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报评论更好看

2022-05-26 15:51万应慧
传媒 2022年9期
关键词:短板

摘要:让党报评论好看是个新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评论工作实践,概述了党报评论“不好看”的三类表现,以人民日报任仲平和辽宁日报宁新平两级党媒评论品牌为例,具体解析了“好看”标签背后隐藏的特质,提出党报评论好看的致胜关键在于其思想性和可读性。

关键词:党报评论 短板 任仲平 宁新平 思想魅力

对于党报来说,评论是旗帜,引领舆论、指引方向,是主流思想舆论中的重要声音。要做好党报评论工作并不简单,它既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要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做到“让群众爱听爱看”,前提是需要党报评论工作者在讲政治的同时,千方百计的提高业务写作水平,把评论写得好看、耐看,让评论这一思想产品达到“四有”标准,即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锐度,从而达到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的终极目的。因此,让党报评论更好看,就成为新媒体时代党报必须攻克的一个现实课题。

新闻和评论是报纸的两大组成部分。新闻是摆事实,“好看”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件本身;而评论是讲道理,能否好看需要操作者找准选题,讲好道理,论述出彩,做得让人爱看。好看,应该成为党报评论的基本特质。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报纸上的不少评论,确实存在“不好看”的短板。

1.“体态”不好看。有些报纸上的评论员文章冗长乏味,像一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不仅“大腹便便”,而且言之无物,论之无道,典型的“大而空,大而全”;论述抓不住中心,面面俱到,叙述拖沓累赘,多是转抄上级文件或领导讲话,缺少报纸应有的语言特色和分析论述,针对性和可读性欠缺。这样不好看的“大块头”为何能屡屡见诸报端呢?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领导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在报纸上发的文章,字数越长,“块头”越大,分量就越重,影响力才大。殊不知,这种“体态肥硕”的文章亮相报端,读者基本就躲得远远的了。看都没人看的评论文章,又何谈去发挥所谓的指导作用呢!

2.“脸色”不好看。有些评论文章,面相冷峻、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好像旧时代板着面孔的教师爷,严肃中不见一点亲和力,难免让人敬而远之。有的一开口就给读者来一通教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读者厌恶的“要字牌评论”。这类评论通篇“要”这“要”那,有的几乎一“要”到底,或“必须”到底,不容半点商量。如此不讨喜的“脸色”,无异于拒读者于千里之外了。

3.“表达”不好看。有些评论文章语气生硬,语言或偏激,或用语干瘪老套,开篇或结尾动辄“当前”、“目前”。比如,某年某报刊发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当前”,文中和文尾均出现“当前”字样,一个“当前”在同一篇稿件中重复三次之多。类似词汇,早已被一些报社和通讯社列为禁用词汇,也是读者不待见的。评论语言需要创新,需要接地气。党报评论要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要讲老百姓喜欢的生动语言,这样的表达,才会招人爱看。还有的评论文风空泛,行文自然段很长,读起来费劲,也确实无法让读者看下去。还有些评论发声不符合党报身份,其建设性和参考价值不足,开不出“药方”缺少“正能量”等。

以上种种,仅是党报评论存在问题的几个侧面。党报的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而有些党报评论,由于写得不好看,不能吸引读者,无法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思想和价值,甚至阻礙了读者阅读,无法发挥党报评论的旗帜引领作用。

本来,党报评论是可以做得更好看的。率先把党报评论做得好看、耐看的,当推人民日报的“任仲平”。“任仲平”是一个评论团队,其谐音就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每一篇任仲平文章,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他们推出的一系列重磅评论,有力地引领着时代变革的舆论先声,像磁石般吸引着主流读者的目光,并引起强烈共鸣,得到新闻届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已经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著名品牌。

以2009年5月12日,“任仲平”写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那些不屈的力量让我们前行》为例,这篇全文近5000字的评论,文风清新、行文生动、表达亲切、逻辑缜密、论证严谨、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就像听一曲舒缓的音乐,品一杯醇厚的热茶,看一朵花静静地开放。“任仲平”这个拟人化品牌,自带亲切信任属性,而当你读下去时,强烈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之美,可以瞬间改变你对党报评论的原有印象——哦!原来,党报评论也可以写得这么好看!

