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青,宋 薇,米 薇
(湖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二孩”生育潮的到来使儿童医疗保健任务明显加重。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及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1],我校儿科护理学经过5年改革创新与实践,形成以“教学内容紧扣学科前沿,教学场所从课堂到临床再到社会,教学手段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教学评价德艺创多方位全程化为特色,以学生为主体,专业与思政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传统方法与信息技术融合,夯实基础与引导创新并重的“三融二重一主体”教学模式,现对课程改革实践报告如下。
传统教学多存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问题,无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主动性,限制了思维发散、知识迁移和运用,影响教学效果。儿科护理学教学设计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先导,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理念,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临床思维训练、综述撰写与分享、主题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退居幕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生力军[2]。改革后,我校儿科护理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在潜移默化中将爱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信仰、职业素养、敬畏生命、感恩、医学人文关怀、医学文化自信、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十大思政模块与专业知识融合,注重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在坚定学生职业信念的同时使其肩负继承、发扬护理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家国情怀、创新精神。
传统教材普遍存在知识滞后的问题,学科前沿知识很难出现在课本上[3],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分离也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改革后,一方面,儿科护理学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时事新闻、学科前沿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既解决专业知识滞后的问题,又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如讲授“小儿肺炎”时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现状、分享《柳叶刀》杂志发表的儿童新冠肺炎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讲授“儿童保健”时介绍我国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进展,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教师拟定十大儿科方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并撰写论文,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取得一定成效。
儿科护理学服务对象具有各年龄段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疾病隐匿性强[4]、护理操作难度大[5]、护患沟通有效性低[6]等特点,儿科护理技能需要在真实环境反复、大量实践才能得到有效提高。传统儿科护理学教学时,理论课教师讲授—实践课教师示教—学生自主练习—教师针对性指导的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改革后,我们将经典病例分析、临床见习,与“三下乡”(新生儿抚触宣教等)、深入幼儿园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育婴员培训等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时间、空间局限性,由于临床资源有限,教学往往脱离真实医疗场景,存在抽象、空洞、交互性差等问题。本课程采用计算机、移动App等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灵活授课,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复习自主性及教学效果[7]。同时,实现了考勤、考核、阅卷智能化,师生互动及时、有效。
以往儿科护理学教学存在临床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学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学生适应临床的时间。此外,长时间在校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在学校与医院大力支持下,我们吸取美国杜克大学护理发展卓越中心院校合作经验[8],儿科护理学课程组与我院附属医院、怀化市妇幼保健院达成院校合作意向,确定合作目标为夯实儿科护理基础与引导创新。一方面,引进优秀临床教师开展理论教学,同时选派青年教师下临床跟班学习,弥补其临床经验不足的缺陷,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9]。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10],课程组采用“四部曲”的形式全程渗透。具体如下:首先,课堂上,教师分析儿科护理学学科前沿动态,要求学生撰写综述,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其次,课外成立妇幼科研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小组活动,巩固、拓展科研知识与技能;再次,与合作医院儿科医务工作者共同搭建科研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促进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儿科护理学课程评价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以保证反馈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11],考核内容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涉及思政素养与创新能力。如通过专题辩论、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考查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婴儿沐浴抚触操作考查学生爱婴护婴能力,通过综述撰写考查学生分析总结与创新能力。
考核项目及其权重分布如下:终结性考核(理论考试)占50%,过程性考核占50%(出勤占10%、临床思维训练占10%、专题辩论占10%、协作性实践技能操作占10%、综述撰写占10%)。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建设了儿科护理学网络课程,设计了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对2018级287名护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儿科护理学教学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思政素养、创新创业能力有作用(见表1)。
表1 学生对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的评价[n(%)]
通过与10名学生代表访谈发现,6名学生指出主题辩论非常有意义,让他们了解母亲的伟大,增强了感恩意识,建议在其他课程中推广。10名学生均提到敬畏生命,其中一名学生说:“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及顽强,要学好专业知识,尽自己的能力守护家庭的幸福。”3名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教师教学能力、师生科研能力均得到提高。近3年来,儿科护理学教师团队取得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立项4项,获批校级虚拟仿真项目1项,与合作医院联合申报获得湖南省卫健委科研计划项目立项2项(与儿科护理相关的科研项目),团队在研项目8项,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3项,获得校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1项,指导的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基于云计算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对婴儿疼痛水平进行评估的开发与应用”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019年,与湖南省儿童医院签订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并获批怀化市育婴员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三融二重一主体”儿科护理学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儿科护理学本科教学中仅经历5轮实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课程组还会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因素,以丰富的语言、深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培养思政素养以及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