体的社会人文意识,《人民日报》通过微博所发表的信息内容范围广泛,宏观上涉及中国国内的的重大政治、经贸与社会人文等相关内容,微观上涉及的社会热点事件以及知识科普、励志故事等等,这些内容的呈现皆体现了人文关怀。例如:第一,由社会热点话题给予民众提醒:2020年6月20日发布的来自国家卫健委夏季疫情防控提醒【“转发提醒!收好“夏季科学防护指南” 】。这类善意的提醒给读者带来关心之感;第二,由宏观的国际事件推向微观的人民生活: 2020年11月4日的微博【与你有关!年轻人关心的这些事,规划《建议》都提到了】,从年轻人的角度分析“十四五”规划将会给年轻人的求学、就业、收入、医疗和住房方面带来哪些变化,体现出人文关怀。

传播情境:与时效同步, “快”语境下的简洁性

简洁性主要体现在《人民日报》微博为了适应读者的视觉阅读,会将每篇微博新闻中最重要的核心概括于“【】”括号当中,既凝练地表达了新闻的重点内容,又传达了传播者的情感态度,使读者一眼扫过去就能辨明新闻的重点,进而选择是否细看,充分地考虑了受众的视觉习惯。互联网的出现,使新闻由“及时性”走向了“全时性”,微博新闻迅速及时的特性符合当下新闻对“时效性”的追求。在快阅读时代,快速、实用的消费特点已经成为内容生产者需要正视的现实。受众在浏览微博的时候,常常一眼扫过,这就要求内容生产者使受众在短时间内便获得核心的新闻讯息,留住受众。例如2020年8月23日的一条微博新闻:【#一分钟回顾赵立坚回应美国合集*】【转发关注! #一分钟了解美伊冲突最新进展#】等,皆强调了“一分钟”,以要点提示的方式适应了受众“快”语境下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既让受众在1分钟即可了解关键讯息,又让受众在心理做好了铺垫,可以聚焦于内容的阅读。

上述分析表明,《人民日报》微博无论在体裁、词汇还是文本上,都呈现了全新的传播方式。在体裁上,140字以内的字数限制使《人民日报》微博在内容上呈现出高度的概括性和凝练性,体现了“微言大义”的话语风格;在词汇的使用上,《人民日报》微博大胆启用新词和网络热词,在语言上与时代接轨,口语化的表达彰显亲民;在文本上,《人民日报》微博采用文字、图片、视頻和直播等多元化传播手段,打破线性的叙事方式,情感充沛,立场鲜明,表达更具感染力。

《人民日报》微博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责任担当,其成功运营给许多还在尝试转型浪潮中逆流盲泳的传统媒体以启示和借鉴意义。对于传统新闻媒体该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中转型,该如何革新或坚守,做出适应性举措,《人民日报》微博的成功转型或许能提供一定的思考和方法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学宾,信息传播中内容分析的三种抽样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1999 (03) : 29-30.

[2]董天策,梁辰職,夏侯命波,试论《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J].国际新闻界, 2013, 35 (09): 81—91.作者简介:

徐莉(1993.8—),女,汉,江西抚州人,硕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向:媒介技术与现代新闻。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
中国奥运新闻报道的文化转向
《人民日报》、《读者》领跑2016报刊发行
《人民日报》否定“文革”释放积极信号
一名乡镇干部的评论稿为何屡上《人民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