辽宁日报作为省级党报,非常重视评论工作。从2008年起,学习借鉴人民日报评论写作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了“宁新平”(“辽宁日报新闻评论”谐音缩写)这一政经评论品牌,十多年来,围绕辽宁振兴发展,推出了大量有高度、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评论,旗帜引领作用明显,受到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肯定,中宣部《新闻阅评》也多次给予表扬,在读者心中贴上了“好看”的标签,使之成为辽宁舆论场上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具体解析宁新平的“好看”,应属于“秀外慧中”类型。“秀外”,即评论的外在美,通俗说法就是“长得好看”。党报评论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非常严肃的,一方面在于选题的“高大上”,另一方面在于写作上不够接地气。宁新平虽然也是“大块头”,每篇均在4000字左右,但“身材”匀称,可谓“高大帅气”,而且面相和善,容易吸睛。具体表现为:一是行文美。基本是散文式笔法,具有一定文学色彩。二是段落美。为避免版面沉闷,一改过去大段落之陋习,追求较短的自然段,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自然段。三是表达自然,语气轻松,不仅声音悦耳,和蔼可亲,而且谈吐得体,几乎没有让人难懂的官话套话,也没有教师爷般强硬的教训语句,有的却是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引人入胜,在和受众的交流中,将党报评论演绎到“美”的新高度。在这些“好看”的文字里,既克服了传统党报评论拒人千里之外的老毛病,也修正了近些年国内媒体时评界存在的一些新问题。

“慧中”,指的是文章言之有物,做到选题宽泛,适时发声,准确发声,说出了读者想说、要说的话,而且立意有高度,在注重形式新颖表达的同时,做到了论述有深度,说理透彻、引导有力,受到广泛好评和喜爱也在情理之中。

“宁新平”文章一直以新闻记者的敏感、政治家的眼光,紧紧围绕重大时代命题,以权威的高度、宽广的视野、前瞻的眼光,把脉辽宁振兴发展脉搏。每逢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必有“宁新平”出场亮相。诸如每年的新年第一个工作日,省里发展的重要关口等,“宁新平”皆有发声。2021年12月31日,辽宁日报发表宁新平文章《 你的力量,就是振兴的力量——致敬2021,写给2022》,这篇评论,站位较高、立意深刻,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气势磅礴,既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也有较高的文学性,在读者“时间过得真快啊”的感慨声中,告诉人们,过去一年中,“辽宁在变,辽宁人在变”;在新的一年,辽宁“将咋样”?让读者在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听到了主流媒体发出的明确而响亮的“辽宁声音”。文章刊出之后,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舆论场广泛传播,转发量、点赞量持续攀升,反响很大。

“宁新平”文章,经常可以火爆朋友圈的事实足以证明,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只要党报评论坚持不断创新求索,创新评论格局,始终保持评论与时代对话的能力,以更丰富的表达、更鲜活的语言吸引更多受众,让党报评论好看的目的就一定会达到,就一定能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中找到党报评论的“存在感”,就一定会充分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圈粉力”。

当党报评论内容与读者期待高度契合时,读者就会想看、爱看、必看。所以,要让党报评论更好看,找准“着力点”很重要。辽宁日报2010年创办的“本周观点”栏目,经过多年精心打造,也是被读者贴上“好看”标签的评论栏目,曾荣获辽宁省新闻奖名牌栏目。这个评论栏目承载着党报评论呈现思想之美的重要使命。每周刊发一篇重要评论,字数1200字左右,刊发时间固定(每周的第一个工作日),刊发位置固定(二版头题)。这个评论栏目的特点,就是紧扣受众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向读者及时、准确、生动地表达传递党报的观点,发挥了党报评论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辽宁日报在评论选题方面重点做到了两个“着力”。

1.在“中心”上着力。每一个阶段,根据中央部署,省委、省政府每个时期都有重点工作。这个重点工作,我们称之为省里的中心工作。作为省级党报,主要的受众就是省内各级领导干部,所以,紧扣中心工作发声,吸引党报的主要受众,就成为辽宁日报评论的“主业”之一。辽宁日报推出的重要评论,80%以上是积极围绕省里的中心工作发声的。因为注重了评论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所以增强了省报的指导性,极大调动了主流读者的阅读热情。

