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许秀娟
为应对老龄化问题,多种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其以社区为依托,配备养老服务设施(如日间照料中心、长者饭堂、老年学校等)来保障老年人日常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及分布公平性,可达性评价成为研究热点,可达性的本质是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1],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的各种模型和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娟等[2]以上海市高密度老龄化社区为例,采用网络分析法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进行评价;许轲等[3]在对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的可达性评价中采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并通过设定不同时间阻抗进行空间敏感性分析;陈红霞等[4]建立基于GIS技术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模型,并对南京岱山保障房片区开展案例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多用客观模型进行可达性测度,未考虑设施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城市公共设施多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配置和管理,因各个社区居住群体不一致,导致存在年龄构成、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居住结构、户籍构成等异质性特征,即社区分异[5]。目前,各个城市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通常按照户籍人口数进行配置,而社区类型分异导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与配置不平衡,故在社区类型分异的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应考虑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属性特征[6],以实现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匹配。
鉴于此,本文从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主观需求出发,选取广州市6个典型既有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梳理广州市老年人需求最强烈的3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此为基础,评价3类高需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水平,综合客观数据和社会调研进行分析,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广州市于2005年开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居家养老服务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多类型、立体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共计3000多处。本文根据广州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年代、区位与规模等特征,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研的方式,选取德源里社区、青葵小区、六甫社区、恩宁路片区、交电新村与德欣小区6个人口密度高、老龄化严重的既有社区作为典型社区展开研究。典型社区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社区基本情况
本文所需数据来源于典型社区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的一手数据和街道空间数据,问卷针对6个典型社区的老年人进行发放,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对各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需求程度等,实地调研主要了解6个典型社区周边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情况、各项设施与典型社区的距离等,街道空间数据主要涉及道路网和POI兴趣点,均来源于城市数据团。
从老年人基本信息、对不同类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程度、步行可接受的最大时间3个方面,对典型社区的老年人展开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1份,其中有效问卷254份,占比84.67%。被调查老年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其主要年龄段分布为60~69岁,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1/2以上的老年人为初中及以上教育水平,文化程度普遍较高;退休前的职业以企业职员和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居多;月收入水平在3000~5000元占比较大;身体状况良好,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居多;居住结构多以独居和与老伴同住的形式存在。
本文结合《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穗民〔2012〕280号)、《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穗府办规〔2016〕16号)等社区居家养老有关意见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并参考已有文献,如:于一凡等[7]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为医疗护理保健类、日常生活照料类、社会生活与精神慰藉类;程晓青等[8]调研了北京核心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包含养老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老年餐桌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划分为: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体育服务设施及文化服务设施6类,通过问卷调研了解典型社区老年人对6类设施的需求程度,将需求程度设置为5个级别,分别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对应的权重值分别为0.2,0.4,0.6,0.8,1.0。将得到的问卷进行量化处理,计算6个典型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指数,在某种需求级别下,将男性和女性对某项设施的需求占比平均值与其对应的权重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6个典型社区老年人对某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综合需求指数。
计算结果显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综合需求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0.762,0.654,0.581,0.527,0.335,0.219,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对社区养老福利设施的需求最强,其次为医疗卫生设施。结合实地访谈发现,目前大多数老年人主要以家庭及社区为依托实现养老,必要的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可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舒适性和便捷性。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对医疗设施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就医的方便性尤为重要,大多数老年人认为社区周边应建立布局合理、层次丰富的医疗机构,以满足其不同情况下的就医需求。此外,配套完善的商业服务设施,如菜市场、大型商业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十分必要。
