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博 ,霍学浩 ,高宇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西安 710126)
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和开展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导学团队是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组成的学术性群体,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术研究为依托、以导学关系为纽带的师生群体,凝结着团队师生共同的学术方向、价值理念和文化传承。导学团队不仅是导师和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科研攻关和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承载师生学术理想、科研追求和精神家园的育人共同体。加强导学团队建设是高校依据研究生培养特点和规律,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将共同体定义为充满温情、相互信任和高度认同的生活空间[1]。20世纪90 年代,塞吉·欧维尼将“共同体”一词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概念。对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学习是实践当中的意义协商”这一观点相对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个人在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时,必须要与群体或者共同体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和协商,从而在互动过程中追求知识建构的合理性,即“所有合法性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协商”[2]。知识的建构方式包括个体建构与协作建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所处情境对于个体建构与协作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之下,学习者组成的共同体即“学习共同体”成为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热点问题。
不同于本科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辅以实习与实践环节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制为依托,研究生在学习中立足于以导师为核心的团队内部互动,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重点是培育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生所处的学习共同体“可以促使群体基于对一系列问题的共同关心或者是对一个主题的兴趣,产生持续的交互关系,发展质疑精神,从而加深他们的专业知识,并对共同体产生归属感”[3]。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是在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协商、价值共享、文化传承”的理念上形成的,以“导师+研究生”的导学团队作为促进师生发展的共同体,是在学习共同体之上的延伸,包含着主体之间和主体内部多种层次的共同参与。导师和研究生对导学团队有着天然的认同、依附和归属关系,使导学团队成为自发或有组织生成的、相对稳定的、兼具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育人共同体。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不仅是学习共同体,还是承载团队集体记忆的情感共同体、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学术共同体、共享团队价值观念的文化共同体、助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成长共同体四个维度(见图1)。
图1 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内涵
导学团队承载着师生共同的集体记忆,良好的导学团队氛围是师生共同集体记忆生成和存续的现实基础。师生对于导学团队具有主体间性,在共同参与团队建设、活动组织、交流研讨的长期过程中,能够构筑起基于信任与认同的共同情感和师生之间“理性的亲密”关系[4],通过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促进导学团队成为维系师生关系、共享师生情感、承载团队集体记忆的情感共同体。
良好的导学关系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导学关系作为研究生阶段核心的社会关系,存在于导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中[5]。导学关系既是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师生共同开展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是导学关系中师生学术追求的至高使命[6]。导学关系使师生之间从以课堂为载体的单向知识传授向以导学团队为载体的师生双向赋能转变,使导学团队成为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学术共同体。
团队优秀文化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传承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导师既对研究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又会与研究生所持有的文化相互交织形成共同体内独有的隐性文化[7]。导学团队通过师生长期在研究领域的持续努力,在学术研究层面不断积累沉淀的同时,在价值层面持续凝练和升华,必将产生共性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团队理念等基本共识,在文化层面创造出共性与个性并存,具有丰富内涵和特色的导学文化,构筑激发团队师生努力奋进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家园。
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目标。导学团队的功能并不局限于辅助研究生按时完成学业,而是要为研究生成长发展提供全方位指导。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术热情以及科研活动的投入[8]。依托导学团队的物理空间、仪器设备、学术积累、科研基础等“硬资源”和导学关系、文化氛围、共同价值、发展理念、社会影响等“软实力”,能够对研究生树立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知识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研究生建构起成长发展所需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世界,促进研究生内在自我的发展以达到真正成人的价值目标。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管理与教育分离未形成系统合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置未达成组织合力、场域分散未构成活动合力等问题[9]。同时,在研究生管理方面,以“辅导员+学生”的行政班级为单位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班级成员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求不尽相同、时间和空间上难以聚集、日常交流沟通缺乏、教育活动难以组织、精细管理难以实现等问题。与单一的导学关系相比,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从“一对一”的“导师—学生”模式向多元角色团队转变,从导师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到团队成员共同学习成长,价值导向从导师单一的价值观导向向通过协商的团队“共同精神”转变,共同体中成员的身份从单一身份向多重嵌构的多元身份转向,满足了当前研究生教育合作研究、深度学习和全方位育人的三重需要。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传递。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作为合作研究的团队,团队成员在互相协助、沟通的过程中,使意义建构更为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最终指向“意义的协商获得”。导师与研究生在学术上相互研讨,在科研中共同合作,在平等交流和智慧碰撞中共同进步,在导学团队共同的学术追求与科研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
