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
(洛阳市社会科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1]。为此,国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围绕乡村振兴的研究就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得到普遍认同的一点是,乡村振兴是从城乡协同发展、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等多个维度出发,对农村生产、 生活、 生态、 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升级,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4]。要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就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 特色打造。因此,笔者以资源为切入点,选取洛阳市偃师区,从资源角度分析农村发展特点,探寻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以期为广大农村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偃师区于2021年3月设立,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作为洛阳市新设区,偃师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直接关系着洛阳城镇化发展和副中心城市建设。从目前整体来看,偃师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其他市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偃师城镇化率与其他市区比相对较低,农村人口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产业发展薄弱。因此,偃师乡村振兴任务艰巨而意义重大。
偃师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地貌景观略呈槽形,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山地、 丘陵、 坡地、 平原四种类型,四季分明,雨量适宜,无霜期长。水资源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伊洛川区相对丰富,其他地区比较缺乏。
优质小麦和小麦良种、 无公害蔬菜、 鲜食葡萄、 花卉苗木是偃师第一产业中的四大优势产业。小麦良种繁育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年外销种子2000多万公斤,是中国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蔬菜种植10万亩,鲜食葡萄种植4万亩,花卉苗木种植4万亩。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偃师特产银条、 偃师葡萄先后获评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5]。
乡镇工业较为发达,形成了三轮摩托车、 制鞋、 针纺等影响力较大的产业集群。三轮摩托车产业园位于岳滩镇,已布局三轮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182家,整车年产能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产销基地。制鞋产业主要分布在槐新、 伊洛、 山化、 岳滩等镇(街道),现有制鞋企业650家,相关配套生产厂450家,加工户、 加工点约2000个,从业人员11万多人,是全国四大布鞋生产基地之一。针纺产业主要集中在翟镇镇,拥有针纺企业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针织户1200家,从业人数达到2.3万人[5]。此外还有电线电缆产业,主要分布在顾县镇。耐火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府店、 缑氏、 大口、 高龙等镇。
2012—2019年,偃师总人口从59.9万增长至61.4万,增长2.50%,乡村人口从27.9万减少至21.4万,减少23.30%,城镇化率从50.36%增长至62.12%,乡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城镇化率明显提高。2019年全社会从业人员39.47万人,其中,从事农、 林、 牧、 渔业的有10.15万人。
2019年偃师地区生产总值4362355万元,增长8.0%,一、 二、 三产业结构比为5.0∶54.8∶40.2。固定资产投资193.8亿元,增长10.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6亿元,增长7.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6亿元,增长10.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330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9862万元。2012—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1147元增长到2129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25元增长到3458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2年的9078元扩大到2019年的13287元,收入差距拉大。
截至2020年底,偃师累计实现4666户、 1545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产业方面主要围绕艾草种植加工、 鞋业加工、 花卉、 杂粮、 果蔬种植、 生态养殖等开展了扶贫车间、 扶贫超市、 蔬菜大棚、 特色种植等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编制完成了村庄布局规划和农村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厕所革命”、 燃气管网敷设、 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级家风馆、 “五美庭院”等活动项目的开展为偃师农村发展增色添彩。
农村类型的生产体系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开展区域农村类型划分可以为农村发展进行分类指导。相同发展类型区域中的地域单元在发展条件、 水平、 结构、 生产组合特征、 发展方向等方面有一定的类似性,梳理农村发展模式可以为类似地区的农村发展提供参考。农村类型划分有诸多模式,如依据区位、 资源、 主要产业等进行划分。对村域发展类型的划分是进行细致研究的必要工作,划分依据众多,包括自然、 区位、 产业、 文化、 景观、 人力资本、 企业、 市场等因素。
笔者结合现有的农村类型划分方法和偃师农村发展具体情况,将偃师市农村划分为城郊融合类村庄、 拓展提升类村庄、 特色保护类村庄、 整治改善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参见表1)。
表1 偃师市农村类型划分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偃师乡镇产业发达、 各具特色,且处于上连城市、 下接农村的枢纽中心地带,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在谋划乡村振兴路径中应依托现有资源,以镇区发展特色为重点确立未来发展方向。各行政村根据所在镇的特色和村庄自然地理、 人文历史、 发展程度等综合考虑建设形态、 居住规模、 服务功能、 历史文化等因素,按照城郊融合、 拓展提升、 特色保护、 整治改善、 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近期,亚洲水泥、中国建材代表重回山水水泥董事会,山水集团也顺利解决了工商登记、公章接管等问题。山水水泥连续发行可转股债券累计5亿多美元,对企业金融风险化解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如果这部分债券全部转化为股权,所有认购人将持有16.33%山水水泥股份,天瑞集团持有的股份将会由28.16%稀释至23.56%,失去在股东大会上对特别决议案的一票否决权。天瑞集团随后以公平及公正为由,分别向开曼法院、香港法院提交了山水水泥清盘呈请。
