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中国传统神话人物与叙事的重构

2022-05-25 17:02张琳
美与时代·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姜子牙后现代主义

摘  要:国产动画电影《姜子牙》以中国封神传说《封神演义》为根基,对中国传统神话人物进行角色重构和传统神话内核的全新阐释并呈现出的全新的传统神话价值。在重构中,《姜子牙》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独特的社会时代内涵交融构建,打造出最具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塑造全新的动画人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产动画电影走向世界。

关键词:姜子牙;国产动画;中国传统神话;后现代主义

国产动画电影《姜子牙》以姜子牙、小九、九尾妖狐和天尊为主要角色,讲述了封神大战之后,姜子牙因一时之过被贬下凡间,失去神力,被世人唾弃,为重回昆仑踏上旅途、寻回自我的故事。电影陌生化处理观众最熟悉的神话文本,对文本中姜子牙、申公豹、九尾妖狐等人物的情感、形象、性格和遭遇等方面进行重新解构与塑造。对传统神话体系中正邪两方的对立、公平与不公的界定等文化内核进行重构,改变了传统文本中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的设定,塑造出全新的动画人物和故事情节。在增加观众陌生感与新鲜感的同时,突破了传统神话旧调重弹的窠臼及传统神话一成不变的局限性,提升了中华优秀神话故事的传播力。

一、动画人物的解构与重塑

在以往的经典文本与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延续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姜子牙》电影人物的创作是在传统经典文学文本原有框架下,对人物进行全新的解构与重塑,从而让人物具有新的生命与形象。《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是推翻暴君的正义形象,所以很多影视剧中的姜子牙多以“原型”出现,“妲己祸国殃民”“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等一系列故事也是其中的“原型”故事。但动画电影《姜子牙》则对一些“原型”人物及事件进行全新解构与重塑。

(一)动画人物解构与重塑——姜子牙

姜子牙最初以历史人物形象出现于史书中,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是周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是睿智的白发老翁,是率领诸神扶周灭商,结束纣王残暴统治的“正义使者”,是众民之神。而动画电影《姜子牙》通过对故事文本的再创造,进行重新解构塑造后姜子牙这一人物。

首先体现在人物外形设计上。在影片中,姜子牙身披蓑衣,是经典的“渔夫”形象,造型设计与传统文本中的姜公形象有极大相似之处。但姜子牙却是以一种年轻化的姿态展现在大众面前,重塑后的姜子牙面部削瘦、一头黑发,是中年姜子牙的形象,带给观众强烈的认知反差,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姜子牙潜在的“反叛”性格,与《封神演义》中白發苍苍、老态龙钟的姜子牙形象截然不同。片尾姜子牙在自我超脱之后蜕变成一个白发苍苍又散发光芒的老人,颇有西方基督教中耶稣博爱万民的形象意味,通过人物造型的转变表明姜子牙精神信念的转变,最终成为“自己的神”。影片从衣着、形象、身形等造型设计的不同,看出影片中姜子牙与传统文本中不同外形的鲜明对比,体现出姜子牙年轻化与平民化的倾向。

其次体现在人物性情设计上。影片中姜子牙的外在性格设计主要体现在他由神仙转变成“日常化英雄”的设计。相比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睿智好强的性格和有事便求师尊帮助的行事风格,影片中的姜子牙变得更加沉默与忍耐,他面对仙界的十年放逐毫不抱怨,面对寒冷孤寂的环境仍全力适应,与西方开放冒险的精神不同,姜子牙的性格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层含蓄、内敛保守的真性情。另外,与《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相比,影片中姜子牙从原本对于师尊的崇敬已经转变为对师尊的怀疑,他打破天界与人界天梯的行为,就代表他已主动放弃崇高的神仙身份,主动成为一名“平民英雄”。

影片通过对姜子牙神话英雄的全新架构,把他重塑为一位失去神力的昔日功臣,也就是一介凡人。他有着大众认知中神仙善良、众生平等的信念,也有传统大众认知范围之外的神仙所不具有的犹豫不决和迷茫踌躇。突破了人物平面化的局限,转向多维度的立体化人物,全新的姜子牙最终审视内心的“心魔”,开始踏上寻找自我的“信念”历程,完成自我救赎以及众生救赎,从而增加观众的“熟悉感”,彰显当代人人平等的情感观念。