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深度学习包括学习者对于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要求学习者理解创建知识的对话过程,批判性地审视知识建构的逻辑,同时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度反思。单一的导学关系对于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深度学习的能力培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处在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中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共同体中其他人的知识建构过程而对知识的形成有更加整体性的把握,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反省自身,有利于使其从简单的知识获取转向研究性的“深度学习”。
理想的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作用价值不仅局限于学习领域,而应该包括转向导师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全面建构。“生活世界”主要是指“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生活背景的个体互动及实践场域”[10]。在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导师还是学生,在主体的互动过程中会逐步共享价值理念,形成团队特有的共同文化和团队精神。这种共享价值和文化的“生活世界”对于个体而言有着铸就惯习、净化观念、反省文化、觉察自我等潜在影响,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优秀的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作为团队文化的载体,一方面承担着传承和创新团队理念共识的重要职责,通过导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团队师生的价值和追求,形成导学团队独特的气质和品性;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研究生的社会性情感培育,增强研究生的集体情感体验,为研究生成长发展提供温馨、和谐、愉悦的环境支持。
聚焦以合作研究、深度学习和全方位育人为指引的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强调促进导学关系、传承导学文化和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价值遵循与发展目标。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包含三个层级,即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以构建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情感共同体、基于良好培养模式的学术共同体、传承团队理念共识的文化共同体和体现出色管理水平的成长共同体为支撑,以突出的团队业绩成果和育人成效为导向(见图2),为新型导学关系构建和开展研究生导学团队建设提供了参考。
图2 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层级划分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导师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更是导学团队运行发展的主导者。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同样也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关键核心。良好的师德师风一方面能够引领导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研究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是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导学团队落实培养任务的根本保证。导师应当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学生为人为学的表率。
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支撑层级涵盖和谐的师生关系、优秀的培养模式、先进的团队文化和出色的管理水平四个方面,分别在凝聚师生集体记忆、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推动团队文化传承和加强团队日常管理等方面为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建设提供内在支撑。
一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情感纽带。作为一种互动关系形态,师生关系是导学团队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支撑。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通过导师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思想认知、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健全人格等方面获得成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和谐的导学关系,体现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在信任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和在认同基础上产生深厚的师生友谊。
二是优秀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重要任务。导学团队作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位,是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一流的大学要以培养一流的人才为己任,一流的人才得益于优秀的培养模式。优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一般具有三个方面的共性要素:首先,有导师的系统指导,引导研究生进入科学前沿,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其次,为研究生提供参与学术研究和科技实践的机会,指导研究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范,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再次,搭建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引导研究生关注学术前沿,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和格局。
三是先进的文化传承。团队文化是导学团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术理想、价值追求、工作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复合体,也是指引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发展方向、激发师生团结奋进的内生力量,更是导学团队师生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和谐奋进的团队文化能增强导学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导学相长,提升导学团队的外在形象,是导学团队育人内涵的重要体现。先进的团队文化内在体现出鲜明的理念共识,能够引导师生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和人生志向;外在体现为各具特色、内涵丰富且具象化的团队文化,作为团队特有的标签,能够充分展示团队形象,强化师生对团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长期体现在一代代师生对团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团队文化不断得到认同、丰富和发展,逐步内化成为团队师生身上所特有的品性。
