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2-05-27 20:18冯佳佳
理论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马克思

摘 要:马克思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劳动与自由思想的基础上,阐释了劳动对于人的自由的意义、自由要在劳动中得到确证和实现。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思想是在迈向唯物史观和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劳动自由的建构构成了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当下,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思想依然具有现实阐释力,对于推进我国实现劳动自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自由;异化劳动;人的自由和解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5-0084-07

作者简介:冯佳佳(1991-),女,满族,河北承德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人类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目标。马克思追求的自由是现实的、感性的自由,他将自由与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相结合,形成了其劳动自由思想。事实上,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劳动自由的概念,但是他对劳动能否带给人自由、劳动自由实现的障碍以及如何实现劳动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劳动自由的实现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也对劳动解放、劳动幸福、劳动正义等与劳动自由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当前,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学界深入挖掘,如何实现劳动自由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因此,重新梳理并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思想,既能使我们对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为当代中国实现劳动自由明确方向。

一、继承与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劳动与自由思想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重视人的自由,并把劳动看作实现自由的重要途径。但是,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家所关注的“人”是有本质区别的。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的自由状况,他所寻求的是使人获得自由的现实途径。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对如何认识自由和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劳动与自由思想的超越。

(一)从理性自由到劳动自由:自由要在劳动中得到确证

自由是人的自由,人能否获得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本身。因此,只有正确认识了“人”,才有可能对“人能否获得自由”以及“人为什么能获得自由”这两个重要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德国古典哲学家虽然把人看作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统一,但是却把理性看作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仅如此,他们把人能够获得自由的原因也归结于人的纯粹理性。康德认为,人虽然是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统一,但是人作为感性的存在物,属于现实世界,难免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人无法获得自由;而人作为理性存在物,超越了现实世界,人自身成为理性世界的设计师,人可以在自己创造的理性世界中实现心中所想,在这种情况下人是自由的。康德指出:“自由就其实践的意义而言,乃脱离任何感性的冲动所加压迫之意志独立。”[1]这说明,他把独立于感性世界的理性作为人获得自由的原因。可以说,康德所理解的理性“不仅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德性和自由的根基”[2]。此外,黑格尔也把理性视为超越于自然因果必然性限制的独立存在,绝对理念是黑格尔眼中的自由的主体。也就是说,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眼中,自由必须排除感性的制约,被置于纯粹理性层面才能实现。

马克思赞同德国古典哲学“人能获得自由”的观点,也对德国古典哲学家追求自由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但是,德国古典哲学家把人分裂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部分,并且把理性从感性中独立出来,这样的人只有在想象中才存在,而马克思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由此,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不在于理性,人能够获得自由的原因也不在于理性。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162这说明,马克思把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阐述了劳动对人实现自由的意义。马克思认为动物的生产与其所属的种是直接同一的,这种生产仅仅出于动物的本性,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3]163。通过比较人与动物的生产活动,马克思阐明了人通过劳动能够确认和实现自身的本质。事实上,劳动之前的劳动目的的设定、劳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劳动后劳动成果的展现都是人自由意志和本质的体现。因此,人的自由是在劳动中获得的。

(二)从抽象的精神劳动到现实的劳动:自由要在现实的劳动中实现

马克思把劳动看作实现自由的路径,肯定了劳动的重要意义。因此,对劳动的理解正确与否就决定了能否真正实现人的自由。

黑格尔阐明了劳动对于人的意义,他认为人不仅在劳动中产生了自我意识,而且劳动也成为“人的自我证实的中心方式”[4]。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并指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3]205但是,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理解的劳动是抽象的,他批判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3]205。事实上,黑格尔理解的劳动只局限在精神领域,劳动的否定性和批判性也同样局限在思想中。因此,即使黑格尔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异化劳动问题,他也从未想要通过现实的手段去化解而是寄希望于理性国家。也就是说,在黑格尔认识到劳动对于人的意义的情况下,他所理解的劳动由于缺乏现实性而无法真正实现人的自由。

