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的演唱技巧分析

2022-05-26 13:57:51姬生义薛亚君
艺术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沂蒙山演唱技巧咏叹调

姬生义 薛亚君

摘要:歌剧《沂蒙山》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等真实历史事件为创作素材,旨在以歌剧的艺术形式展现红色精神、歌颂红色英雄。其中男高音咏叹调《爱永在》情感真挚质朴、旋律优美动人,朴素的情感中却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咏叹调《爱永在》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重点从演唱基本功、情感把握、与伴奏的配合三大方面探究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的演唱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03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于2018年12月在济南首演,这部蕴含红色精神的歌剧作品以真实的革命历史事件为素材,刻画出一群以海棠为代表的崖子村村民牺牲小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忠诚卫国的英雄儿女形象,让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动容。而此部歌剧中的《爱永在》是男主人公林生的男高音咏叹调,其旋律优美动人、歌词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朴素,其所包含的红色信念、红色精神与红色形象直击人心,既有戏剧张力与艺术特色,又蕴藏着独特的音乐意蕴,在歌剧上映之初便获得受众的广泛青睐,成为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咏叹调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伴随着当代受众对红色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入分析咏叹调《爱永在》的创作背景、音乐特色及演唱技巧,对于当代歌剧作品的创作及红色精神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1 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的创作背景

歌剧《沂蒙山》取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沂蒙山崖子庄,歌颂了沂蒙山区人民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而牺牲小我的英雄事迹。整部歌剧共分为六幕,以回忆的手法呈现出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从当地军民的悲欢离合这一小切口入手,反映出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境遇。此部歌剧作品展现的人物内容以极其矛盾的方式出现,存在着生死离别、个人利益与民族大义的艰难抉择,林生与海棠成婚之日日寇入侵,在悲喜交加中婚礼与战斗同时进行;海棠有孕而丈夫林生为守护家园与祖国选择参军;夏河需要面对大部队去与留的选择;山洞内八路军伤员与村民们面对着直接走出山洞英勇赴死的选择;突围战中林生独自引开敌人;海棠面对保护自己的孩子还是保护夏河的孩子的抉择。咏叹调《爱永在》便是在这种戏剧冲突中呈现的内容。在歌剧《沂蒙山》的第四场,男主人公林生用朴素的语言、饱满的情感表达着对家人、对村民、对家园与祖国的热爱,柔情中不失坚定的信念,浪漫中不失昂扬的斗志,优美但不失强大的力量感,体现出男主人公的家国情怀,也与歌剧主题相契合,以歌剧艺术形式弘扬与传承伟大的红色精神[1]。

2 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的音乐特色

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唱出了永垂不朽的沂蒙精神,展现出英雄儿女群像,以深厚的家国情怀、牺牲小我的无畏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传达出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与民族风骨。若想在演唱时展现出咏叹调《爱永在》的红色意蕴,便需要做好作品分析,准确把握其音乐特色,以此为演唱技巧的高水平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丰富的调性色彩

咏叹调《爱永在》中包含着多次调性的转变,且通常出现在戏剧矛盾、剧情转变中,不同的调性可以起到不同的氛围烘托作用,且情绪与情感的变化十分丰富,进而让整首咏叹调音乐色彩多样、层次分明。作品的A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部分为D徵调性,旋律柔美且富有抒情性,速度缓慢,表达出主人公林生对爱人、家人及家乡的思念之情。自17小节开始,从D徵调性转变为G宫调性,在再现第一乐段的同时旋律不断地进行,歌词内容有所变化并體现出从属音到主音的归属感。第二乐段的调性重新回归至D徵,相对于第一乐段而言,旋律的跨度有所加大,情绪愈加复杂。在A部分的结尾处,调性回归至G宫,仿佛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情绪在平缓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愁思;作品的B部分同样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调性为e羽,情绪激越高亢,体现出男主人公的英雄气概。第二乐段的调性为E商,情绪愈加激烈,营造出悲壮的气息,在情感的升华中将歌曲推向高潮。

