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业展示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学生设计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商业展示设计”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多维度多元化协同机制,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有助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有效构建以“金课”建设为目标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新生态,能极大程度上推动当代高校职业认知、劳动教育培养工作的有效发展,促进当代教育的科学化建设。
关键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金课建设;商业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1-0042-04
当今环境设计行业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当代环境设计本科教育应注重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行业竞赛等相关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课程建设应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引导,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模式,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和谐构建。
一、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商业展示设计” 课程 “金课” 建设内涵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主要是指在对学生专业学科培养的前提下,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科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中,不仅能获得新的理论知识,还能促进实践拓展以及交叉研究能力,全面推动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下,以校方与企业为基础载体,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相应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是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项目教学、校企合作等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其综合素养。在“商业展示设计”课程中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构建商业展示设计“金课”模式,不仅符合新时代环境设计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是改良现有教育的全新举措,更重要的是以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效推动商业展示设计人才的综合培养[1]。
“金课”建设是我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打造一流专业和建设一流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传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视域下,通过科学调研和有效性分析,实施创新了基于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新版学生培养方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通过校企合作及双师教学等模式组织开展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科学构建了本科教育阶段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素养与能力、实践与创新的培养新视域、新形态,有效推动了环境设计教育教学的科学发展。“商业展示设计”课程团队围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开展的“金课”建设,通过充分有效性的分析和论证,在结合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建设了“商业展示设计”课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学机制,有力地保证了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建设并完善了新版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二、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商业展示设计” 课程 “金课” 建设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本科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学科专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商业展示设计”课程通过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与方法、布局和措施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有效论证,融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教育路径,有效推动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升级与发展。此外,随着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重视,在当前行业发展及企业人才需求升级的形势下,实现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有效融合,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并以此促进培养模式革新和学科持续发展,推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以及规范化进步[2]。
(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以及当代企业技术需求的全面提升和深化改革,对于学生培养也从最初的“模式化”时代,逐步走向不断创新的全新时代。国家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当代高等教育不仅要做到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提升他们的实践创新水平,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产业核心的科学探究与技术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而协同育人作为“商业展示设计”课程的全新理念和方法,也必然受到重视,能够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因此在协同育人环节中,必须注重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以及创新课程建设体系策略的研究,增强其高效性和科学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商业展示设计” 课程 “金课” 建设具体路径
(一)注重专业素养培养,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科学构建环境设计专业“商业展示设计”“金课”模式,积极发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效果,结合前期教学经验与总结,对课程设置、课程大纲以及课程培养目标进行细致分析和规划,开展针对性的改革与建设。“商业展示设计”课程本身具备学科交叉的特点,需要结合设计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来一体化制订科学的课程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块[3]。
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科学确立学生培养目标。在明确专业要求、能力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商业展示设计”课程立足“艺科”融合、面向“新文科”建设,致力于培養具有传媒视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艺术创造力的展示设计人才。(1)知识目标,掌握商业展示设计核心知识,加强设计思维训练,拓宽设计创意思路,提升设计表现技能,扩充艺术与科技融合知识点,延展跨学科知识。(2)能力目标,掌握前期调研分析能力,具备商业展示设计能力,增强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批判思辨能力,提升跨专业思考能力,激发自主学习、自我挑战能力。(3)素质目标,具有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自信和家国情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培育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卓越设计师品质。课程为问题分析、创新设计、跨专业合作三方面毕业能力要求提供强支撑。81E297D3-8A65-4F6E-AB22-8C5504B12063
2. 注重专业素养培养,加强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商业展示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以行业需求为基础,涵盖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与创新创业相接轨,服务地域经济需求,精准定位课程培养目标,提升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职业道德价值观等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在“商业展示设计”课程协同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立足地区经济,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结合地域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有效构建课程独特的个性化教育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有效构建区域经济与行业需求发展为导向的全新培养思想和培养模式,有效增强学生能力培养的科学性,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打造区域独树一帜的优质商业展示设计教育新旗帜、新标杆。
(二)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核心课程模块
1. 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培养。在教学课程模块建设中,应以商业展示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操过程为实际操作案例,对定位目标、评价体系以及内容要求等都应落实在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上。在科学制订课程培养方案以及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核心内容。不断强调过程导向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计划实施、科学发展以及核心检验等三个阶段来科学掌握其构思、设计、制作的完整过程,有效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水平[4]。