在劳动对于人的积极意义的看法上,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是,马克思却用现实的、感性的劳动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理解的劳动是现实的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所进行的现实的活动。劳动的过程就是改变客观世界和改变主观世界的过程,在劳动中人不仅使自然界按照人的意愿发生变化,人还创造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社会关系,同时人在改变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使自身的思想发生转变、潜力得到发挥。也就是说,马克思理解的劳动不是思维的运动,而是改变世界的活动。马克思指出,“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3]527。因此,人的不自由状况只有寄希望于现实的劳动才有可能得到改变。

总之,马克思用劳动自由超越了理性自由,为人的自由找到了现实依据;用现实的劳动超越了精神劳动,为人实现自由找到了现实路径。这两方面的内容与马克思关注无产阶级的劳动状况、寻求无产阶级的真正的解放是一致的。

二、生成与嬗变: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主要文本依据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生成与嬗变体现在其主要文本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获得自由的原因,创立了劳动自由思想。唯物史观的发现促进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唯物史观对劳动自由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其对劳动自由的认识更为深刻,他在《资本论》中阐明了劳动自由是劳动从资本逻辑的框架中获得解放。

(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立了劳动自由思想

马克思不仅明确地把自由理解为劳动自由,而且把劳动自由理解为人的本质。他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162也就是说,马克思把劳动自由看作人从一开始就具有的本质。但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本应属于人的本质被剥夺了,劳动带给人的不是自由而是束缚。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进行了批判,他批判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人同自己的劳动、人同自己的类本质以及人同人相异化的现实。马克思还揭示了异化劳动对劳动者的摧残,表达了对劳动者悲惨生活的同情和不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在于私有财产。资本家正是基于对财产的独占才能够迫使人从事违背人本质的劳动,因此要想重新实现劳动自由就必须扬弃私有财产。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185在这里,马克思把对人本质的占有等同于自由的实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自由视为人应该具有的本质。这种观点体现了马克思把劳动自由当作一种应然性的价值追求,明显带有人本主义色彩。马克思研究此问题的落脚点是实现人的自由,也正是基于这个目的,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探求了实现劳动自由的现实路径,这对于实现人的劳动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唯物史观对劳动自由的一般性分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他把“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531视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明确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立足唯物史观,马克思从分工的产生、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有关劳动自由的问题。他认为,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他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3]520虽然马克思认为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他也看到了分工所引起的人的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3]537之所以说人的活动范围是强加于他的,是因为人为了生存只能受制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还进一步明确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只是看似比之前自由了,但实际上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更加屈从物的力量,导致人变得更不自由,并指出:“大工业不仅使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而且使劳动本身都成为工人不堪忍受的东西。”[3]567对于如何实现劳动自由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人才能重新支配自己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3]536。因此,私有制的消失就意味着强制性分工的消失,这样,在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3]537。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这是因为,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避免普遍贫困,才能建立普遍交往,进而使共产主义成为“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马克思指出:“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3]582这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劳动自由思想建立在科学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他看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的终结,劳动自由是能够實现的。

(三)在《资本论》中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劳动自由的现实考察

马克思对劳动自由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并不是始于《资本论》。事实上,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就已经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的问题进行了更为翔实和深入的研究,这使我们能够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的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他具体分析了大机器生产对工人劳动自由的影响。一方面,大机器生产使工人的劳动趋于简单化和同质化,这不仅使工人在劳动中的主体性进一步下降,工人在劳动中的本质力量无法得到发挥,而且也使童工、女工都沦为资本剥削的对象,造成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和大批工人失业。另一方面,与大机器生产结合在一起的工厂制度,把工人牢牢束缚在机器上,工人和机器的地位颠倒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做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5]486工人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大机器生产对其劳动的消极影响,才会有砸毁机器的激烈反抗。事实上,大机器生产本身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进而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生产使工人的劳动更加不自由。马克思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只有明确了资本主义存在的意义就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这一资本逻辑,就能够理解大机器生产只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手段,而大机器生产所引起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只不过是资本在追求剩余价值时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因此,实现劳动自由的关键不在于机器,而在于资本逻辑,只有从资本逻辑中解放出来,工人才有可能实现劳动自由。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自由。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明确了束缚人劳动自由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认为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才能使劳动从资本逻辑的框架中获得解放。

