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一次新的定位。高校思政工作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整个国家大思政工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坚持守正创新,将思政工作做实做细做活做新,切实筑牢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生命线,思政工作者要做到“三个必须”。
必须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把搞好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高校思政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工作,特别是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使命非常光荣。我们必须把这项政治责任牢牢地扛在肩上,这是思政工作意义使命的需要,是高校面临任务形势的需要,也是思政工作者价值实现的需要。
从工作性质上讲,高校思政工作地位特殊、意义重大。结合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的讲话和指示精神,应该从三个方面理解高校思政工作。从大的宣传舆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来看,《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思政工作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这项工作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工作,是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工作,事关我们的旗帜、道路、方向和国家政治安全,事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高等教育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来看,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因此,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从高等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角度看,高校人才济济、思想活跃,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而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首先应在宣传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走在前,在社会上起引领示范作用。正因为如此,高校又是我们与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的思政工作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讲,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决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所以,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使命和作用,需要我们把这项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从形势任务上讲,高校思政工作任务艰巨、大有可为。这些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校的思政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师生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对照整个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的工作任务还很重,工作空间还很大,面对的困难问题还不少。
梳理这些问题,一是一些高校党委对思政工作的重视还不够,重教学科研轻党建思政的现象仍然存在,党政领导干部上思政课、讲党课不够,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抓得不紧不实不深。二是两支思政工作队伍数量配备不到位、政策激励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到位,还有不少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是兼职的,专业素养、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不够,师德师风欠佳,思政工作队伍职称评定单独标准、单列计划、单独评审的“三单独”政策尚未落实。三是高校思政工作对全社会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够。四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教学效果亟待提升。五是大思政的格局尚待进一步丰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六是网络思政还需进一步提升,平台建设、网络思政内容、社团管理都有待加强。七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性、针对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八是高校安全稳定、意识形态、民族宗教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九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十是舆情处置还不果断、不及时,时有发酵。
这些问题既涉及宣传、学工、统战、团委等部门,也涉及学科学院;既涉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建设,也涉及两支队伍建设,工作范围广、内容多、要求高,稍有不慎,小萌芽就可能引起大发酵、酿成大事端。也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政工作任务特别重、责任特别大、要求特别高。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形势、担负的任务、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把这项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从个人价值上讲,高校思政工作使命光荣、成就感强。当前,一些思政工作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没有清晰的认识:有些思政课教师觉得自己从事的公共课教学前景不够光明,可有可无、形同虚设;一些辅导员觉得自己在学校的地位低人一等,做的是重复无用的琐碎工作,地位和待遇不如专任教师;一些宣传思政工作者觉得自己在学校存在感不高;甚至一些党委领导同志也认为自己岗位不如行政领导管得实、管得多,在工作中腰杆不硬、底气不足。
马克思指出,“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为术,立場和目标为道。纵然能力再强、知识再精,如果没有正确立场与坚定目标的指引和约束,不可能成为人间正道的弘扬者、国家使命的践行者、家庭单位责任的担负者,相反可能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危害者。所以思政工作本是最核心、最根本、把方向、管大局的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
组织安排专职人员做高校思政工作,这是对个人最大的信任和认可。思政工作者应知重负重,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真正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出发,从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认可、热爱这项工作,用心、用力、用情做好这项工作,勤于学习、善于总结、乐于奉献,努力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骨干、行家里手。所以,作为高校专职思想工作者,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追求,需要我们把这项责任牢牢扛在肩上。F7422E21-ECE8-460C-BCD0-3009C653E3ED
必须在把握重要属性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长期实践中,高校思政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但同时也要在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上做文章,把握好思政工作的六大属性,不断提高新时代思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政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政治性是它的根本属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它的政治方向,必须坚定坚持。
坚持政治性要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上坚定不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阵地就是高校,长期以来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聚集地还是高校。现在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高校应继续发挥既往优势和传承职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具体学科。二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上全面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高校思政工作是党对高校领导的具体体现。高校党委要坚持把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两个确立”为方向引领,以“两个维护”为行动自觉,持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三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站稳脚跟。思政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断坚定广大师生“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在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上守住底线。近年来,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2020年以来叠加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2022年又叠加了俄乌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要迎接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大年,除了党的二十大召开,今年还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50周年、中日建交50周年、“九二共识”提出30周年。我国的重大政治节点,正是国外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滋事作乱、兴风作浪的高危时期,我们不得不保持高度警觉,加强风险研判,守牢安全底线。各高校更应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管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门,千方百计确保校园和谐安全。
