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编者按:大學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心智在这个阶段逐渐成熟,思维进入最活跃的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思政课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专业课程的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的“大思政”格局,是当前高校的重要工作。
太原师范学院各学科教师不断探索新模式、新理念,对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的融合进行了有效尝试。本刊遴选该校不同学科六位教师的有关文章予以刊载,以供借鉴参考。
“新文科”是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的重组。将课程思政融入新文科,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在课程目标的确立、思政内容的融合及评价考核的科学性等方面下功夫,发挥好专业课程的引导功能和隐性教育功能。
“00后”学生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理性化的处世哲学、务实化的人生理想等群体特点,教师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讲授进度,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思政教育。
第一阶段:对于刚进入大学,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常常对专业、前途等存在迷茫和困惑。此时,专业课以基础性知识讲授为主,思政教育可以从宏观发展、行业特点和时代需求的角度开展。本阶段重点突出“理想抱负、家国情怀、四个自信”三个思政元素,兼顾个体与整体、科学发展观等元素。
第二阶段: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学生应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能结合专业课程进行理解和运用。在这个阶段的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观引导;要坚持思想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学理性分析,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第三阶段:此阶段学生专业知识已得到一定的累积,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的融合应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局观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切入,为学生今后创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从传播时代精髓、弘扬传统美德、渗透马哲原理和深化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着手。
一是弘扬时代旋律。任何专业都有其时代特殊性,教师可以从国家战略、家国情怀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专业建设和使命,激励学生以更大的抱负、更高的热情、更强的意志投入到专业学习与实践中。
二是传承传统美德。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其发展的历史沿革、专业背景和历史渊源,教师可以在教案中对课程的建立、发展历程、历史贡献等内容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深入了解专业的同时,提高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感。
三是传播马哲思想。教师可以从事物发展的原理及发展规律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备全局意识,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个别与整体、专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等问题。
四是深化职业道德。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其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教师可以通过对职业道德和榜样模范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质,学习他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精神,进而转化为自己热爱祖国、刻苦求学、努力奋进的品质人格和价值追求。
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往往难以通过常规考核具体量化,需要构建多元化现代考核体系。教师应遵循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原则,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应建立以教师为主的总结性评价、以学生为主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实施后及时进行课后调研,了解学生是否在教学中感受到预设思政教学点的内容。课后反馈可借助多种形式,例如课间与学生谈话、借助学习软件设计随机调查、课程调查问卷、在考核中设置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内容等。
定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则需要跟踪观察。教师可通过作业、心得、案例分析报告、视频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注重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实现多主体、多形式、多维度的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