不同地区的地形、 发展基础和特色不同,适宜的发展路径也不同,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考虑平原、 山区、 丘陵区等不同地区的乡村面貌,立足区位、 产业、 生态、 文化等基础,综合考虑建设形态、 居住规模、 服务功能等因素,分区域特色、 分村庄类型,分别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中心城区除伊洛、 商城、 槐新外,还包括首阳山及岳滩和顾县的一部分村庄。高龙镇位于偃师中心,作为重点镇。特色镇包含翟镇镇、 缑氏镇、 山化镇、 府店镇、 大口镇和邙岭镇。中心城区着力培育特色化、 规模化产业集群,走专业配套、 差别发展道路,重点发展农业产前、 产中、 产后服务。高龙镇是偃师南部对接洛阳中心城区发展的桥头堡,承接洛阳中心城区物流产业,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及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和生态环境。六个特色镇依托资源和产业特色建设特色突出、 实力强大,对周边乡村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齐全的特色小镇。重点镇及各特色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如表2所示。
表2 各镇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1.城郊融合类村庄
主要包括纳入城市规划区的村庄,具备向城市转型的条件。综合考虑工业化、 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 环境优势、 竞争优势,根据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功能布局调整,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 承接城市功能外溢、 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 居住管理社区化、 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标准推进建设,同步推进村改居、 农民转市民,融入城市功能网络。
2.拓展提升类村庄
主要是产业基础较好、 生态环境较好、 村庄规模较大、 位于交通干线或旅游线路沿线的中心村、 重点村等。此类村庄要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兼顾做好“山、 水、 民居、 花果、 农耕”,协同推进道路硬化、 乡村绿化、 农村文化,建设环境美、 田园美、 村庄美、 庭院美的“四美”乡村。
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村、 传统村落、 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 历史、 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此类村庄要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 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 格局、 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保护文物古迹以及历史建筑、 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在尊重原居民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快改善村庄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
4.整治改善类村庄
主要是现有村庄中产业基础薄弱、 人口外流和空心化现象严重、 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面貌较差的村庄,占乡村总数比例较高,改造时间跨度大,是乡村振兴的难点。
根据实际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保持原有规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垃圾、 生活污水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激活产业、 优化环境、 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对残旧房屋、 废弃宅院等进行合理利用,使村容整洁、 道路通达、 环境卫生、 适宜居住,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确保与其他居民享受同等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5.搬迁撤并类村庄
主要是位于山区、 地质灾害或洪涝灾害高发地区、 采空区等生存条件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村庄,因受生态保护要素限制或安全威胁,需要局部或整村搬迁的村庄。
此类村庄的搬迁撤并要与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安置新村、 小城镇、 产业园区等适宜区域,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安居和转移就业。拟列入搬迁撤并规划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 扩建活动,按照靠县城、 靠镇、 靠园区的原则进行安置,强化产业就业后续支撑,统筹解决村民生计、 生态保护等问题。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制搬迁和集中上楼。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发展还要绿色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筑牢底色。目前来看,偃师实现乡村振兴还需在农业绿色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农村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继续发力。
第一,农业绿色发展任重道远。按照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土地、 水等资源要实现节约利用,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控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但实际上偃师土地利用率已达85%,优质耕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圈占浪费,农业灌溉依然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建立农业节水长效机制依然任重道远。此外,化肥、 农药的使用带来的农业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第二,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偃师农村人居环境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生活垃圾分类尚未落地实施,可堆肥垃圾、 不可堆肥垃圾、 可回收垃圾、 有毒有害垃圾等被农民一股脑倒进垃圾运输车,距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依然遥远。农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污水处理设施不足、 建成未投用等依然存在,农村下水管道堵塞现象频发。村容村貌也有待完善之处,村庄内部杂物乱堆乱放,绿化苗木残缺依然存在。
第三,农村生态修复刻不容缓。南部山区和北部丘陵地区是水土流失的治理重点,山化、 邙岭、 府店等急需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区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水土流失修复。府店镇、 缑氏镇、 大口镇南部需实施生态移民和矿区修复,减轻生态压力。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需提档升级。在乡村交通运输体系上,目前乡村道路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村级物流站场设施和信息系统,货运班线、 客运班车代运邮件等农村物流组织模式还有待实行。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农业灌溉体系急需改善,灌区损毁、 老化的渠系较多,需进行技改。通过恢复损坏渠系、 开展衬砌防渗、 增加节水灌溉设施、 维修加固构筑物、 加强管理建设等措施,完善灌溉体系,提高供水保障率。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距离实现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满足农村远程医疗、 远程教育、 广播电视、 数字乡村战略需求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