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
2022年3月24日,在乌克兰基辅地区北部前线肩扛反坦克导弹的乌方士兵。
俄乌冲突持续至今,成为一场实时直播的“活剧”。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战场?俄乌双方正在进行的究竟是何种样式的冲突?对国际社会而言,这场变故加深了许多国家对战争形态发展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密切关注国际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特别是从2008年处理格鲁吉亚冲突等实战经验中感受到,依托大规模机械化集群实施陆地正面对攻,已不再是现代战争的制胜之法,而更加灵活机动,具有独立作战能力、跨域行动能力的战斗单位将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角。同时,俄也清醒认识到,自身缺乏美国那样高度信息化的作战编成,在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高素质军官队伍上也存在短板。俄由此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军事改革路子,重点指向建立营级战斗群。
2008年格鲁吉亚冲突后,俄军痛感缺乏能够迅速部署并展开特种作战的力量,因而加大营级战斗群的改革,目的是能够长期保持一支训练有素、灵活机动、快速反应的作战部队。俄军营级战斗群是一种较特殊的合成力量,兵力一般在700至800人,少数达到900人,比国际通行陆军营的标准兵力高出约30%。营级战斗群下辖十余个部队,常见的编配是机械化步兵营、坦克连、自行火炮营、防空连、侦察排、反坦克排、工兵排以及后勤部队,等等。实际作战时,还可为其临时“外挂”其他作战单元。
在2014年的俄乌顿巴斯地区冲突中,俄营级战斗群与乌克兰东部地区民兵配合,有效打击了乌军。这也引起美国对其作战样式变化的关注和研究,美军的结论是,俄军在战场上掌握了情报、电子、通信等优势,营级战斗群不仅自身战术灵活机动,还可通过呼叫获得后方火炮甚至导弹的支持。尝到甜头的俄军加快改革步伐,2016年编有66个营级战斗群,2021年达到168个。此次俄乌冲突之初,美情报机构曾宣称,俄把超过120个营级战斗群部署到俄乌边境地区,占其陆军主力的75%左右,成为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扛鼎之力。
建立营级联合型、合成式的战斗部队,在主要大国的军改中都有类似尝试。但此次,俄军营级战斗群面对的作战对手和战场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限制了初期的战略战役战术效果。从对手看,乌军此次并非孤军作战,而是得到美国、北约等源源不断的军事支持。美虽未直接出兵,但通过长期研究俄营级战斗群的弱点,看准其缺乏充足的兵力,且一旦失去在侦察情报、态势感知方面的相对优势,威力将打折扣。美军还发现,后勤补给线的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为此,美西方向乌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信息支援保障,以及源源不断的反坦克导弹等武器装备,帮助乌军发动骚扰和反击。
可以说,在此次冲突中,美西方是在针对俄军开展具有“混合战争”特点的战场环境和作战样式。目前,俄军正在根据乌军新战法和美西方应对特点,对“特别军事行动”的战略战术进行调整,主要是集中优势兵力,避免城市困战,加大动用空天军和精确制导武器打击乌军重要目标和物资补给,力争在乌东地区控制局势,确保军事行动达到基本战略目标。从近日俄军在乌东顿巴斯战线取得的一些进展看,调整正在产生效果。
俄乌冲突再次揭示,现代战争的样式继续发生深刻改变,战争的混合博弈、体系对抗、精确制胜特性更为显著。即便是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作战模式,也能有效抵消传统机械化作战集团的集群优势,并通过对战场态势和情报信息的掌握,形成非对称的军事行动能力。新的战争形态变化趋势也预示着,新的军事革命正在逼近临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战场情报先导性地塑造战场态势。对比俄军与美军的近几次军事行动,不难发现,此次俄乌冲突中,尽管乌军不具备驾驭高端战争的能力,但是依托美西方强大的情报信息支援,在局部战场上并没有丧失对俄的态势感知能力。据报道,北约的电子侦察机如RC-135V/W长期在乌克兰领空和周边执行任务,搜集俄军情报和动态。而乌军被缴获的笔记本电脑上显示有“驻德国盖伦基尔欣空军基地的E-3A预警机组件”标记,可直接接收北约E-3A预警机情报数据。
二是从分域协同向多域融合、跨域联合转变的新形态开始主宰战场。俄军虽然保留了大量机械化兵团的痕迹,但在营级战斗群的构建中,也意识到联合作战的关键作用,试图将相关军兵种捏成一个整体。这种形式上的联合。需要进一步的战场实践和磨合,以达到真正的“体系融合”。特别是在营级作战单元上,侦察情报、指挥控制、野战防空、电子对抗等,需要实现一体联动,在战术上塑造以多域跨域制胜对手的体系优势。在缺少具有精确干扰能力的电子战设备、缺乏足量精确制导打击武器的情况下,战场表现会受到不利影响。将火力打击、电磁对抗、网络攻防、认知攻防、舆论斗争等硬软杀伤有机结合起来,则构成精确打击的多域进攻态势,体现了精兵奇兵的战法特点。