总之,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日渐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劳动自由思想的发展始终遵循“如何实现劳动自由”这条主线。虽然马克思在不同的文本中对劳动自由的具体分析不同,对束缚劳动自由的原因的具体阐释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马克思对劳动自由的认识更具体、更有现实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更加精准而有力,这对于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劳动自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批判与建构: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梳理,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预见并构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自由的实现条件和基本样态。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阻碍劳动自由实现的障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他基于对异化劳动产生原因的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

其一,马克思通过对雇佣劳动和资本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实质。资本表现为生活资料、劳动工具、货币等物的形式,但是这些物却不一定是资本,这些物只有“通过交换直接的、活的劳动力而保存并增大自身”[3]726才能成为资本。因此,“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5]202。而雇佣劳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工人为了获得一线生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唯一的选择就是被雇佣。马克思指出:“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产生。”[3]727资本和雇佣劳动的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二者在现实中结合在一起,资本通过雇佣劳动使自身增殖,雇佣劳动通过资本获得工资。二者看似各取所需,但实际上雇佣劳动和资本的这种交换从一开始就不是出于自愿的,工人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必须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获得生存的机会。因此,雇佣劳动和资本的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被迫的依赖关系。另外,雇佣劳动使资本存在并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资本必须通过雇佣和支配更多的劳动才能生存,导致随着资本不断发展壮大雇佣劳动被支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也就是说,雇佣劳动和资本的这种依赖关系会导致更多的劳动被支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只要雇佣工人仍然是雇佣工人,他的命运就取决于资本。”[3]728

其二,马克思通过劳动力商品化的分析,阐明了导致工人劳动不自由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被资本家雇佣就意味着其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这种商品无论对工人来说还是对资本家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工人来说,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工人自身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表现即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3]715,工人出卖的实际上是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一旦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就已经表明了资本家可以自由支配工人的生命活动,这时工人的劳动自由就已经随之丧失了。对于资本家来说,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创造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是资本实现增殖的核心因素。因此,劳动力商品“成为整个社会力量的捕获对象而被牢牢地嵌入在无休止的财富增殖欲望中”[6]。资本家也因此竭尽全力地把工人的劳动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的基础上的”[5]495。

其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分析,阐述了工人劳动的不自由程度会不断加深的趋势。资本的本质是不断地实现价值增殖,它要想存在就必须不断地追求剩余价值。为了最大程度上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竭尽所能地控制和压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方式压榨工人,获取绝对剩余价值,这导致工人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无法实现劳动自由。另外,资本家还通过大机器生产和细化分工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相对剩余价值,大机器的使用和分工的细化使人的劳动越来越简单和单一,工人像机器一样被安排到生产过程中,不是工人使用机器,而是机器使用工人,导致工人由于无法自由选择所从事的劳动形式,只能长时间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劳动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不仅如此,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还竭尽全力地去获取超额剩余价值,这导致资本“继续加强劳动的生产力”[3]737,在这个力量的驱动下,分工会越来越细化、大机器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进而不断加强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工人劳动的不自由程度不断加深。

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的批判,可以看出异化劳动存在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要想实现劳动自由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自由的建构

劳动自由是一种劳动的状态,它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马克思认为,劳动自由在共产主义社会才可以实现。马克思不仅指出了实现劳动自由所需要的条件,而且还对劳动自由的状态进行了设想。

其一,马克思阐述了实现劳动自由的条件。要想实现劳动自由就要把劳动从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实现劳动自由必须使所有制关系发生质变,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聯合起来的劳动者占有全部社会生产资料。对此,马克思指出,“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3]582。生产资料属于劳动者、劳动者能自由地对生产资料进行支配时,劳动自由才有现实的可能性。另外,要想实现劳动自由,就必须把劳动逐渐从物质生产领域解放出来。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根本就不能获得解放。”[3]527这是因为,当人的生存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所进行的劳动只是作为谋生手段的必要劳动,要想减少这种必要劳动就必须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用于必要劳动的时间会随之缩短,自由时间会增多,在自由时间里人们才能从事自由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言:“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7]

