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刚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強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由智育“一枝独大”转向“五育并举、齐头并进”已成为学校办学的必然选择。
美育通过美的教育来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为受教育者一生负责”为出发点,提出“各美其美,尽善尽美”的教育理念,注重美的熏陶与体验,强化美的磨砺与塑造,实现美的凝聚与升华,在教育环节中渗透“美”,在校园文化中浸润“美”,在教育方法上彰显“美”。
一、美的熏陶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美”的触碰
美育需要熏陶与感受,需要体验与觉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触碰感知。
(一)让每一页纸都蕴含美
美育的切入点应从小处着手。学校以“纸”为美育的切入点,如下发给师生的文字材料,严格规范字号字体、行距边距,彰显严谨之美;教师书写用的教案、导学案、听课簿等用品,均由教务处制作,带有校徽等统一标识,彰显规范之美;校刊、通知和校园海报等,从版面的设计到图片的选择,再到文字的推敲,彰显艺术之美;规范学生笔记、试卷的书写,出台关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筑梦工程方案”,把学生的汉字书法和英文书法列为考核项目,定期举办硬笔书法作品展、试卷笔记展,让美的文字在每一页纸上绽放。
“小小”的纸亦蕴含着“大大”的美。学校出台《校园文明公约》,要求师生从不浪费一张纸做起,尽可能双面复印、书写,推广使用再生纸,还向学生提出“不让一片纸屑在空中飞舞”“不让一片纸在自己的脚下停留”,使其养成文明习惯,提高责任意识。
(二)让每一名学生都美在其中
美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推出了“1+1+1”工程,要求学生在校3年,学会一项运动技能,掌握一项艺术才能,研习一项国学经典,将美育与体育、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会贯通。
首先,在艺术课堂上去感知美。美术课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学生从多角度欣赏、感知美术作品,提升审美能力;走出课堂,走近大自然,走近名胜古迹,捕捉自然、人文之美。音乐课上,引导学生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通过对国内音乐家的事迹、传统音乐文化、音乐遗产的了解,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校本课程中去创造美。学校开设二十余种艺术校本课程,绘画、陶艺、版画、剪纸、手工等,让学生通过点、线、面、形、体、色等要素的临摹、写生和创作,认识艺术的造型规律,并运用个性化的手段去表现特定的艺术主题;软(硬)笔书法、诗词鉴赏、国学、民族音乐、民族舞等,让学生临摹名家书法、诵读古代诗词、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演习传统音乐和舞蹈,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合唱、街舞、电钢琴、管乐等,让学生通过韵律、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的学习,领悟艺术表达方式,提升艺术表现技能,享受艺术实践乐趣。
最后,在艺术活动中去展示呈现美。学校坚持“由学校搭台、让学生唱戏”,举办异彩纷呈的艺术活动,5月的合唱比赛、9月的校园歌手大赛、10月的中秋诗会,以及12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绘画书法摄影展、迎新文艺汇演等。活动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三)让每一节课都有美的体验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美育在语数外的课堂上同样不可或缺。随着育人方式改革的深入,摒弃死记硬背、机械刷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需要美学的思考;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锻造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要有更宽的视角和更高的站位。
在教学模式创新上,学校构建了“基于情境—问题导向—自主合作”的“生本高质”课堂,要求教师侧重“七个点”,即:设计好起点、搭建好跳点、夯实好落点、调整好视点、选择好支点、控制好沸点、预留好空白点;突出“十六个有”,即:在教学内容上,要有疏有密,有主有次;在课堂节奏上,要有张有弛,有严有活;在教学环节上,要有快有慢,有板有眼;在教学组织上,要有动有静,有讲有练。学校创新课堂模式,把课堂教学的节奏转化为学生认知的节奏,产生美感、引发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美的传播者
学校以《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参考,制订了“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突出教师的“四美”:一是形象上的端庄美。要求教师做到衣着得体,“淡妆浓抹总相宜”,坚持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语言上的温润美。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要求教师语言要亲切、诚恳、平和,如春风和煦、如暖阳普照,温暖直抵内心。三是行为上的磊落美。“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教师处事公道,为人正直,清廉从教。四是心灵上的圣洁美。给别人温暖,自己首先要做太阳。要求教师关爱学生,能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用无私的爱去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二、美的磨砺与塑造——在知行合一中达成“美”的输出
美育是一种浸润人心的认识影响和审美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长期处于“向善向美、人人参与、处处渗透”的美育环境下,才能在日积月累的磨砺和知行合一的塑造中达成“美”的输出。
