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天》:诠释退役军人的家国情怀

2022-05-24 12:53肖雄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志军旅部队

肖雄

作者:梅国云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09

页数:308

定价:60.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113-7954-2

2020年初,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军旅作家梅国云致敬中国5700万退役军人的长篇小说《第39天》出版。6月30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影片、海南省重点文艺项目,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第39天》在海口开机。7月26日,《第39天》再版首发式在海口举行,场面火爆。

再现军人本色

现实题材军旅小说《第39天》,题材重大、主题鲜明、结构合理、语言精当,创作仅花了47天。叙述了退役军人牛大志退役不褪色,在大义面前,毅然决然舍小爱,用血肉之躯维护国家利益、保护战友生命感人至深、惊天地泣鬼神的历程,讲述其从转业到牺牲仅仅39天的人生变故。

小说从武警银湾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牛大志,突然被宣布转业写起。小说一开始,作者用大量的内心独白、疑惑反省,让小说推进的节奏变得很慢。作为服役近10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人质、打黑除恶、数次荣立战功、带出标兵中队,从籍籍无名小辈成长为部队英雄的牛大志,无法接受在转业离开部队前被首长斥为“孬兵”的尴尬局面,他的内心翻江倒海汹涌澎湃的都是“被转业”带来的波澜。他不断地反问自己:正当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大展宏图时,为什么组织上会安排他转业,让他把一切都献给国防、献给部队的愿望像“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牛大志胸怀家国天下,总想凭借自己的能力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人民服务。这种情怀的启蒙,来源于身世神秘师傅的教诲和影响。师傅经常告诉他,埋在村子里的那个无名将军,是一位明末清初的将领,为了抵抗外敌,与敌人拼到了最后。敌人劝他投降,将军却铿锵有力地说: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将军被敌人乱箭射死后,当地人为他收尸葬在牺牲的地方,却没有发现他身上的官印,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是哪里人,只从他身上一块铜制的腰牌上发现了两行字:此生不为天下计,生下不如即刻死。

大志在师傅不断灌输大将军以身殉国的精神作用下长大。参军时,他在将军墓前立下誓言,一定要干到将军,像将军那样报效国家和人民。他还从将军的墓上取下一块砖带在身边,说看到砖就如见到大将军一样,激励自己为了家国天下不负将军在天之灵。

大志被安排转业,无奈地离开部队,回到家乡。作者在这个时候的关注,更为广阔,不再局限于部队,而是泛化到了更宽广的现实,招商引资、乡村建设等各种新的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在他笔下一一呈现。

因为回来的消息传递有误,家乡人以为大英雄是回来探亲的,上演了一出欢迎大英雄衣锦回乡的闹剧。

因为英雄的品牌效应,北京一家公司来到牛大志的家乡招商,搞土地流转。但这流转,却一波三折。村支书夫妻因为嫉妒大志当年考上军校,而自己的儿子落榜,就设圈下套,让牛大志说出因为自己在部队“表现不好”被转业的实情。这一消息被北京那家公司知道后,撤销了土地流转意向。一心想着过富裕了的“共产主义”生活的村民知道实情后,把怨气全撒在支书夫妻身上,牛大志的叔叔在酒后劫持了支书的孙子。在孩子生命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神枪手牛大志果断地从警察手上抢过枪,击毙了既是自己的亲人又是自己“大朋友”的叔叔。

牛大志的行为,为族人所不容。大志深夜叩拜大將军墓后,连夜离开家乡。

大志到了弟弟有志住的斜阳,把实情告诉了他。弟弟无法容忍哥哥的行为,他希望哥哥不要成为英雄。当了英雄自身危险不说,竟然还对亲人下手。而大志的英雄行为,却重燃《荷马史诗》里海伦式的女孩张小爱的爱情。张小爱是弟弟有志的女朋友,曾经因大志多次救人于危难深深暗恋而不能自拔。家里人为治疗精神有些失常的她,将她送到国外。回国后,家里人托人将大志的弟弟有志介绍给她。得知大志犯错误回来,她放弃了对大志的幻想。如今大志大义灭亲,张小爱的爱又燃烧起来。

刚刚要了叔叔的性命,现在又面对准弟媳张小爱的爱。牛大志痛苦万分,连夜坐列车,踏上返回部队的路程。

返回部队的路上,大志意外碰到恐怖分子林广进。牛大志在林广进面前,抱怨部队竟然安排他转业,如果不转业,就不可能发生招商的事情。如果不招商,叔叔就不会劫持人质,也就不会被他打死,准弟媳也不会移情别恋。林广进不择手段,策反对部队领导一肚子牢骚的牛大志。

面对百万金钱的诱惑,牛大志佯装上钩,“协助”林广进在DA合作论坛召开期间制造事端。就在大志快要粉碎敌人行动的关键时刻,大志的不慎让恐怖分子看出了破绽。千钧一发之际,大志主动选择将载有爆炸装置的车开向鱼塘,与敌人同归于尽。