2.2 多变的伴奏声部

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高声部为旋律声部,低声部为伴奏声部,双声部旋律交相辉映、交织融合,起到烘托氛围、推动剧情发展、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作用。作品引子部分以伴奏奏出主题旋律,其伴奏织体为分解和弦,速度平缓以为人声的进入奠定基础。A部分的伴奏旋律再现了引子部分的音乐材料,采用二分音符柱式和弦,既可以为演唱者气息的调整、情感的积累做好铺垫,又可以突出人声歌唱的艺术性与线条感,尤其是伴奏声部与演唱声部方向相反,可以为咏叹调的演唱提供驱动力。作品的B部分包含三个乐句,伴奏声部的和弦音愈加丰富,旋律的层次感也更加鲜明,与人声声部高音的不断降低、乐句的不断拉长相契合,且与A乐段的优美灵动形成鲜明对比,使得音乐的气势十足,旋律及节奏的变化丰富,与A部分绵长的思念情绪不同,更多的是体现主人公的家国情怀与崇高品质,也让歌唱的部分更加打动人心[2]。

3 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的演唱技巧

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为复二部曲式,有着深厚的情感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演唱时既需要保证各项演唱技巧的高水平发挥,又需要注重情感的抒发与情绪的传达,以此将此首咏叹调的个性风格、深刻内涵、音乐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3.1 咏叹调《爱永在》的演唱基本功

气息控制、语言运用、高音技术及音色处理能力是咏叹调演唱的基本功。尤其是在演唱《爱永在》这首柔情与力量兼具、情感与精神并重、朴素与壮美同在的咏叹调时,更需要把握好基本的演唱处理方法,才能够契合作品的情感基调,为作品情感的抒发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做好准备。

3.1.1 注意控制气息

我国歌剧及声乐作品讲求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唯有在演唱时自然地将口腔打开,寻找咬字吐字的自然状态才能够达到合理运用语言的标准。充足且连贯的气息是发声的源泉,也是演唱咏叹调《爱永在》时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因咏叹调《爱永在》A、B两个部分在调性、旋律线条、节奏、速度、力度及情感情绪上有着鲜明的对比与较大的变化,所以要把握好变化的点,以此为依据对气息进行合理的控制。例如,作品中第9至25小节旋律线条绵长,运用了典型的四句式结构,表达出林生对爱人及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在前一小节演唱结束后要迅速地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将气息沉淀到胸腹部的深处,在前一小节的结束阶段便做好气息的准备,且在演唱时保持腹部、两肋的肌肉处于收缩自如的状态,将气息从深处“揉”出来,便会让声音浑厚饱满,与作品的情感相契合;再如演唱第48至49小节时,此时音乐的情绪愈发激烈,速度变快且力度增强,在气息控制时要采用快吸快呼技巧,尤其是在换气时要保持喉头位置不动,确保最后一个字的演唱与下一句第一个字的演唱位置相统一,以此打造出抑扬顿挫、充满力量的声音[3]。要注重语气、语调的变化, 重视发音时的抑扬顿挫与跌宕起伏,这样才可以增强《爱永在》演唱的艺术感染力。

3.1.2 运用共鸣腔体

共鸣与声音的质感、色彩及音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且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优美动人的人声。在演唱咏叹调《爱永在》的过程中,要结合作品的风格及音乐特色、按照一定的规律合理地运用共鸣腔体,以起到装饰、润美声音的作用。例如,在演唱第26小节时,因“那”为弱起,所以要保持头腔的高位置,对弱起音起到强调的效果,让力度减弱但避免声音发虚,可以起到体现作品风格、着重强调共鸣腔体的效果;再如演唱最后一句“爱永在”时,在咬字吐字上要抑扬顿挫、富有力量,打开共鸣腔体,并且遵照谱面上的自由延长符号,在不同共鸣腔体中灵活且恰当地进行切换,在增强腔体力度的同时适度延长音符的时值,让声音充满柔情但又不失力量感,让演唱优美婉转且具有气势,不仅可以提升演唱的艺术表演力,还可以为情感的传达、情绪的爆发做好铺垫。

3.1.3 保证音色统一

音色是演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音乐元素之一,音色取决于演唱者本身的嗓音特质,但可以通过巧妙地处理改变音色,让音色包含情感的起伏变化、人物的性格特点。咏叹调《爱永在》的音域跨度较大,包含音高持续下降的唱段,在演唱中如何保证音色的统一、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好音色的变化是演唱者亟须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比如作品中第1至47小节具有抒情性,虽然旋律悠扬、速度平缓,但包含九度大跳音程,在演唱时需要保证气息充足连贯,两肋处于自然张开的状态,以哼鸣的方式保持高音位置,通过喉头位置的自然下降从低音过渡至高音,保证高音区与低音区音色的统一;再如演唱第103至104小节时,该部分为全曲的最高音,给演唱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打开口腔并放平舌头,让肩膀、下巴等部位保持放松状态,在咬字时快速准确,在吐字时注重气息均匀,确保声音位置统一,以此实现三个高音的完美衔接。

