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春季求职高峰期的用工骗局

2022-05-26 01:59
中国防伪报道 2022年3期
关键词:招工海员高薪

小心高薪招聘“兼职配音员”的新骗局

广告称“好声音”可赚钱

2月10日,福建省厦门市市民张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广告称,99元的精品播音配音课现价只需1元,让零基础的人变成专业的配音员,广告、影视剧、有声读物都能配音,薪酬丰厚。张女士便与客服联系想要报名配音培训班,可这时张女士却被告知99元的培训班活动已经过期,现在的价格是5480元。

张女士告诉客服自己没这么多钱报班,客服称可以帮助张女士贷款,只要张女士通过培训班的培训就可以参与配音工作,到时候赚到的薪酬很快就能将贷款还清。张女士于是在对方的指导下到指定的贷款平台申请了5500元的资金并将其中的5480元转到了客服提供的指定账号中。

可是这时客服却称张女士转账超时了,得重新支付,重复支付部分会在课程结束后返还张女士。客服再次向张女士推荐了一个贷款平台让其再次申请贷款。就这样,张女士又一次将5480元转到了指定账户中。

这次转完后,客服帮张女士开通了相应的课程权限,可进入线上教室后,只试听了5分钟系统就提示其需要再缴纳1万元的课程费。没完没了的汇款让张女士起了疑心,想协商退款却发现客服已联系不上,于是报警。

警惕招募“兼职配音员”骗局

此类骗局中,骗子实际上就是利用了一部分市民群众想利用业余时间赚钱,且赚钱的这个“活儿”最好是“门槛低、来钱快”的心理,于是就有了像兼职刷单赚佣金的骗局。近期,骗子更是“升级”了兼职骗局——只要有“好声音”就可以赚钱了。

张女士遭遇的就是骗子以招募“兼职配音员”为由的新骗局,跟以往常见的兼职刷单骗局类似,骗子先在网上发布招募“兼职配音员”的虚假信息,以“低门槛、高收入”为诱饵,吸引受害者注意;当受害者主动联系骗子后,骗子会以“培训费”“保证金”等理由要求受害者转账汇款。在此类警情中,不少受害者表示骗子甚至还会诱导受害者进行贷款申请从而缴纳“培训班”费用。

謹慎选择贷款培训

民警提醒广大市民群众,求职过程中不要轻信网络上所谓“高收益”“零要求”的兼职广告,不要相信速成、低门槛等虚假宣传,务必要通过正规招聘平台及网站求职应聘;切忌随意在陌生网页及平台上转账汇款,谨慎选择贷款培训。

男子求职被忽悠刷单

求职投简历陷入骗局

2月16日,家住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刘先生向某招聘平台投送了简历,很快就有一家网络公司主动联系他,称可以给他介绍兼职工作,只需关注公众号就可轻松领钱。虽然不是全职工作,但刘先生觉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便一口应下。

刘先生按照对方要求关注了3个公众号,很快领到了9.9元红包。随后对方又引导其参加网站商家的充值返利活动,充200元返50元,也成功了。接下来,客服推荐他参加刷单返现活动,刘先生深信不疑,先后充值了42890元完成相应的任务,却始终不见返利,这才发现自己被骗,遂报警求助。

步步为营 拒不返利

该案件中,刘先生显然是被诱导进了刷单骗局。对方通过网络招聘的手段发布虚假兼职广告,以“高薪”“轻松”为幌子吸引目标群体,完成相应任务先小额返现,让受害人尝到甜头,接着诱导受害人加大资金投入,但以“多重任务”“卡单”为由,拒不返利。受害人往往为了拿回返利,被迫陷入“一直做任务,却一直不返利”的骗局里。

勿被蝇头小利所迷惑

刷单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不是正当兼职。网络刷单背后往往藏着骗局,求职者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可被蝇头小利所迷惑,不要轻易分享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不要点击陌生链接或扫陌生二维码下载非法APP。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报警。

“美差”实为陷阱 小程序背后暗藏猫腻

网络应聘被骗“全部家当”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19岁的居民小李准备换一份新工作。2月10日,他在网上发现一个招文员的广告,不仅待遇优厚,且自己完全符合要求,于是便按广告指引添加了对方微信号。

对方通过网络对小李进行“培训考核”,要求小李添加“考核官”微信,此后连续4天,小李每天都按要求关注“考核官”指定的微信小程序,并顺利完成十几个任务,小李很快收到了一笔小额佣金作为酬劳。“考核官”称小李表现不错,可以提前进入下一步考核,他们将给小李安排“工资”更高的数据量化工作,小李只需分三次将提示金额输入量化工作台提交核算即可。涉世未深的小李完全没有察觉出问题,他按要求输入100元,很快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操作核算并收到了酬劳。满心欢喜的小李认为,这份工作不仅来钱快,还不累,真是天上掉下来的“美差”。于是,小李又输入了“1000”“4000”,直到银行卡提示“余额不足”,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圈套,不仅没有获得薪酬,自己的5000多元“家当”也没了,便赶忙哭着跑到鹰潭市公安局余江分局报案。

