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2-05-25 10:14刘洋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重科研院所危险源

刘洋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 100095)

2016年12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的第一个关于安全生产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1]。

科研院所具有探索性研究多,实验设备和材料复杂、使用频繁、研究性实验风险难以预见等特点,其安全涉及类别广泛,科研生产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一旦事故发生导致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甚至人员伤亡等重大安全事故,不仅可能对科研人员造成个人伤害,而且也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是实现纵深防御、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有效手段。双重预防机制创建是企业事业单位自我约束、自我纠正、自我预防事故发生的根本途径。科研院所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科研院所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双重预防机制阐述

双重预防机制全称为“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以安全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为基础,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通过强化安全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从源头上避免和消除事故隐患,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隐患排查,针对反复多次出现的同类型隐患,分析其规律特点,查找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薄弱环节,进而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制度[2]。

通俗说,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通过这一系统性的风险管理工程,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一道防火墙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第二道防火墙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2.科研院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原则

2.1 组织有力,制度保障

企业事业单位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责任主体,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导小组,设置专职或兼职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并明确分管安全负责人组织日常监督检查,负责双重预防体制建设工作的跟踪考核。建立健全有够保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至少包括双重预防机制教育培训制度和双重预防机制运行奖惩制度。

2.2 全员参与,分级负责

科研院所从基层作业人员到最高管理者,所有人都应参与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及隐患治理。根据风险及隐患等级,确定落实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的层级,明确隐患整治要求。

2.3 注重实际,自主建设

科研院所结合自身四新(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多。涉及的危化品、特种设备多等实际特点,建设双重预防机制,应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大风险隐患的管控治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少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层级,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4 系统规范,深化融合

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和融合,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3]。

2.5 激励约束,重在落实

科研院所应建立完善的双重预防机制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明确每一个岗位风险识别、分析、落实风险管控措施的责任,并通过评审、更新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3.科研院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应用

3.1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即使用有效的方法辨识风险点和的危险源,根据辨识评价结果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并根据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适应的控制措施。一般来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分为风险(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与分级、风险管控3个方面工作。

3.1.1 风险(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科研院所应组织全员(尤其是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从地理区域、自然条件、作业环境、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原辅材料、作业活动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充分考虑过去、现在、将来3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3种状态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危害出现的条件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事件模型。常用的风险(危险源)辨识方法主要有:设备设施风险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作业活动风险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进行辨识。

科研院所风险评价方法,通常选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应变量(D),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及发生事故可产生的后果(C)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根据实际经验,他们给出了3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按经验将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或图上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在确定了上述3个因素的分数值后,其三者乘积即为总的危险分数值D。根据有关资料,将危险程度等级划分,见表1。

表1 危险程度分级

3.1.2 风险分级

(1)固有风险等级。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各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危险源所伴随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价,并结合固有风险升级判定,将固有风险等级分为4个等级,见表2。

表2 固有风险等级分级

(2)控制风险等级。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按照识别的危险源,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3个方面排查出现有的风险控制措施,综合判断现有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对各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危险源所伴随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将控制风险等级分为5个等级,见表3。

表3 控制风险等级分级

在固有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再进行控制风险评估得出控制风险等级,即可判定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可接受程度。固有风险评估和控制风险评估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固有风险评估和控制风险评估的关系

(3)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应将作业场所、生产设施等区域存在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并设置在科研院所醒目位置,向本单位从业人员和外来人员公示安全风险分布情况。

3.1.3 风险分级管控

科研院所应结合院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详见表4。

表4 风险等级管控对照表

固有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A(红)、B(橙)、C(黄)、D(蓝)4个等级,对于A级、B级和C级固有风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管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建立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得到执行。

(2)建立健全安全监测体系,并保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3)明确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并定期对安全生产状态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隐患。

(4)在工作场所或岗位设置明显的安全风险告知卡和警示标志。

(5)以岗位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为重点,强化员工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

(6)对于D级固有风险控制,可维持已有的控制措施,需要跟踪监控。

3.2 隐患排查治理

编制科研院所《隐患排查治理程序》,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实现了隐患排查闭环管理和分级管理,形成了良好实践做法。

3.2.1 隐患排查

通过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等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通过外部安全检查、评价和检测等发现的事故隐患。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隐患排查频次,见表5。

表5 隐患检查频次

3.2.2 隐患治理

(1)基本要求。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研究所治理和院级治理。

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保证、措施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本部门能够治理的不能推给上级部门;能当场纠正的必须当场纠正,无法立即治理的,治理前要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管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成事故。

(2)治理流程。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指令、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如图2所示。

图2 隐患排查流程图

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应制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对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措施建议、完成期限等提出要求。隐患所在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和有效的治理措施。隐患整改通知书的制发部门应当对隐患治理效果组织验收。

3.2.3 隐患治理台账

科研院所应如实记录隐患排査、治理和验收情況,形成隐患治理台账,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核销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结束后,将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向从业人员进行通报。

4.常态化双重预防机制运行实施

(1)定期评估运行效果。每年组织外部技术专家、内部专家和一线员工,客观分析双重预防体系的运行质量,及时修正发现的问题和偏差,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和隐患治理措施,强化“两道防线”,持续改进提升,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2)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事故隐患的排查要充分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从而确保隐患排查效果,提高科研院所合法合规水平。

(3)引入外部专家智力支持。由于科研院所日常安全管理更侧重于管理体系的运行,而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双重预防机制的创建则对安全管理人员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相关专家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帮助实施,弥补内部人员水平不足的问题。

(4)双重预防机制动态化管控。应根据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组织机构和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或更新、生产工艺技术发生变化、设施设备增减、使用的原辅材料变化、自身提出更高的安全管理要求、事故(事件)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等情况变化。要及时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完善风险管控措施,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风险可控、隐患可查、问题可解决。

5.结语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是实现纵深防御、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有效手段。科研院所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过对风险的超前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对风险做到有效的防范,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科研院所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双重科研院所危险源
自然与成长的双重变奏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双重打击”致恐龙灭绝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