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涧
原生态体育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原生态体育运动具有乡土性、草根性和生活性,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生动性,是对中华各民族最为真实的记录。当前我国体育运动产业具有竞技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传统民间体育运动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陀螺运动作为我云南省部分少数民族的乡土运动之一,深受彝族、壮族、瑶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为此,需要加强对陀螺运动的研究,从而促进陀螺运动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丰富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项目。
原生态是指最初的自然形态,是人与自然最为亲密的一种生活状态,在原生态中没有复杂的物质、没有复杂的技术,是指最为淳朴、最为自然的一种状态,没有经过任何的修饰。那么原生态体育运动就是指适应身体活动与身体运动的一种体育项目,是人类以自身为主体而设计的,能够在强化身体素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从而使人类身体潜能被激发。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原生态体育是保留着最初形态、贴近人们生活、以自然为源头而形成的体育运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原生态体育多为古老的运动项目,是经过多年发展而积淀形成、带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体育运动项目,且较少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不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综合来看,原生态体育是指适合人类开展、带有文化意蕴、历史气息以及受到现代文明影响较少的体育运动项目[1]。
民间体育运动是指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所生活空间内所直接创造的,有着特定运动方式以及文化底蕴的运动形式,是社会公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体育运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在民间广为流传,且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民族性,是在一定区域内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民间体育类型在我国较为丰富,我国不同少数民族基本都有着独特的民间体育运动,民间体育运动带有娱乐性,且一般不会受到场地、器材、时间的限制,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是群众在休闲娱乐时所自发选择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
陀螺是一种用手、绳子或其他方式施力后使其旋转并能以一定的轴心转动的玩具或体育器具。陀螺比赛形式多样,可单人、双人、多人对打,旋散等。一方旋转陀螺为守方,另一方用自己的陀螺旋转撞击对方陀螺,使之停转或破裂,为攻方,攻守转换,决出胜负[2]。陀螺运动又称为打陀螺,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运动项目,集娱乐性、健身性、文化性以及民俗性为一体,陀螺运动的开展方式较为简单,适合几乎所有年龄段的群众参与,具有健身、休闲、娱乐、观赏和文化价值,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促成部分。下图为常见的陀螺基本样式。
图1 常见的陀螺基本样式
陀螺运动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运动,根据现有的文物研究,陀螺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5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陀螺运动在宋代历史文献中有记载,被称为“千千年”,在宋代时期较为流行。公元10世纪前,陀螺运动由中国传入日本等国家,在这些地区也有着一定的受众群体。陀螺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陀螺的制作材料有木材、石头、陶瓷以及竹子等,不同材料所制造的陀螺有着不同的特点。陀螺运动的民间玩法较为丰富,不同的玩法使得陀螺运动在名称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例如“抽陀螺”、“打陀螺”、“打地螺”等,在不同地区的叫法略有差异。陀螺运动深受我国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3]。
1985年在云南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陀螺运动首次加入民族运动,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从此开始陀螺运动从民间走向的竞技性体育形态。下图为某届陀螺运动比赛现场。
陀螺运动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集体性。陀螺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需要多人参与,根据比赛内容可以灵活调整比赛人数。
(2)群众性。陀螺运动在少数民族中有着广泛地受众基础,是少数民族在生产劳作闲暇之余经常选择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且受到场地、器材等限制较小,组织开展较为简单,所以在少数民族中有着广泛地传播。陀螺运动的群众性是因为此项运动不需要较多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且不会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儿童、老人等都可以参加,因此具有了群众性的特点。
(3)娱乐性。陀螺运动是少数民族群众丰富闲暇生活而产生的运动,所以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特点,人们在参与陀螺运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
(4)地域性。陀螺运动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省、贵州省等地区,是当地少数民族较为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运动项目。
陀螺运动集娱乐性、对抗性、健身性和技巧性为一体,在参与陀螺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强化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陶冶情操,使其身体、精神上都能够得到满足。陀螺运动的价值可以分为身体价值、精神价值两个方面。身体价值是陀螺运动的直接价值,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综合素质,强化人体各项器官的基本机能,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在精神方面,陀螺运动能够使参与者精神方面得到满足,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因为陀螺运动是一项团队项目,还能够提高参与者的团队合作精神,需要依靠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胜利的目标,从而能够培养参与者的奋发向上、团结进取的集体精神,同时还能够促进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增加参与者之间的友谊,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中的价值[4]。
图2 某届陀螺运动比赛现场
陀螺运动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正式比赛项目,特别是在云南,云南省的哈尼族、彝族、布朗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活动中常有开展。在过去,陀螺运动知识在少数农村村落中开展,且一般是由群众自发参与,缺乏组织。在陀螺运动正式成为竞技性比赛项目后,陀螺运动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2019年9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中,普洱陀螺运动团队代表云南参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了筹备本次运动会,云南省派出男女各3人参与陀螺运动比赛项目,来自普洱的6名运动员在赛前开展了为期100天的集中训练,在训练中教练每天对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做了详细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科学精准施教,从而有利于巩固和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也是普洱6名陀螺运动员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
根据对云南省部分群众调查,许多群众表示陀螺运动是他们从儿童时期就参与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许多小学生表示他们每天在放学后都会开展陀螺体育运动,这对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云南省许多中小学都将陀螺运动加入到了校园运动会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比赛较为紧张激烈,一些学生还会专门抽出时间进行训练,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巩固的学生群体的友谊,陀螺运动在云南地区的校园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 很好地促进作用,同时助推了现代陀螺运动的发展。
陀螺运动作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后,在当地依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散发着属于陀螺运动的独特魅力,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陀螺运动需进一步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将陀螺运动的价值进行开发,使其价值最大化,发挥出陀螺运动能够促进人体发育以及精神满足的运动效果。
首先,可以将陀螺运动大力引入校园中,因为陀螺运动所受到的条件较小,不需要学校额外建设运动场地,总体资金投入较小,且陀螺运动的危险性较小,适合中小学生参与,学生在参与陀螺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娱乐生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开放的民族胸怀、提升民族思想、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文化不断向前发展[5]。
其次,在对陀螺运动的价值进行开发时,需要坚持原生态原则,不能破坏陀螺运动的文化内涵,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弘扬陀螺运动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精神,使参与者能够得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再次,陀螺运动的商业化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陀螺以及相关运动所需设施没有形成标准化的体系,所以为了推动陀螺运动的继承与弘扬,可以通过商业化的体系建设,开拓陀螺运动商业市场,是促进陀螺运动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阐述了陀螺运动的基本形式、特点以及价值,并对当代陀螺运动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阐明陀螺运动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开发方式,希望能够对陀螺运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不断促进陀螺运动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在保持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促进陀螺运动的现实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