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蓉
从载人航天的神舟飞船,到深潜入海的“蛟龙号”;从解决粮食自给的超级杂交水稻,到便捷出行的高速列车……这些代表中国最高科技水平、提振国人民族自豪感的科技成就,有一个共同的起点——“863”计划。
“863”计划的全称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该计划是在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我国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863”计划的倡导者,是4位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知名科学家:光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王淦昌,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中科院院士杨嘉墀,无线电电子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芳允。
20世紀80年代初,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惜投入巨额资金,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推进。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挑战?在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一部分观点认为,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迎接新技术革命;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我们还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等人家搞出来,再为我所用。专家学者们存在很大分歧,一时难以形成实质性方案。
这种情形,让王大珩、陈芳允等老一辈科学家充满忧虑……1986年初的一个夜晚,陈芳允敲响了王大珩的家门。两人经过一番长谈,达成共识:面对新一轮世界高技术挑战,中国不能再沉寂下去了!
之后不久,由王大珩执笔,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签名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完成了。收到4位科学家的建议信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广泛、全面、充分的论证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个计划因是1986年3月提出的,故简称“863”计划。
根据“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863”计划确定了7个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技术领域,即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
“863”计划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出的一个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高技术发展计划,担负全局性、中长期、重大的战略任务,带动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实现由点到面、由跟踪到创新发展的跨越。它积极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发展道路,培养、锻炼了众多高技术人才队伍,支撑我国在新世纪的科技发展后劲十足,为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并促进了高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责任编辑:王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