(一)在每一次黑板报中输出视觉美
黑板报既是宣传教育的窗口,又是审美的综合呈现。学校以“争做新时代高中生”为目标,开展“十自”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围绕“自省而修身、自觉而克己、自尊而知耻、自强而勇毅、自信而笃行、自律而慎独、自知而明智、自主而担当、自赎而感恩、自豪而博爱”10个主题,每月开展一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把德育主题呈现在黑板报中。
周日的下午,绘画书法的现场展示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演,學生或手拿画笔涂鸦,或在一旁指点,或眉头紧锁推敲文字……每一次的文案书写,都是对德育主题的深入挖掘和领悟;每一次的版面设计,都是对艺术素养的厚植;每一次的现场写画,都是对善与美的强化;每一次的展示观摩,都是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
学校把黑板报评比作为安全文明班量化考核的一项内容,对优秀作品拍照编辑,在学校公众号中展示,把这份美好再一次传递。
(二)在每一次校园广播中输出听觉美
学生在课业之余有音乐相伴。每当下午5点,校园广播中美妙的乐曲响起,舒缓的旋律、动听的声音,交织着学生轻快的脚步声,一场课后的“交响乐”奏响在操场。此外,校园合唱队在操场上的“快闪”,让人耳目一新;琴房中传出的琴音,令人既放松又治愈;“班班有歌声”的合唱活动,传递出青春的韵律。
(三)在每一次晨读晚写中输出语言美
学校开展“诵国学经典,练规范汉字”活动。早晨7点20分,教室内朗朗诵读声此起彼伏;傍晚6点整,学生凝心静气伏案而写。在诗词歌赋中传承国学文化的血脉,在顿挫转折间感知中国书法的意蕴。李白的诗作《将进酒》豪放浪漫,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婉约唯美,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精美奇妙,颜真卿的楷书《勤礼碑》端庄豁达,传统文化的“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校每学期对诵读、写字成果进行检查考评,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在每一次扶贫济困中输出心灵美
善是美育的最高境界。“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与被帮助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学校提出“建设有温度的幸福校园”的育人理念,让贫困生得到及时的帮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穷而影响学业。学校坚持动态管理贫困学生群体,对家庭有突发变故的学生逐一登记,组织社会力量去扶助,每年有近百万的助学资金惠及贫困学生群体。
三、美的凝聚与升华——在仰望星空中拓展“美”的格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在校园生活中,美的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高级精神追求。
(一)美育与个性发展的高度融合
教育的过程是生长而非加工。每个孩子都如同一粒种子,给他们适当的条件,种子就会发芽、吐绿、扬蕊。那些在制作黑板报中历练出来的绘画高手,通过美术专业类统考进入专业美院继续深造;那些在校园歌手赛中脱颖而出的新星,凭借着独特的嗓音被音乐学院录取;那些在校园广播站工作过的小播音员,已有人入职电视台成为主持人。而更多的学生,在三年中的耳濡目染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素养都有了显著提升,带着厚重的艺术气息,步入了大学校园。学生在校园中所接受到的美的教育会深深地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二)美育与德育的浸润渗透
美育和德育从来不是孤立的,从孔子的“尽善尽美”到墨子的“务善则美”,可见一斑。一方面,德育给美育以规范和充实的内容,可以让美育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根植于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对法律规则的敬畏,才能使美育工作不偏离轨道而产生“大美”。在艺术课堂上,坚持爱祖国爱人民,讴歌伟大的新时代;在校园活动中,强化组织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美育的全过程中,坚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另一方面,美育为德育提供独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美养德,向美而行。学校在进行文明班集体创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利用情景剧、红歌会、手抄报等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达到明辨是非、以美引善的目的。
(三)美育与书香校园的相辅相成
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使灵魂丰满,喜爱读书的人是美丽的。引导学生感知小说中的人物美、诗歌中的意境美、散文中的洒脱美,获得一种“美”不胜收的感受。学校开放图书室、建设书香班级、打造读书长廊,努力创设“处处有书香”的环境;开设整本书阅读课、群文阅读课,把课外阅读作为校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立“至善文学社”,创建《槐园》校刊,引领学生读写结合,表达对美的向往;每周举办一次班级阅读交流会,每月开展一次年级读书竞赛,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园读书节。
几年来,学校以美育“三部曲”为引领,突出“大美育”理念,转变美育方式,拓展育人渠道,强化过程管理,创新评价方式。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征途中,“五育”之中的美育,必将与其他“四育”并肩前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中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