其二,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状态进行了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虽然仍要满足人物质生活的需要,但这时的劳动与之前的劳动相比已经有了质的差别。劳动不是奴役人而是解放人。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的物质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强制性的分工消失了,人们的劳动处于人们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人们心甘情愿地从事劳动,这时的劳动不再屈从于满足人类生存的谋生性需求,而是成为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本质力量的直接确证。在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劳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而且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自由地选择从事哪种劳动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3]537。当然,劳动并不是一种娱乐或者消遣。马克思指出:“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8]也就是说,人在劳动中发挥自由个性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地克服障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潜力不断地被挖掘,人的自由个性更充分地展现出来。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对劳动的热爱已经超过了对闲暇生活的享受,人们也从想要逃离劳动转变为把劳动当作一种需要。因此,可以说“自由劳动的本质即是快乐、合意愿性的创造性实践活动”[9],人们不是在外力的强迫下进行劳动,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劳动,劳动已经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四、坚守与践行: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我国还没有完全具备马克思所说的实现劳动自由的条件,而且时代的变化使得必须将劳动自由问题置于我国具体情况下进行思考才有意义。但是,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在当代仍旧绽放着光芒,为我国实现劳动自由提供了理论遵循。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和解放当作毕生追求的目标,正是出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关注,马克思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这说明,“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思想和行动的最终落脚点。事实上,我国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马克思思想的当代表达。不仅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为我国实现劳动自由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标尺。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劳动自由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而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在当下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让市场受到规范和约束,而如何对市场进行规范和约束、约束到什么程度,就成为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可以作为规范和约束市场的标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正确方向。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其一,必须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劳动报酬直接制约着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劳动者的主观感受又会影响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10]。其二,要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改善从业环境,使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就业的环境和工作的状态影响着劳动者能否自由选择职业以及工作的幸福感。其三,必须通过制度和法律解决劳动中的矛盾,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保障。劳动者和雇主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劳动者的利益,而且还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状态。因此,二者之间关系的好坏极大地决定着劳动者劳动的自由状况。

(二)保障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劳动者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所追求的劳动自由表现为劳动者在劳动中实现和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而这只有在劳动从生产关系和物质生产领域中解放出来才能够实现。我国虽然把劳动和劳动者放到了重要位置,但是距离真正实现劳动自由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对劳动的控制还没有彻底消除,必须在遵循劳动自由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为劳动者在劳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其一,要为劳动者自由选择职业创造条件,这是劳动者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一方面,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增加劳动者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要打破抑制劳动力流动的壁垒,为劳动力的流动创造条件,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促使劳动者找到适当的劳动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既能实现稳定就业,又能灵活选择职业,进而为劳动者实现劳动自由奠定基础。其二,要让劳动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劳动者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后,劳动岗位就成为其进行生命活动的舞台。目前,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还要服从整个生产过程的需要,还要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这与劳动者在劳动中发挥自主性不是完全对立的,劳动者自主性的发挥能提高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劳动过程中,要注重把对劳动者的管理和发挥劳动者的自主性结合起来,进而使劳动者“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10]。

(三)弘扬劳动精神,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不仅把自由理解为劳动自由,并且认为人在现实的劳动中才能获得自由。这说明马克思肯定了劳动对于人获得并感受自由的意义,进而启示我们在当代也要把劳动放到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11]实现奋斗目标,“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这说明无论国家还是个人要想获得发展都必须依靠劳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劳动的作用,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要想发挥劳动的作用必须从思想上引导人们重视劳动,从实践上告诉人们如何劳动。一方面,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人们理解并接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这需要在全社会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2]的观念,使人们愿意劳动。还需要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宣传和鼓励,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使人们崇尚劳动。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辛勤劳动要求人们要脚踏实地地参与劳动实践;诚实劳动要求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道德和法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性劳动要求人们在劳动中勇于突破常规,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通过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392.

[2]白文君.康德自由论的不自由性及马克思的超越[J].学术论坛,2011(4):17-2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贺麟.黑格尔哲学讲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8.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林青.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自由的实现途径[J].现代哲学,2017(4):30-3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4.

[9]刘洋,穆艳杰.从自由劳动的视角诠释劳动的价值:基于马克思自由劳动理论的解读[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111-117.

[10]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  04-29(02).

[1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12]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2).

【责任编辑:何 妮】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