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舒
【关键词】医养结合模式 老年人 老有颐养 混合动态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医养结合”的概念在学界尚未得到统一,但其精神内核共同指向了两个层面,一是强调其内容是“养”与“医”的结合,二是强调其要旨在于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健康的双重需求。“医养结合模式”则是指医养结合具体的实践方式,是老年人满足养老与健康需求的真实路径,连接着医养服务的供需双方。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厘清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背景、原则及路径,有利于更好地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医养服务供需失衡。自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及其人口占比持续增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亿人,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8.70%,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需求持续增长。同时,老年人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中提到,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虽然近年来,我国卫生资源及医生从业人员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和居民就医需求相比,医疗资源依旧比较紧缺,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健康服务仍然供不应求。
医养结合模式在政策指导中不断探索发展。近些年,随着“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理念的提出、发展,至今,“医养结合”已深度融入我国的制度安排中。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設立“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专节对医养结合发展作出了明确指导。随后,2015年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2020年国家卫健委下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的通报》呼吁各地扎实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医养结合政策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专一型医养结合政策逐渐增多,普适型政策中有关医养结合的内容逐渐深化;政策发展具有总结经验与探索尝试相互交织的特点,政策内容不断根据时代发展新特征纳入新元素,贯通新思路。
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与治理能力日益强化。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外局势动荡等多重影响,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医养结合模式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从治理能力来看,虽然人口老龄化为国家治理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但近年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治理现代化也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给予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已初步建立,伴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及战略间的协同发力,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坚持党的领导。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医养结合模式是实现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是党和国家应着力解决的民生大事。老龄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以构建中国特色医养结合模式为抓手,推进新时代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在推动医养结合模式构建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医养结合模式,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将老年人在医养服务中真实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检验医养结合工作的最高标准。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依靠人民共同推动医养结合模式构建和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守正创新。解决好老年人养老及健康问题,既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也要坚持在创新中继承。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医养结合模式,既是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举措中守正创新的集中体现,其本身践行也需要贯彻守正创新的原则要求,不仅要积极推进观念的创新,也要不断推进制度、机制和政策等各方面的创新。要坚持从我国孝文化、中医药文化中不断汲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力量;坚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广泛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与时俱进,强化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
坚持动态发展。一般情况下,社会保障项目及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成员保障需求的增长而持续增加、提高。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医养结合模式,要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其内容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将老年人的刚性医养需求纳入其中;服务水平也要持续提升,筑牢老年人健康屏障。坚持动态发展,既要坚持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还要坚持与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医养需求紧密衔接,建立内容完备、科学合理、动态更新的医养服务供给体系。
坚持量力而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医养结合模式要坚持在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当前,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医养资源分布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城乡差异。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医养结合模式,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和健康问题,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实现科学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医养保障建设的同时,构建多层次医养结合模式,并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养老服务差异,促进社会公平。
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模式法律体系。要坚持于法有据,围绕医养结合构建一套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切实解决当前工作推进中出现的管理多头、缺乏法律依据、执行标准不一等问题。一是要加强法律制定,围绕医养结合中的实践主体、实施范围、运作流程、标准设置、权利义务及激励惩治等多方面内容建章立制,并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老年人医养需求变化,及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医养结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确保地方法规的出台既遵循全国性法律、法规的指导,又切实聚焦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医养资源配置情况、人口老龄化程度及传统文化风俗等内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三是要严格执法,增强法律执行力,推进医养结合实践在法律轨道上行稳致远。
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大格局。作为老龄工作重要一环,构建医养结合模式需要推动形成大格局,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多方主体协同共建。一是政府要积极履职尽责,发挥构建医养结合模式的主导作用,在提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公共医养服务的基础上,要着力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等举措,鼓励、引导和培育市场,畅通其他主体参与渠道,加强监督。二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广泛凝聚社会力量以共同解决医养结合实践中所面临的专业人才匮乏、资金可持续供给不足等现实问题,推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三是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子女承担家庭责任、赡养老年人意识。四是增强老年人自我风险防范能力,强化疾病预防意识,发挥个人自我养老作用。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混动医养结合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上海已形成了“9073”养老格局,其中“90”“7”“3”分別代表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口占比。构建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参考此种养老格局,构建各具特色的居家医养模式、社区医养模式以及机构医养模式。一是居家医养模式方面,要通过远程医疗、开设家庭病床、实行上门巡诊等服务,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二是社区医养模式方面,要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养老+医疗”融合,其医疗服务既可以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来源于医疗服务购买等方式;农村地区可以积极推行“农村互助幸福院+乡村卫生服务机构”模式。三是机构医养模式方面,要积极盘活存量,鼓励现有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内设、转型、合作与服务签约等模式;也要做大增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四是建立以老年人实际健康状态为判定标准的居家、社区、机构动态混合型医养结合模式,实现供需动态匹配。
强化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日益成为推进医养结合实践纵深发展的重要变量,发挥科技创新在医养结合事业中的支撑能力,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依托科技创新推动老年医学发展,优化老年健康水平评估方法,建立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梯度性的健康服务供给清单,与居家、社区、机构三种养老模式更好衔接。二是加强老年健康科技产品研发及辅助器材、产品创新、推广,重点发展具有生命监测和健康干预等功能的科技产品、功能代偿增进式辅助科技产品、适宜居家及社区老年人所使用的日常生活辅助产品,以科技创新不断改善老年人养老物理环境。三是强化老年人数字化健康管理,打破信息共享壁垒,打造信息化平台,实行老年人健康动态监测,及时根据老年人健康水平状态实现医疗介入、养老模式切换等功能。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构建中国特色医养结合模式必须充分彰显中国元素,发挥中国优势。在独特的政党优势之外,我们还拥有深厚的文化优势。推进医养结合工作,要坚持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孝道文化,强化伦理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以孝亲敬老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广泛共识,以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要挖掘、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点发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及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各类中医药康养相关教育,推广药膳食疗及中医传统运动,将中医药元素深度嵌入老年人增强体魄、保养身心、疾病诊疗等各环节。
(作者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郑功成:《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2期。
②郭东、李惠优、李绪贤、官计彬:《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第21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