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使用蜡烛的历史相当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古代的蜡烛原料是蜂蜡和动物油脂混合而成,燃烧不稳定,烟味特别重。最重要的是,点蜡烛可比点油灯贵多了。
到唐代时,蜡烛仍是贵族高官才使用的奢侈品。因此,燃烛也是唐朝人炫富的一种方式,如“杨国忠每家宴,使每婢执一烛,四行立,呼为烛围”。到了宋代,蜡烛才成为普通的商品,进入一般士庶家庭。宋代蜡烛携带、使用都方便,燃烧时间较长,亮度大于油灯。这时的蜡烛是白蜡做的,取自蜡虫的分泌物,而且是中国特产,所以被称为“中国蜡”。
宋代蜡烛价钱几何?宋史學者程民生教授的《宋代物价研究》收录了一则蜡烛价格信息:据《宋会要辑稿》,宋神宗年间,朝廷给予官员的奠仪包括“秉烛每条四百文,常料烛每条一百五十文”。从中可知,宋代每根蜡烛的价格为150~400文不等,相当于一名城市下层平民两三天的收入。不过,宫廷的蜡烛制作豪华,用料精细,无疑偏贵。坊间民用蜡烛应当不会这么贵,约为20文一根,用白桦树皮裹着蜡油做的。
在古代,点蜡烛的成本远远高于点油灯。一名南宋读书人“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彻夜点灯,也才耗油四五文钱;而通宵点烛,少说要3~5根蜡烛,即需要支出60~100文钱。
难怪,北宋名臣寇准好奢华,家中不点灯,专点烛,被欧阳修视为“可以为戒”的不良生活作风。
(摘自《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