根据前文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需求指数得分,选取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进行进一步研究,按照同等比例换算得到3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权重分别为0.382,0.327,0.291。对3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核密度分析,发现德源里社区、青葵小区等5个社区的设施分布密度较高;交电新村处于圈层的最外围,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较其他典型社区低。同时,对3类高需求设施的密度分布图进行叠加,发现6个典型社区周边的养老服务设施综合分布密度差别较小,就各个单项设施而言,商业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最大,其次为医疗卫生设施,社区养老福利设施的分布密度最小。
参考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及其他省市出具的相关文件,对于老年人而言,最常用的出行方式为步行,一般情况下,老年人获取同级别养老设施的行为存在就近倾向,步行出行意愿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具体表现在:距离在300m以内,绝大多数老年人非常乐意步行前往;在500m以内,大多数老年人乐意步行;当距离超过1000m,则倾向于选择机动交通。调研结果表明,在步行方式下,老年人可接受的最大双向往返步行总距离为4.0~5.0km,得出从家中出发到达目的地的单向可接受步行阈值范围为2.0~2.5km,将其转换为时间,老年人步行的上限时间约30min,折合成直线距离和客观距离,分别对应1.8,2.4km。本文采用机会累积法计算设施的可达性评分,将单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评分与其对应的权重值进行加权求和,权重值的取值范围为0~1,得到该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值,值越大表示设施可达性越高,老年人获取该设施更容易,取值范围为0~100。
本文通过缓冲区分析和OD成本矩阵分析测算6个典型社区的可达性评分值,并计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直线距离与最短通行距离。其中,缓冲区的距离上限设置为2500m,末端区间为1800,2500m;OD成本矩阵分析的最大距离阈值为3000m,末端区间为2400,3000m,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综合两类分析方法的可达性,6个典型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的综合可达性值排序为德源里社区、青葵小区、德欣小区、六甫社区、恩宁路片区、交电新村,除交电新村可达性一般外,其余社区的可达性水平均较好。
图1 6个典型社区可达性分析
若从实际3000m距离阈值范围看,3类高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1)养老福利设施 不同等级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分为社区级、街道级和区级,社区级指星光老年之家和老年活动场所;街道级指居家养老服务部、日间托老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区级指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根据统计结果,6个典型社区均未配套社区级养老福利设施,相较于其他社区,德源里社区与青葵小区拥有共同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其内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层次较其他社区更丰富、完善。6个典型社区不同等级的社区养老福利设施数量如表2所示。
表2 典型社区不同等级的社区养老福利设施数量
2)医疗设施 指能满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所需的医疗资源,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等。德源里社区的医疗设施数量最高,恩宁路片区的医疗设施数量最低,总体而言,6个典型社区周围的医疗设施子类型较丰富,医疗设施结构较完善,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典型社区不同等级医疗设施数量如表3所示。
表3 典型社区不同等级的医疗设施数量
3)商业服务设施 指菜市场和商业服务中心。社区级商业服务设施主要指社区配套的小型肉菜店和便利店,主要以供应该社区为主;街道级商业服务设施是指服务街道的小型菜市场和中小型规模超市;区级商业服务设施是指服务于该片区的中大型菜市场和大型超市;市级商业服务设施是指城市大型商业服务网点中心。6个典型社区的商业配套设施数量如表4所示。除交电新村外,其他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数量均超过10个,可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从各子类型来看,6个典型社区附近的商业服务中心以社区级和市级居多,而街道级和区级较少,稍有欠缺。
表4 实际距离3000m内不同等级商业服务设施数量
总体而言,6个典型既有社区周边的3类设施基本满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但设施的便利性、完善性方面有待提高,设施层次的丰富性有待完善。
本文选取广州市6个典型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分析,以了解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需求情况。结合老年人的出行特征,通过核密度分析,明确3类需求指数较高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空间上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在此基础上,测算6个典型社区距离3类高需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评分值,并对典型社区周边可达的设施质量加以分析。可见,老年人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需求程度不同,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其对应的综合需求指数分别为0.762,0.654,0.581;6个典型社区与周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评分值总体较高,基本满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各项需求,仅交电新村可达性评价为“一般”等级,但各个典型社区在设施的层级性及丰富度上稍有欠缺,应不断完善街道级和区级的各项设施,以提高居家养老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通过社区调研发现,老年人在选择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时具有多样化特征,故设施的数量与质量都很重要。随着养老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可达性设施质量提出新要求,故应建立多元参与的社会机制:构建设施供应与老年人需求紧密相关的供需协调机制,通过完善的居民需求表达机制,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水平和配置精准度;针对社区分异的客观存在,应充分发挥街道的作用,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配置机制,以应对社区不同人口结构的公共服务层次和内容,提高居民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