切实提高防骗识骗能力

在本案中,受害人小李遭遇的其实是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件中所谓的小程序任务考核,不过是为“刷单”诈骗穿上了伪装的外衣。因为在第一次完成任务后小李尝到了甜头,加上“高薪”工作的不断诱惑,缺少社会经验的他才会不断追加“投资”,从而被骗。求职者要切实提高防骗识骗能力,网上求职时,一定要找有正规办公场所的单位或者有营业执照的正规公司,要通过官方网站查询企业注册信息,初辨真伪。招聘信息中一旦出现“专业不限”“月入过万”等字眼,多数为不法分子的惯用手段,应聘时一定要注意甄别。

高薪招聘海员 实为诈骗陷阱

应聘海员被骗财又骗力

2月初,上海松江警方接报多起利用网络发布招募海员信息,以办理海员证为由实施诈骗的案件。经松江警方缜密侦查,在上海及外省市多地对该团伙进行统一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据了解,该案受害者均系通过网站及手机APP推送看到高薪招聘海员的广告,联系后,所谓的劳务公司便会以船舶工作需要办理海员证为由,要求缴纳2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办证费、保证金,并签订了一份劳务合同。之后,受害者被送至沿海城市,在当地团伙成员的安排下,在渔船或码头从事搬运工等苦力工种。很多受害者无法忍受高强度劳动,主动辞职,根据劳务合同规定,无法得到相应薪酬。待受害者回到上海后,所谓的劳务公司早已人去楼空。

环环陷阱套路深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在网络上发布招聘广告,以高薪为诱饵,以此来吸引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会在办公写字楼租用房间冒充劳务中介公司,并会以办理海员证、缴纳保证金为由要求应聘者缴纳一定的费用并签订一份劳务合同,注明“上岗后需在岗位工作满3个月方可得到工资薪酬,因主动离职或其他原因未满3个月,不予发放薪酬”等条款。之后,安排一些实际情况与招工描述相去甚远、条件艰苦的搬运工等工作,以此来“逼迫”被害人主动毁约。而当达到一定招工数量后,所谓的劳务中介公司便会携款消失。

坚持正规渠道求职

海员职业对从业人员具有相当高的职业素养要求,海员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海员的招收、录取工作都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进行的,办理海员证无需向任何劳务中介缴纳办证费、保证金。凡与上述相违的,便有诈骗嫌疑。

“关系”介绍不靠谱 求职还得真功夫

求职心切落入骗子圈套

“晋城市某煤矿正在招聘,如有需要找我报名。”去年3月,正为儿子工作无着落而发愁的山西长治居民弓某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一信息后,立马联系了发布信息的宋某,在其介绍下,得知张某亲戚在煤矿有“关系”,能为儿子安排工作。弓某轻信了宋某的话,很快就将10万元通过宋某转给了张某。一连几个月过去,没得到任何进展消息的弓某起了疑心,此时才发现无法联系到宋某和张某,意识到被骗,立即报警。接警后,山西省沁水县公安局迅速展开调查,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张某。

经查,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期间,张某为偿还债务,谎称有“关系”能为他人在多家企事业单位安排事业编制工作。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宋某、李某等10余人,在获取信任后,张某伪造盖有各单位公章的合同,通过宋某、李某等中间人实施诈骗。截至张某被抓获,其本人已诈骗2人,同时通过宋某、李某等中间人共对90余人实施诈骗,诈骗钱财共计900余万元。3月14日,该案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中介招聘陷阱多

这是一起典型的求职诈骗案件,不法分子利用广大求职者相信托关系花钱能找工作的投机心理,冒充领导本人、领导亲属,利用中间人广撒网线寻找求职者。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通过伪造相关合同或者办理体检、入职手续等各种名义索要财物。

摒弃走歪门邪道的想法

广大求职者在找工作时,要遵纪守法,选择正规渠道。须知,行贿受贿都是违法犯罪行为,并非“有关系有钱”就能超越规矩办事。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踏踏实实提高自身能力才是硬道理。不要轻信网页、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招聘信息,求职若被要求缴纳费用,要擦亮双眼多辨别,一旦发现上当受骗及时报警。

节后招工心切 企业老板遭遇假中介

企业招工被骗2万余元

彭某是某服装厂的老板。春节过后正是返工用工高峰,企业接了不少订单,用工缺口大,彭某很是着急。一次饭局中,彭某認识了朱某,朱某在了解此事后,声称自己有渠道,可以帮助介绍高水平工人。

很快,朱某就表示已经联系上工人,但工人原先在别处务工,要来上班须向原工厂支付“离职赔偿金”,自己也需要一点“介绍费”。彭某招工心切,当即支付给朱某2万余元。不料,收了钱的朱某迅速销声匿迹,彭某连忙报警求助。

接到报警后,湖北省潜江市公安局杨市派出所迅速立案调查,发现朱某是多起涉嫌“招工”诈骗案件嫌疑人,在掌握充分证据后,公安机关将其抓获。经查,朱某以帮助招工、介绍婚恋对象为名,实施多起诈骗,涉案金额近30万元。