遵循规律性。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顺规律而行才能轻松自如、事半功倍。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遵循“三大规律”,即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思政工作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象特殊,思政工作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特殊实践活动,目的是要帮助人形成正确的思想,提高其思政素质;二是阶级属性明显,主要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三是实践特性明显,思政工作是有效还是无效,是正效果还是负效果,效果是大还是小,都不能用主观认识来检验,而要用社会实践来检验。教书育人规律,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既要潜心问道又要关注社会、既要鼓励学术自由又要遵守学术规范。学生成长规律,是指学生成长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整体性和不均衡性、主体性和差异性交织的特点。只有尊重大學生的成长规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绵绵用力地做思政工作,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造成影响。
丰富科学性。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想做到思想政治上非常过硬、思政工作非常有效,根本的是靠科学理论指引。要增强内容体系的科学性。思政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原则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上的,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党的创新理论每推进一步,思政建设的内容就要跟进一步。要增强方式方法的科学性。高校思政工作要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师生思想实际,这是重要的原则要求,也是具体的现实要求。改进创新思政工作,应把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作为立足点,把立德树人作为着眼点,把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把思政工作的方法途径研究透、搞清楚,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追求事半功倍效果。要增强技术手段的科学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思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内容繁杂的大数据网络平台,存在着许多不利于传播正确政治思想文化的内容,同时挖掘数据和借助数据都面临新的形势,这就要求高校准确抓住大数据的特征和内涵,并将大数据和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以科学的技术手段促进思政工作正向发力。要增强体制机制的科学性。从“高校思政质量提升工程”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再到构建高校思政体系,高校思政工作不断探索、积极推进。要继续面向全体学生,聚焦学生成长成才全要素,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管理体系、丰富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载体,着力提升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精准思政的强大合力。
强化针对性。做好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充分认识思政工作中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在话语体系上有针对性:把我们想说的话与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结合起来,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要在问题解决上有针对性: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于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成才、择业交友、生活困难、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职称评聘、子女入学、收入待遇、住房通勤等方面的问题。要在工作重点上有针对性: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问题最多、最薄弱的是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领导与指导,把这些高校的思政工作高标准地纳入高校思政工作整体布局,进一步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优化党组织设置、配齐配强党组织书记、加强党务工作力量,确保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全覆盖。
注重创新性。在当前多元文化交融、多种思潮涌动、多样价值并存的社会境域下,高校师生正在发生从单维接受向多维比较的认知转化、从注重听取向强调参与的行为演变、从“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价值凝聚向“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价值变迁。特别是当今在校大学生多为00后、05后,有着他们这个年代特殊的群体特征,他们身为“千禧宝宝”、生于中国“入世”节点、长于移动互联网兴起时代,享受全球化、移动互联网、整体性消费升级的复合红利,物质上更充裕,精神上更没有包袱感,视野上更加开阔,精神上更加独立,被冠以“移动互联网一代”“二次元世代”“独二代”等时代烙印和代际标签。F7422E21-ECE8-460C-BCD0-3009C653E3ED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再以传统的方式来开展思政工作,可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尴尬情况。要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指导工作,不断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式手段和制度机制,推动思政工作强起来、实起来、活起来。要创新教学方式,在保证严肃性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转换话语体系。要创新制度机制,通过顶层设计,破除目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相互并行、互不隶属、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的割裂机制,构建愿景同一、使命共担、分而不散、功能互补的管理机制,实现“强震”与“共振”的多元变量。要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在朋辈引领等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模式上动脑筋。要强化数字赋能,积极运用“互联网+思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更加透彻了解斗争对手的手法、更加精準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吸引力。
提升实效性。在各种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中,学生反映最普遍的问题都是“理论与现实脱节”,教师反映最普遍的问题都是“效果不好”,这突出反映了当前思政工作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实效性。怎么提升实效性?总体来讲就是要使用青年喜爱并接受的话语、举办学生认可并接受的活动、采取学生需求和期待的形式,久久为功、滴水穿石、虚功实做、善作善成。
思政工作要想取得实效,一要有主线。思政工作是一个时效性很强的工作,思政语言是一种流行度很高的语言。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思政工作要有不同的主线。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迎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是全年高校思政工作的主线。二要有抓手。有了抓手才好破题,有了抓手才能落地,有了抓手才好执行,思政工作要想虚功实做,更要找准用好工作抓手。今年教育部要继续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推进“时代新人培育工程”,这些都可以作为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三要有活动。教育部2022年将组织实施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领导干部上讲台”“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宣传教育等活动。各高校应当将上级安排和本校实际结合起来,研究自己的活动,以活动促进教育、带动教学。四要有平台。当前思政工作中最需要建设和使用的平台就是网络平台。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打造出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的宣传矩阵,但无论是在横向还是纵向上都有很大差距,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应是推进网络思政平台建设,逐步建设一批网络思政工作基地、培育一批网络思政工作室、支持一批育人融媒体平台。