2.在“贴近”上着力。党报评论,既要有较高站位,也要有百姓视角;既要关注大事要闻,也要关注百姓民生,在群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上不回避、不失声,努力做到贴近贴近再贴近。特别是在面对敏感度极强的新闻事件时,辽宁日报的评论人巧妙借力热点事件,展开有独到角度的讨论,这比刻意避开热点、自搞一套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沈阳曾发生過“毒豆芽”事件和后来上市的“放心豆芽”,辽宁日报直面这一关注度极高的民生事件,梳理了这一食品安全问题的危机与重建过程,及时向读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中国食品安全危机重重的今天,沈阳豆芽问题的解决是个很好的标本。2022年春节过后,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在辽宁爆发,针对在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辽宁日报及时刊发评论《遵守规定是对抗疫最有力的支持》(2022年3月23日),明确告诉读者,个别人将违反规定视为“走捷径”、“省事”,却带来了社会防控成本的增加。一个人对规定的违反,就如同堤溃蚁穴、气泄针芒,会让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志愿者无数个日夜奋战的成果毁于一旦。顾大局、算大账,遵守规定才是真正的“捷径”。

紧扣中心工作和受众需求,在读者的诸多关注点上“着力”,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这样的党报评论自然会吸引读者的目光,也更具亲和力、感染力。让党报评论更好看,不是单纯以肤浅“外表”或偏激的音调取悦读者,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机组合,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融合。它最为广大读者所钟爱之处,在于它深刻的思想性,简约的文体风格,感性与理性交织的语言和谐之美,追求有深度的思想,最终展现出党报评论最大的魅力。

3.做“有思想力的评论”。这里的“思想力”,就是要把握政策性、准确性,以独到的见解取胜,这是评论的一种深刻的美,当属党报评论的终极追求。当然,党报评论能够体现出较强的“思想力”,实际上是党报评论人的“思想力”的外延。“思想力”是在评论人调研和思考之后产生的。这样写出的评论,才会言之有物,才能让读者阅读后获得启发,才能真正起到评论的“旗帜作用”。在辽宁日报的版面上,这样有思想力的评论经常可见。比如,2020年10月28日,辽宁日报发表了《会笑的孩子有奶吃》的评论,针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老话,提出了“干事业应当是‘会笑的孩子有奶吃’”的观点,风趣而深刻地道出了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去推动振兴发展。文章指出,这里说的一“哭”一“笑”,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往小了说是心态不同,往深里究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别,是党性强弱、本领高低的差别。文章特别强调,今天的辽宁,挑战无处不在,问题交织叠加,机遇稍纵即逝。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等不来、送不来,更“哭”不来。相反,只要人人都坚定信心、露出笑脸、挺直腰杆、挥洒汗水,就没有什么事干不好、做不成。这世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再比如,2021年6月22日,辽宁日报发表的评论《以“一万”努力防止“万一”发生》。评论指出,以“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是慎微精神和忧患意识的体现。“一失万无”的可怕后果,警示人们必须在平常守护“万无一失”。因忽略身边微小隐患而造成“小火亡人”的事故,即是明证。“立身最低点、争取最高值,才能防范风险、行稳致远”。评论通篇无不迸发着“思想力”的火花。

说到底,让党报评论更好看,实际上是个文风转变的问题。党报评论要发挥自身引导舆论的功能,前提是必须争取读者的注意,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能够吸引读者看下去的东西,必定是好东西。“圈粉”无数的评论,阅读效果绝对不会差,指引方向的功效肯定会得以充分发挥。这样的党报评论所产生的“软力量”,无疑更具渗透性和影响力。在战争年代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报评论发出的声音,就像战鼓,引人向上、催人奋进;也可以是匕首,可以是投枪,高亢而昂扬,直插敌人心脏,对待人民的敌人,就要有“秋风扫落叶”般的文风,体现出“战鼓”的威力。那么,在和平发展的年代,特别是信息时代,读者对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要高扬起党报评论这一“旗帜”,评论文风的转变必须与时俱进。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细品之后,还是很有哲理的。有话就要好好说,学会艺术的表达,才能真正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舆论环境越复杂,越需要有穿透力的声音传递,越要有洞察力的思想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多想、善思,让脑子动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发声。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做“好看的党报评论”,能够进一步增强党报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能够提升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能够进一步树立党报的品牌优势,进而使党报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取胜的砝码。

作者系辽宁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

参考文献

[1]杨芳秀.让党报评论引领主流舆论——范正伟访谈录[J].新闻战线, 2016(03).

[2]万应慧.党报要有自己的“观点”[J].记者摇篮, 2014(03).

【编辑:孙莹】

猜你喜欢
短板
破解课程难题,补上劳动教育短板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和自我达成和解
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短板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于丹的短板
于丹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