大志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自己的军旅生涯没有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家乡人把没有留下尸骨的大志,葬在大将军的墓旁。大将军为抵抗外敌侵略英勇牺牲,没有留下姓名。一个没有留下尸骨,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人,却永远站在天地之间。

梅国云写牛大志,有转业的前因后果,转业之前和之后在家乡的系列遭遇,也有家乡对其前恭后倨的变化,包括因对牛大志单相思而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女大学生张小爱的情感,劫持人质事件中击毙亲叔叔被政府认可却被村民鄙视,无奈被迫离开家乡壮烈牺牲的短暂人生之旅。这是一个富有戏剧张力的“矛盾点”,他的娓娓道来,让原本复杂、多线叙事的小说,因日记体的叙事方式,变得流畅生动,接近生活,读起来有如“看戏”的快感。

不忘创作初心

讲述牛大志的故事,凸显了梅国云军人的果敢,斩钉截铁毫不犹豫。他说,“想回到文学创作的道路,是我决定转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自1983年从家乡江苏兴化入伍后,辗转陕西、天津、北京等地,最后扎根海南直到今天。

在26年的军旅生涯里,梅国云在军械所修过枪,在部队带过兵,在机关做过多年的政治工作。无论在何岗位,他对文学的热爱从未减少过。转业到省作协后,经过多年的探索,他成为双福字创造师、“笔外意象”笔墨艺术创始人,被网友誉为“最富有想像力的笔墨艺术家”。海南省文学院成立时,他担任首任院长。

浓墨重彩的军旅生涯,是梅国云一生的难忘回忆。鲜活的身边人、身边事,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第39天》中对于退役军人牛大志细致入微的描写,是梅国云军中经历淬炼的结晶。

“每个军人都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梅国云坦言。正因为在军中的历练,他对故事人物心理的拿捏也十分精准。上级突然下达转业命令让战斗英雄牛大志“措手不及”,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梅国云用深刻的独白为读者详尽地描写了接到转业命令后,牛大志的愤愤不平、无可奈何以及迷茫无措和最后的坦然服从。

“我来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位战斗英雄。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為国家或者民众做事,必然会受到民众的尊敬。而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很受当地人民的尊敬,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应该说,没有他的影响,我也不会从军。”梅国云直言,经历沙场的父亲深知当兵辛苦,反对他从军。但父亲同时也是他对“英雄”“意象”的启蒙,并被迅速树立在《第39天》中。

“在构思的时候,各种人物就在我脑海里面浮现出来。牛大志其实就是我自己,无非就是把他放在书中的这个连队。”之所以选择让牛大志牺牲,“就是因为我不想让他在退役之后,陷入滚滚红尘,在世俗的社会被腐蚀,变成一个非常俗的俗人。”梅国云说。“太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军人因为种种原因不想离开却又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军队。但即使退役了,为了国家利益大家也会在所不辞。”言及书中以退役军人作为主人公的初衷,梅国云这样解释“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

牛大志是一名英雄,但他的英雄身份是经历了崩塌后才被重建的。“我无法面对一个英雄的‘倒塌,在构思时必须让他重新高大。在家乡大义灭亲是我创作时十分无奈的选择。故事的发展,是牛大志这个人物形象不断高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证明他自己是优秀军人的过程。他的军旅生涯没有‘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而最后同恐怖分子同归于尽,彰显了他流淌在骨子里的爱国和英雄主义情怀,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灵救赎。这就是牛大志,一个英雄的宿命。”梅国云说。

经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的炼铁成钢,退役军人对国家、对人民的认识和感悟要比常人更深刻。梅国云通过这部作品阐释了一名有血有肉军人的家国情怀。梅国云解释,虽然牛大志退役了,但他的军魂仍在,一个曾经的军人,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肯定会挺身而出,这是一种自觉。

在书中,牛大志崇拜的无名将军墓碑上没有名字,而最后,牺牲的牛大志没有留下尸骨,两个并排的坟墓由此呼应。梅国云“有意的安排”,为英雄的定义赋予了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这世间有许多种爱,有许多种尊重。而我想,对于有过军旅生涯的人而言,对祖国的爱,对英雄的尊重是最为深沉的。”“这本书不仅仅在写牛大志,同时也在隐喻许多退役军人的报国理想。”梅国云说。

《第39天》呼唤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回归,肯定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在践行“文化自信”与塑造当代英雄中的核心作用,展现了退役军人“脱掉军装但不脱下军魂”的使命与担当,诠释了退役军人的家国情怀,践行了“若有战、召必回”的钢铁誓言,是一曲英雄的颂歌。

猜你喜欢
大志军旅部队
军旅青春正步走
俄部队军演
胸怀军旅梦
写作窍门
儿在部队又立功
有情况
本期主题:军旅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