必须在完善体制机制上求突破,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大格局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强、协同性高、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强化协作,多方联动、全员参与,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共同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大思政格局。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把思政工作贯穿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组织协同的体制机制,形成专业教师、党政干部、学工人员、后勤队伍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促进高校思政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党委要掌握高校思政工作主导权,在加强党对高校思政工作领导的机制设计、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常抓不懈,牢牢掌握思政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二是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高校思政和意识形态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落实党组织书记上台作报告制度,注重深入一线,与知识分子交朋友,帮助师生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妥善处理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的关系,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是要继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充分释放高校办学活力。五是要处理好二级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的关系、书记和院长的关系,既不能用党政联席会议代替党组织会议,也要保证党政联席会议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书记和院长之间要多沟通、多商量,坚持一切从事业出发,坚决按规矩办事,坚持互相包容支持,绝不能在“谁说了算”的折腾中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建强思政队伍这支主力军。政治路线确定之后,人就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越是重要的工作、艰巨的任务,越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工作队伍。建强高校思政队伍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补齐短板与能力提升相结合。补齐短板是指各高校要把按标准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工作底线。能力提升是指要通过纳入人才总体规划、搭建交流平台、拓宽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等方式,推动思政工作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相结合。顶天立地是指我们要有一批出思想、出理论、出观点的行家里手,包括一些能够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在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一批能够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的教学名师,在思政工作中起到引领表率作用。铺天盖地是指我们要全面建设各高校思政队伍,包括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思政教师队伍、一支德才兼备的专职教师队伍、一支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他们的作用是像撒播火种一样深入基层、深入师生,将思政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传导给每一个青年学生。三是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严格管理是指要对思政工作队伍高标准严要求,抓纪律立规矩,使这支队伍提素质、知敬畏、守底线,很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人文关怀是指要对思政工作队伍给予厚爱,不能只以情怀和责任来要求他们,而要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思政工作者的成长,对他们政治上给予激励,工作上充分支持,待遇上加强保障,心理上更加关怀,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F7422E21-ECE8-460C-BCD0-3009C653E3ED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虽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但最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还是课堂学习。所以思政工作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教师立德树人还是要回归课堂、用足用好课堂。一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首先教师要做到真信,自己都不信的事情讲给别人听是不会有说服力的,思政课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讲好思政课最基本的要求。要认真落实“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總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重要指示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入脑入心。要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要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二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教育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使每门课程都具有思政元素,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价值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起到作用。
抓住网络育人这个主阵地。当今社会是“无处不网络,万物皆互联”的时代,网络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当代青年人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可以说只有不看报的师生,没有不上网的师生。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各种主张观点频频发声,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明显,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曾经过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
在这种情况下,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求共识、多变中定方位的难度在增大。怎样抓好网络育人这个阵地就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恐网、避网肯定行不通,只有用网、管网,并推动思政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才是明智选择。要顺应时代潮流,在继续办好校报、广播台等传统媒体的同时,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到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上来,做强网络宣传教育矩阵,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联动与聚合传播。要高度警惕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的意识形态问题,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看齐党中央,守好主阵地,坚决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在不侵犯学生隐私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好学生伴随性数据的采集分析,并将数据充分运用于心理健康监测、就业指导、思想工作等方面。要不断推动新媒体信息更新和质量提升,尽快形成各新媒体平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格局。要支持学生成为“一报一台一站两微”的生力军,在参与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整合网上教学资源,积极投身信息化教学革命,开阔师生视野,弥补资源不足,促进教学改革。要开展网络素养培训,切实加强舆情监控和应对处置,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变“鸦雀无声”为“主动发声”。
高校思政工作的复杂多变,要求思政工作者既秉持“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信念和坚守,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勇于挑起重担,又坚持“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灵活与机动,有针对性、创造性地探索富有时代特点的思政工作新机制。在全国上下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大学师生思政工作,筑牢高校政治安全防线,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就是思政工作者对党的二十大的最大献礼!
(本文系尹洪斌同志在2022年度全省教育系统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责编:向 新F7422E21-ECE8-460C-BCD0-3009C653E3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