三是作战指挥模式发生深刻甚至颠覆性的变革。现代战争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作战指挥不仅是要深度推进各军兵种之间的联合,更要充分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的指挥体系,实现“人机融合”的高效指挥模式。军兵种之间在情报共享、协同作战、力量互补方面必须构成真正的联合作战态势,同时要适应人工智能辅助指挥功能增强背景下的指挥链路重塑,压减战时指挥层级冗余,摒弃部分低效耗时的人力分析决策,提高战场指挥行动的转换节奏。特别是一些实时作战任务,将更多依靠掌控无人作战平台和智能算法的人员,力求捕捉瞬时战机,而不必逐级上报请示等候指令。反之,则将陷入传统的集权指挥、靠前指挥的模式,不仅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还容易将指挥中枢暴露在对手的火力打击之下。值得關注的是,美国在开发多域作战、联合全域作战等概念过程中,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无人系统等,明显提升了指挥控制的效能,总体方向是通过集成多域能力,缩短指挥链与杀伤链的距离,从根本上升级指挥控制体系架构。
四是科技赋能支撑联合作战行动特色更鲜明。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引发了军事革命和战法革命,科技的革新直接赋能高端战争的形态变革。俄军此次比较出彩的行动,多来自其高科技的“杀手锏”武器,如通过世界上首次将高超音速武器投入实战,试图将“匕首”等打造成具有新的战略威慑价值的决胜武器。而缺乏重型进攻性武器的乌军,则依托西方技术支援增强了战斗力。典型如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乌克兰提供了上万套“星链”设备,确保了乌军指挥和政府行政系统的有效运转。另如马萨尔科技这样的私人商业卫星公司,持续发布大量战区卫星影像,为乌军提供了有效的战场情报保障。
克劳塞维茨学说强调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且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消灭对手。尽管战争从冷兵器发展到热兵器再到核武器,现又迈入智能化战争新阶段,这一核心目标保持不变,不过战争的制胜机理和形态却一直在不断演进。面对日新月异的战争技术,探知战争法则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目标对战争样式规模起到统领作用。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排兵布阵,也是对根本性安全和军事问题的思考和定位。战略目标一旦确立,就将决定战争规模、战争方式的选择。无论总体战、有限战、游击战还是反叛乱作战,都必须服务高层对战略全局的思考和决策。同样,成功的战略必然是要在力量手段和目标之间达成平衡,目标过于宏大将导致大的战略透支,手段过于有限又将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始终围绕战略上的总体谋篇布局来推进军事行动,才能确保军事行动与战略愿景之间的一致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武器装备以及战术战法的鼎新。科技的差距甚至代差直接影响一国军事能力建设水平。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仍掌握着技术领域的总体优势,通过“卡脖子”等手段对中俄等国进行技术制裁与封锁。美军重视将网电对抗纳入联合作战体系,将其作为可以随时对其他领域予以支援的强对抗力量手段,目的就是要使对手丧失制网电权,失去军事行动的先机。失去了技术根基对战争能力的支持,一国必然落入遭受科技领先方降维打击的悲惨境地。
多域精确情报行动是确保驱散战争“迷雾”的关键。打仗首先打的是情报战,战场对抗关键在于掌握对敌行动的透视。现代战争侦察情报技术手段日趋先进,覆盖了陆海空天电网多个领域,不仅支撑着部队的作战行动,更为精确火力打击提供了保障,情报自身对抗性也使得敌我双方的情报战更为激烈,人力情报、信号情报、地理空间情报等交织汇聚成敌情我情战场情,赢得情报优势的一方才能为作战指挥提供持续、准确、高效的情报保障。
民心民意的立场对战争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即便在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甚至人工智能大有取代人力趋势的时代,战争中的民心民意依然起到关键作用。战争打的是消耗,拼的最终是人。战争进程很大程度受相关方对战争的立场和决心影响,并关联国家的战争意志是否坚定,战争机器運转是否持久。面对日趋复杂的认知战、舆论战,战争中对民心民意的争夺和塑造更为重要,成为打造自身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