(二)动画人物解构与重塑——其他人物形象

不仅是主角姜子牙,影片还在神话体系的基础之上对其他人物形象进行了颠覆性“洗白”,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苏妲己——“小九”。在《封神演义》中,苏妲己是一介凡人,只因女娲派狐狸精去迷惑纣王,才被狐精附体。世人皆痛恨妲己祸害国民,却鲜有人意识到她无力改变的悲惨命运。影片中她是九尾妖狐的一缕元神,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原著中的苏妲己死于政治利益的斗争,而影片里的小九则被卷入一场神魔之间不可告人的秘密交易,成为毫不知情的替罪羊。电影中的小九在寻找阿父过程中,从一开始拒人于千里之外,到逐渐打开心扉,认识爱、接受爱,最后为姜子牙付出爱,小九的身上呈现出“一个女孩的蜕变与成长”。小九是从外形到内心对苏妲己的彻底重构,是与传统形象对比鲜明的全新形象。

在《封神演义》中,申公豹是一个心胸狭窄、助纣为虐的反派角色,妒忌师尊对姜子牙的偏袒,处处阻挠姜子牙的“封神”之路。与姜子牙的善良不同,申公豹体现了人性的丑恶。动画电影《姜子牙》将申公豹的形象善良正直化处理,电影中申公豹体态微胖,样子丑萌,给人一种憨态可掬、善良温顺的感觉。申公豹一开始只是个单纯的修行者,后来慢慢被姜子牙“誓要找出真相”的勇气打动,更为姜子牙不愿杀死一个无辜女子的善良所深深感染,最终选择与姜子牙一起并肩作战,这些都体现出重塑后的申公豹是一个敢作敢为、重情重义,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始终是姜子牙最忠诚的小师弟。这与《封神演义》中的申公豹形象截然相反。

《封神演义》中的元始天尊形象,是道教“三清”尊神之最尊,是众神之首,同时也是姜子牙最尊敬的师父。元始天尊帮助众人伐纣,深受众神爱戴,是正义的化身。动画电影《姜子牙》打破了传统文本中“神仙不可能犯错,神仙不可能骗人”的固定模式,从外形与内心两方面对元始天尊的形象重新建构。重塑后的元始天尊会犯错,也有不擅长的领域,他竟让心存善念的姜子牙只杀眼前一人,舍一人而救苍生。影片将元始天尊架构在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中,并且是阴谋的主导,将元始天尊外扩的大爱精神与内心深藏的自爱精神相对比,让观众从人物形象的重构体会到影片深藏的意蕴,引起观众的反思。

将传统文本与现代大众审美相结合并进行形象重塑,与姜子牙关系最密切的便是其神兽坐骑——四不像。《封神演义》中的“四不像”高大威猛、珍奇异兽的形象完全按照古籍内容建构,给人一种神秘感和神话感,但也给观众造成一种距离感。影片中的“四不像”一改往常形象,变成一个萌宠,以古灵精怪的形象呈现给观众,它会撒娇、会吃醋,也需要哄睡。这种萌宠形象以传统文化内涵为根基,添加了符合大众的审美元素,提高了影片的市场化接受程度。

二、传统神话内核的全新阐释

传统神话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及深层意义,动画电影在对传统神话叙事符号进行重构时,必然少不了对神话文化内核的深入探究和全新阐述,文化内核也就成为重构叙事符号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正邪两方的转变

在《封神演义》中,正邪两方界限明确。天尊作为正方的代表人物带领姜子牙及各弟子助力武王伐纣,消灭以申公豹、苏妲己为代表的敌方阵营,正邪两方始终对立,概念清晰。就传统神话体系而言,这是“原型”叙事符号。