3.2 咏叹调《爱永在》演唱中情感的把控要点

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情感深刻复杂、真挚细腻、朴素美好,既包含主人公对亲人、家乡及祖国的热爱,又体现出主人公林生牺牲小我、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因此在演唱此首咏叹调时,走入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将自身带入人物角色当中,根据人物的心理及剧情细腻刻画出人物的情感情绪,是展现作品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的重要保障。

3.2.1 置身音乐情境,调动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是每一名演唱者都需要具备的音乐素养。音乐想象以音乐记忆为基础,通过调动旋律记忆、形象记忆、音乐要素记忆等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调、情绪色彩及深刻内涵,发挥自身的音乐想象力以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其创作意图,并将自己代入人物角色当中,根据人物的心理作出音乐判断,合理选择相应的演唱技巧以表达情感。在演唱咏叹调《爱永在》的过程中,音乐想象尤为重要,如在演唱“从山里,望山外……”时,演唱者要想象自己与爱人分别两地,只身一人远离家乡参军抗战,内心既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自豪感,也有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愁绪,将自己置身于音乐情境当中,想象着家乡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景,内心便会涌动着真挚的情感,此时所唱出的声音便会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达到寓情于声、声情交融、以情感人的演唱艺术效果[4]。

3.2.2 找准人物心理,调控演唱情绪

歌剧内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在创作者的筆下有了生命与思想,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性格特点,演唱者将自己代入人物角色当中,感其所感、想其所想、见其所见,才能够与人物角色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进而让自己的演唱更具有吸引力与感召力。例如,在演唱咏叹调《爱永在》第48至54小节时,“你的方向,梦的方向”是男主人公林生的内心独白,是其发自肺腑的呐喊,其将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转化为保家卫国的信念、参与斗争的动力、拥抱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所以此时人物的情绪充满激情,有着必胜的信心以及在危难之时牺牲自己的心理准备。演唱者在把握好这一情节与人物心理后,在演唱时声音由弱到强,情感由平缓到激昂,确保声音明亮坚定,在情感的驱动下正确地处理音乐,找到适宜的演唱技巧,便可以获得良好的演唱艺术效果,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3.3 咏叹调《爱永在》演唱与伴奏的配合

在演唱歌剧《沂蒙山》咏叹调《爱永在》时,除了要掌握演唱基本功、把握好演唱的情感之外,还需要注重与伴奏的配合。从作品分析中可以看出,此首咏叹调的伴奏声部十分多样,在衬托人声的同时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演唱者要调动自己的内心听觉,一方面聆听伴奏的声音、旋律的变化,找准人声的切入点,让伴奏声部与人声声部的旋律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打造出双声部旋律融汇的音响效果,体现出创作者的别具匠心,自己的演唱技艺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则要聆听自己所演唱的声音,结合作品风格、伴奏声部对音色进行正确处理,让音量、速度等音乐要素随着情绪的波动、情感的起伏实现有规律的变化,与伴奏达到完美的契合,以此提升整体美感,助推音乐情感的表达[5]。

4 结语

《沂蒙山》是一部有着红色文化底蕴的歌剧作品,其中男主人公林生的咏叹调《爱永在》情感朴素、旋律悠扬,塑造出鲜活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咏叹调《爱永在》有着丰富的调性变化及多样化的伴奏声部,在演唱时要注意控制气息、合理运用语言、运用共鸣腔体并保证音色统一。同时要将自己置身于音乐情境中,准确掌握人物的心理,正确处理演唱时的情感,并高度重视演唱与伴奏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任羽.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男高音咏叹调《爱永在》的演唱分析[J].艺术评鉴,2021(24):46-48,52.

[2] 杨妮.民族歌剧《沂蒙山》靠什么打动人[J].黄河之声,2021(19):163-165.

[3] 王欢.试谈歌剧电影《沂蒙山》的表演特点与艺术处理[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9):137-139.

[4] 徐瑜.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兴会意蕴[J].艺术评鉴,2021(18):162-164.

[5] 曹明明.歌剧《沂蒙山》中核心音调的贯穿与融入[J].音乐创作,2021(4):144-149.

作者简介:姬生义(1996—),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薛亚君(196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沂蒙山演唱技巧咏叹调
沂蒙山小调
秋天咏叹调(组诗)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3:50
沂蒙山小调
当代音乐(2020年1期)2020-05-07 01:50:42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5:16:40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基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演唱技巧鉴赏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56:57
人生咏叹调
民族音乐(2016年6期)2016-08-28 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