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2-05-24 12:42李曙波李根亮李朝敢胡红柳黄晓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一流思政教学模式

李曙波,李根亮,李朝敢,胡红柳,黄晓敏

(右江民族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1]。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课程建设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通过阐述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建设现状和未来规划,旨在为其他医学院校提供参考。

1 课程建设和应用情况

自学校开设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以来,在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团队、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此推动课程建设。

1.1 教学理念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使学习场所及教学手段多样化,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差异化学习,使师生互动更加便捷。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首先是教师推送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在线通过PPT和视频完成预习,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其次展开针对性学习,学生将不理解的地方提前记录,在线上或线下跟教师进行讨论。这种带着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互动效果也更好,不失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1.2 课程教学团队

本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均具有多年从教经验,在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结构合理。团队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申报教改课题、编写教材,参加学校和院系组织的教学比赛,并取得佳绩。另外,团队中的青年教师也谋求进步,积极申请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努力提升自身学历和能力。

1.3 课程目标

本课程从以下3个维度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如同再高的房子也需要扎实的地基一样,学生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稳步提升。

(2)能力目标: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间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疾病的相关机制,并提出有效治疗方法,以此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或问题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学生理解他人、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其厚植医学人文精神。新时代开启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高校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我们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在PPT和教案中都力求体现。

1.4 教学设计

整合课程内容(线上线下时间分配),教学流程根据不同内容具体设计,教学流程为布置学习任务、课前自主学习、课上交流讨论、课后答疑测验。

1.5 课程内容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教学内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我们将这三大内容根据难易度和学生接受度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划分。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核酸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和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起来相对轻松,该内容以线上学习为主。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主要包括糖、脂类、蛋白质和核苷酸等物质体内代谢过程,涉及不同营养物质、不同代谢途径、多种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过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如代谢部位、关键酶的反应特点及其生理意义,内容比较繁杂,该内容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串联和梳理。遗传信息的传递主要包括复制、转录、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学生虽然有一定学习基础,但由于该内容相对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学生除了线上学习外,还需要教师线下多花时间结合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可以借助动画、图片等工具使抽象过程形象化、具体化,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复制、转录、翻译等内容系统化。

传递思想价值虽不是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但其中却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所以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也应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2]。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结合当前我国高新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激发学生使命感;结合反式脂肪酸介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通过痛风等疾病发病、治疗机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疾病防治及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课程的高阶性。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也适当引入案例分析,需要学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才能找到答案,或通过讨论及辩论才能得出好的解决方案;日常的练习题中也有案例分析选择题,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课程的创新性。培养学生换角度思考及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一是进行探究式学习,开设探索性实验;二是教学形式创新,运用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等平台,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在平台上也可以跟教师互动。

课程的挑战度。教学中留下有深度的思考题和案例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6 教学组织

根据课程教学流程及线上线下教学安排进行学时分配(见图1),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知识链接—任务实施—任务考评—课后练习”的步骤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以核苷酸代谢为例,基于BOPPPS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见图2。

图2 基于BOPPPS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1.7 课程管理与评价

(1)课程管理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强调教师按时到岗,准时下课,科学安排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管理:根据学生学习笔记、章节测试、平时作业和实验报告等给出平时成绩,综合期末考试情况给出总评。对课程的管理:根据学生、教师及各级教学机构的总结评价,得出课程教学情况的总报告,便于教师改进教学安排。

(2)课程评价:个人线上学习笔记(10%)+章节测试(10%)+平时作业(10%)+实验报告(20%)+期末考试(50%)。课后作业的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为闭卷理论考试,最后一题为综合分析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 规划和展望

参考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中“推荐条件”,结合目前已取得的成果,提出课程建设具体方案。

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课程教学团队积极申报教改课题,撰写和发表更多高水平教学论文,参加教学竞赛,提升团队成员教学能力;继续从知识、能力和情感3方面改进课程目标,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中,全面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继续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全面为人才培养服务;继续优化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和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对课程评价的各环节进行动态增减或调整比例,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课程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在一流大学建设中起着纽带作用,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课程[3],建设一流课程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意义不言而喻。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方位、多维度加强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学校职责所在,也是社会赋予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一流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