招聘也要注重风险防范

面对用工缺口,许多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负责人一方面心系企业正常运转,导致招工心切,另一方面过于依赖“熟人圈子”,认为彼此都是“朋友”,心存侥幸,导致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对招聘的合法化重视不够,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放松了警惕,骗子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实施诈骗。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要强化合法合规意识,如通过中介招工一定要找正规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如直接招工,应明确招聘岗位的具体要求,严格审核相应材料。

求职遇到热心“校友” 男子被骗万余元

求职被索要岗前培训费

去年毕业的小潘对第一份工作并不满意,打算今年春节过后另觅新职。2月上旬,一家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附近的网络公司主动联系小潘,称他们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钱某与小潘是校友,在校园互助群里看到他求职的信息,正好公司有一个岗位很适合他,希望他能前往面试。

小潘听后兴冲冲地带着简历来到该公司,但在等候面试时,“校友”钱某却告诉他之前的岗位因为特殊原因不再招聘,但有一个薪酬待遇差不多的岗位在招人,让他试一试。看到“校友”如此热心,潘某决定试试。

面试第二天,钱某约小潘到公司,称在其努力争取下小潘已被录取。不过因为潘某的专业不吻合,公司要求小潘先培训学习一段时间,岗前培训费需要1.28万元。求职心切的小潘扫码支付了钱款。2月底,久等培训通知的小潘再联系钱某时发现已被拉黑,赶去面试时的公司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意识到可能被骗的小潘,急忙向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报警。

警惕典型招聘类诈骗

办案民警调查发现,潘某遇到的是典型的招聘类诈骗。此类诈骗中,不法分子深谙一些年轻人求职心切且社会经验不足的弱点,在一些知名网站、本地论坛、校园校友群上,发布事先编造好的招工信息,以高薪利诱。添加受害人联系方式后,骗子为稳住应聘者,往往会通过繁冗的面试、体检等流程不断营造正规公司“人设”。为进一步忽悠,骗子最后会声称其已被录取,但要缴纳培训费、体检费等。有的甚至还会以疫情为由,要求求职者交一定的押金,以保留职位。骗取钱财后,不法分子便逃之夭夭。

切勿轻信所谓的“高薪职业”

此类骗局中,求职者之所以容易“中招”被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面对高薪诱惑,求职心切。对此,求职者要做好三点安全防范:一是自我认知要准,切勿轻信所谓的“高薪职业”;二是求职渠道要正规,对求职公司信息要反复核实;三是缴纳费用要慎重,凡是遇到涉及收取培训费、报名费、服装费的情况,应提高警惕,多请教家人、朋友,勿贸然汇款、转账。

警惕春招藏“黑招”

春节过后,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用工市场迎来火爆场面,各地春季招聘大幕陆续开启。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求职者,抛出“低门槛”“高收入”“每日现结”等诱饵,求职者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不法分子设下的陷阱,工作沒找着,钱财还受损了。

其实,不法分子设下招聘骗局并非用的都是高招,不少还是一些老掉牙的套路,比如兼职刷单、有关系走后门,入职前需要缴纳岗前培训费、置装费等等,但为什么还有人屡屡上当受骗?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求职心切放松了警惕;二是被高薪利诱蒙蔽了双眼;三是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差。当然,也不乏一些新骗局是原有骗局提档升级后的“变种”,伪装得更好、更具迷惑性,比如1元培训“秒变”专业配音员、入职前要通过网络进行岗前考核等。

要防范此类招聘骗局,就需要求职者务必通过专业招聘网站等正规渠道求职,一旦有心仪的岗位,一定要通过多渠道核实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比如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相关企业的注册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经营异常情况等,再比如,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是否有人分享过同类受骗经历等。尤其是刚毕业或求职经验尚少的求职者,更应多征求亲朋好友意见建议,擦亮双眼,谨防骗局。对于网络平台而言,不管是专门的招聘网站还是其他交流平台,对于所发布的信息也应负起相应的审核义务,决不能让虚假信息横行。相关部门也要做好防范提醒,以案说法,多措并举提升求职者防骗意识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求职者,用工企业等也要提高警惕,谨防春招藏“黑招”。

学会三招远离求职骗局

一、远离“高薪低门槛”招工

求职者要坚决对“免费的午餐”“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说不,“糖衣炮弹”背后藏着满满的套路。在网上求职时谨慎辨别此类招聘信息,电脑背后可能是虎视眈眈的骗子。

二、远离“未上岗先缴费”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的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应聘者应对“先缴费、再上岗”的情况保持高度警惕。

三、远离“未看清签协议”

部分“黑中介”在面试过程中会与求职者签订“入职协议”,求职者为了尽快入职,往往尚未看清便已签订。一旦发现被骗讨要说法时,才被告知协议中暗藏的猫腻。

猜你喜欢
招工海员高薪
“高薪”真的高吗
谁是诚实的人
留守媳妇
盼 望
一份沉埋的孤证与文学史结论
海事知识小学堂
高薪贫困症
噜噜拒绝“高薪”
永春县多措并举协助企业做好招工工作
招工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