四是出色的管理水平。管理机制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运行保障。出色的管理水平是保障导学团队内部各项事务正常运行,充分发挥成员间的互补优势,促进个体和团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出色的管理水平一是体现在完备的规章制度,明确师生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规范,降低团队组织和运行成本,提高团队效率;二是体现在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团队的内在潜能,促进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体现在严格的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师生应当始终坚持的底线,也是团队推进各项工作和开展日常管理的基本遵循。
突出的团队业绩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建设成效的直接体现。团队业绩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实现的进步以及做出的贡献总和,是对导学团队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最直观、最显性的表征。导学团队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导学团队的根本使命。优秀的科研成果必然要解决制约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优秀的创新人才必然要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丰硕的科研成果、卓越的育人成效和积极的社会贡献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建设发展的重要导向。
导学文化是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在导学团队建设中发挥着纽带、支撑和导向作用,是高校开展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依托。从学校层面来看,培育导学文化就是要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导学团队师生在长期开展学术和科研过程中所凝聚的精神力量、理念共识和优良师德师风汇聚成为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大对导学团队育人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在校园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导学育人风尚,让优秀的导学团队脱颖而出,使和谐奋进、尊师重教的导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从团队层面来看,要发挥师生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主体作用,深挖导学团队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指导和帮助导学团队及时总结育人经验,凝练育人特色,挖掘育人故事,注重传承发展,使导学文化成为导学团队师生身上所特有的文化标签。通过学校和团队两个层面的导学文化培育,让导学文化真正发挥出影响师生、塑造师生、成就师生的文化育人功能。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缺乏育人资源,一些导师和团队常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从供给侧出发,为导学团队提供菜单式的育人资源服务,促进导学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是导学育人资源池建设的初衷。首先,丰富资源内容。导学育人资源池应尽可能多地容纳促进研究生成长发展和团队建设的校内外育人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健康咨询与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生文体活动、校内外参观学习、企业实践等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资源。其次,提高资源质量。高校应按照资源类别和来源,对导学育人资源池提供的服务内容和价值导向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各类资源服务能够达到良好育人效果和预期成效,建立科学的服务评价反馈机制,及时摒弃低质量育人资源,持续更新完善资源内容,提升优质资源的数量和使用率,确保资源池服务质量。最后,拓宽资源渠道。导学育人资源池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团队师生、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育人优势,使资源池成为汇聚育人合力,共享育人资源的平台。
思政育人队伍建设是落实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各项职责和任务的根本保障。首先,组建育人队伍。导学团队思政育人队伍应以导师为核心,根据导学团队的规模和组织形式进行灵活选配。一方面可选拔导学团队中政治素质强,具备一定管理能力且有意愿投身团队公共事务的教师担任团队兼职辅导员,专门负责导学团队日常建设和学生事务工作,另一方面可在研究生当中选配团队思政助理,协助导师和团队兼职辅导员开展工作。其次,明确工作要求。通过明确思想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学术道德规范、就业创业指导、团队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制订、师生党支部建设等导学团队思政育人工作要求,形成“思政教育+学术研究+日常管理”的导学团队育人模式,指导团队思政育人队伍开展工作。再次,要加强队伍培训。将导学团队思政育人队伍中的导师、团队兼职辅导员和研究生思政助理纳入培训计划,开展日常培训学习,提升导学育人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最后,注重评价激励。出台导学团队思政育人队伍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配套专门政策,划拨专项经费,激发师生共同参与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
高校应重视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促进作用,用信息化赋能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建设,促进导学团队各项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首先,建立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系统加强对导学团队的服务和支撑,导师和团队兼职辅导员应具备相应的系统管理权限,能够对团队成员进行信息查询和日常管理,掌握研究生学习生活状况,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团队管理工作。其次,构建评价模型。将结果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导学团队各类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以数智结合的方式对导学团队育人工作进行画像,探索更加科学的导学团队评价模型,使导学团队评价更加准确和直观。再次,注重展示交流。导学团队利用虚拟现实、网上展厅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团队宣传,展示团队风采和育人成效,推动导学团队间的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