在动画电影《姜子牙》中,表面上的正邪两派依旧是正义的师尊一派及邪恶的九尾狐一派,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姜子牙对天尊的决定产生质疑,故事的真面目逐渐浮出水面,“正邪”的概念已经开始变得模糊。随着姜子牙对真相的探寻,正邪两方已不再清晰绝对,影片将“救一人还是救苍生”的哲学思辨作为故事内核,将著名的“电车难题”抛给影片中的人物进行选择。师尊作为秩序体系的主宰坚持“舍一人而救苍生”的苍生观,而姜子牙作为个体“平民英雄”则坚信“不救一人何以救天下”的生命伦理观。两者虽有分歧,但正如中国传统生死观中儒家对生命价值追求与道家“生而不亡”的永恒状态的思想,并无好坏、正邪之分。直到影片最后,代表秩序与体系的天梯被毁,姜子牙揭开真相,影片就再无“正邪”之分。

电影《姜子牙》打破了传统的正邪对立观念,解构了传统的是非观,将是非、正邪、好坏放置在全局进行探讨,将看待问题的角度放置在更高、更全面的思考之上,对传统神话正邪两派进行重构,打破观众的定向期待视野,带给观众更多的反思。

(二)公與不公的深度探讨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作为一个被世人厌恶、被龙族憎恨、被天界打击的一个孩子,从影片开始到结束一直被误解、质疑和敌对,他始终怀有珍贵的反抗性精神,这种精神使哪吒呈现出现代性的思想。在哪吒说出“若命运不公,便和他奋斗到底”的时候,其反抗精神达到顶峰。但哪吒不是反抗世间的一切事物,而是在反抗命运、反抗不公。

与哪吒明确的反抗精神不同,《姜子牙》更多地是对“何为公平”的探讨。姜子牙四次登天梯时的心境变化就体现了影片的主题:“一人即苍生”。姜子牙第一次登上天梯时,他是一个主动追随师尊、遵守众生规则的一个神,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守护苍生。第二次登上天梯时,他听从师尊命令,斩杀狐妖,却在紧要关头被狐妖唤起心头的一丝善意,他的信念开始动摇,他开始思考一人和苍生的问题。在第三次登上天梯时,他明晰了背后实情,知道了狐妖的无辜及师尊的“阴谋局”,对以往的信仰和秩序产生了质疑,他的信念崩塌,开始质疑师尊的行为,也开始真正明白“不救一人 ,怎么救苍生?”最后一次登上天梯时,他彻底顿悟,打破天梯,天梯的破裂意味着整个世界规则秩序的瓦解,姜子牙突破了师尊的封印,成为了“自己的神”,也解开了小九与狐妖之间的宿命锁,拯救了一人,即拯救了“苍生”。

《姜子牙》在对传统神话内核的重新阐述中对公平进行了全新定义,到底何为公平,姜子牙用行动告诉我们,公平或不公皆从内心出发。正如姜子牙所说:“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

三、《姜子牙》对动画电影的启示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国产动画正在逐渐崛起。《姜子牙》是国产动画电影向成人化、国际化发展的一次可贵尝试,这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姜子牙》在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人物神话形象进行重塑,将传统神话文化的内核进行全新的阐释,让人物具有新的形象与价值,组成全新的故事结构。这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也适应了动画电影市场的发展规律。要想让国产动画在世界动画市场中脱颖而出,就要求电影工作者在创作中始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新时代特性及大众的审美要求。在创作中打破传统动画电影在人物与叙事上根深蒂固的创作局限,突破国产动画“同质化”的怪圈,在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向全世界传播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吴颖,焦仕刚.《姜子牙》: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神话重构[J].戏剧之家,2021(16):146-148.

[2]颜维康,颜亮.结构与解构:中国动画电影文本中的人物美学构式——以动画电影《姜子牙》为中心[J].电影文学,2021(4):98-104.

[3]陈亦水,肖金凤.《姜子牙》:“封神宇宙”的秩序美学建构与价值表述[J].当代动画,2020(2):56-58.

作者简介:张琳,长安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姜子牙后现代主义
姜子牙算卦
Deity Defying
姜子牙下山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姜子牙为何不能救活比干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姜子牙与筷子的传说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