2. 围绕实践构建核心课程模块。通过学情分析调研发现,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常规作业训练效果欠佳。“商业展示设计”课程进行了核心课程模块改革,改革后以单元型训练为课程模块,采取了从易到难策略、结合实际策略、团队学习策略、因学施教策略。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综合应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现场教学、小组展示等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过程中提升认知,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在实操中掌握技能。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按照课程模块,以由面到点的顺序,从展示设计到商业展示空间,循序渐进地引入案例,逐节递增布置作业,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进阶式学习。具体教学模块如下:(1)理论梳理,教师通过对理论的归纳梳理传授,解决学生对于商业展示空间设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对优秀案例的剖析和分类讲授,拓展学生认知,开发学生创意策略,为学生呈现设计新态势,延展设计边界和领域,解决学生对于商业展示空间设计“有什么”的问题;(3)项目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植入具体项目,并指引学生做好项目前期分析、调研、归纳,并列定项目计划,着手考虑如何着手开启项目。解决学生对于商业展示空间设计“做什么”的问题;(4)启发创意,根据学生的前期准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通过对于头脑风暴、竞品分析、用户画像分析等设计思维的训练,推动学生思考对于商业展示空间设计项目“如何做”的问题;(5)发现问题,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瓶颈,促使学生自我发现问题,锻炼学生在商业展示空间设计项目中“提问题”的能力;(6)翻转课堂,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从而转变课堂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商业展示空间设计项目中“设创想”的活力;(7)探究分析,通过探索,树立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拓展专业边界,善借他山之石,攻己身之玉,培養学生“勤钻研”的能力;(8)理论论证,总结实践成果,形成文字资料,论证设计过程,养成学生“善总结”的习惯。
3.贯穿技能与知识全面培养思想。“商业展示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是以单纯传授设计作品制作方式以及制作步骤为最终目的,而是以向学生传授商业展示设计相关的设计思维、创新方法和技能落实为最终目标。课程模块以及教学策略都应以创意与落实过程为导向,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境和需求,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不断强化理论认知。行动导向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可教授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内驱力为基础达成目标的一种指导思想或者策略,可通过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教学引导来具体体现,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等。在以具体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对应的教学者将不再是一种技能与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一个接受询问者,一个组织者,一个提供指导的旁观者。通过此种模式,学生的学变成了探讨,学生的实操变成了实际创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技能运用和知识掌握变得更加熟练稳固,更加具备多样性。
(三)构建校企双师队伍,有力保证育人效果
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基于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市场发展需求,组建校企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不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还能加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创新能力发展,能有效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通过长期的紧密合作,选派青年优秀教师到企业中接受实践锻炼,担任其具体作品或者协同项目的项目成员,加强教师对产业新趋势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学校则可聘请企业一线人员进校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指导,对学生创作内容、设计思路等进行评价和引导,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学生创业和就业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并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设计类学科也应积极把握时代脉搏,通过针对性培养来帮助学生形成优质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商业展示设计”课程应积极发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机制与优势,在紧密结合未来行业发展方向上,积极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协同育人实训实践教学,通过对市场发展需求的了解和把握,有效构建科学有效的、符合企业发展的实训项目,让企业的优秀人才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研究。因此,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能够积极探索和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科学发展培养模式,有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共建、市场共融、技术共享的良好发展氛围,有效促进市场的繁荣以及技术的革新[5]。
四、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商业展示设计” 课程 “金课” 建设的特色81E297D3-8A65-4F6E-AB22-8C5504B12063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科发展。联手协同育人企业开展产教融合项目,适度提升课程挑战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延展学科边界,注重“艺科”融合,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实现校内校外师资优势互补,科研与实践并重,为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提供坚实基础,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推动课程的持续进步。
(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多方面实现课程思政无缝融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自信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强化学生艺科融合意识。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卓越设计师优秀品质。课程思政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加速了学生素质目标的实现。
(三)主体转变,能力考核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全面推行小组团队学习模式,让学生得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的充分训练,利用多种方法增强课堂活力,有效解决学生主动性不够、作业创意单一的难题。实行平时小组过程化综合性考核、创新性考核、期末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期末创作能力考试采用相对评分法,充分发挥过程考核的作用,有效解决能力考核难题,促进学业挑战度的提升[6]。
总而言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在“商业展示设计”课程不断革新与发展中,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断增强人才竞争力,完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核心模块构建以及实训基地搭建等一系列“金课”建设任务,增强商业展示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推动环境设计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凯,倪炎,王亮. “双一流”战略视域下教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8):1-4.
[2] 贾广信,焦纬洲,李裕. 基于“新工科+工程认证”的化工原理实验金课建设路径探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09):48-52.
[3] 王士恒. 素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的共商共建共享[J]. 中國成人教育,2021(06):52-55.
[4] 钟媛. 《会计电算化与技能实验》课程“金课”建设路径研究[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3):100-102.
[5] 王成义,杨磊,郭秀梅.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电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高教学刊,2021(03):146-147+150.
[6] 隋永平,荆山,郭庆北,等.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网络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探讨[A]//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会议论文集[C]. 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8.
基金项目:南京传媒学院“金课”建设项目《商业展示设计》课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K201919)。
作者简介:王云琦(1982—),女,硕士,南京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展设计、科普设计。81E297D3-8A65-4F6E-AB22-8C5504B1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