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茂村:留住“美丽乡愁”

2022-05-24 10:47龚琴赵继
党建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愁总书记村民

龚琴 赵继

地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的花茂村,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当年红军队伍来到花茂村停留、住宿,并在相邻的苟坝村召开著名的苟坝会议。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充分肯定了该村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七年来,花茂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的花茂村山更綠、水更清,花茂人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儿……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花茂村考察时,正值仲夏,花茂村路旁田里,连片的向日葵开得正艳,总书记下车驻足欣赏。乡村小径上鲜花怒放,道路两旁房屋干净整洁,总书记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当地干部介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山花繁茂的花茂村已经成为婚纱拍摄地,也吸引着附近众多市民到此拍照留念。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振兴发展质量的保证。近年来,花茂村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河道治理,白蜡河和刘家湾观光河严格落实河长制管理,修建村级集中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污水收集管网,修建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池,形成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成景的良好生态环境。

今天走进花茂村,清澈的白蜡河穿村而过,垂柳依依,微风习习;白墙灰瓦的黔北民居与周边融为一体,美好春光,美不胜收;油菜花花期刚过,油菜籽饱满的颗粒又酝酿着一场热烈的收获。

“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人们关于乡愁的阐释,真切而又温暖。如何让来花茂村的人们,不只能找到“乡愁”,还能带走“乡愁”,留住美好的记忆?离家多年的村民张胜迪,2015年毅然选择回家乡创业,就是为了响应总书记对家乡的殷切期望。从小看着外婆用古法造纸的张胜迪决定从纸里寻回自己的乡愁。为了“复活”这项传统文化,让传统与现代交融“新生”,张胜迪和团队一起致力于将古法造纸技艺与当地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发以“纸”为载体的系列文创产品,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审美。美丽的村庄赋予创作团队不息的灵感,花茂的四季风光、山川河流、村庄民居、晨曦落日,花茂的人间烟火、精神风貌,花茂的过去与未来,都被画在了一张张纸上,制作成别具一格的纸浆压花画和书本、信纸、台灯、油纸伞等文创产品,成为花茂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大受游客欢迎,供不应求。

在花茂村还有一条集陶艺销售、展示、体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陶艺文化创意街。街上的先才陶艺馆,墙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到花茂村考察的照片。先才陶艺馆的主人母先才说:“总书记当时亲切地询问我做土陶多少年,一年收入多少,还观看了土陶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临走时还嘱咐我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我一定会传承发扬好土陶制作技艺。”这些年,母先才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土陶产品,并通过农村电商平台将花茂土陶卖到了全国各地。

谈起家乡变化,村民马琴说:“以前,我们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木瓦房、喝的是山沟水;现在,泥土路变沥青路、两边还栽上花草树木,村民住上了漂亮的黔北民居,生活一天一个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花茂乡村新形象已然呈现在人们眼前。

沿着“乡愁小路”来到村民王治强家,白色外墙上写着“红色之家”四个醒目的红色大字。这是当年红军住宿过的院落,也是花茂村第一家农家乐。至今,王治强家的院子里还保留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同村民们座谈时的样子,挂着总书记同村民们围坐的照片。大红的对联映衬白墙黛瓦,幽幽的绿野围着美丽的农家小院,可爱的孩童在屋里玩耍,构成一幅美丽而幸福的新时代农村画卷。

回忆起与习近平总书记相处的情景,王治强总觉得一切历历在目,“总书记很平易近人,问农民的生活,问党的政策制定得好不好,还问我知不知道党都有什么政策,并让我继续努力把农村建设好”。有了总书记的鼓励,王治强的干劲更足了,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家庭收入也实现了稳中有升。

总书记的暖心话激励着花茂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前,花茂人带着乡愁奋斗在他乡;而今,他们回到花茂建设家乡。在遵义绿动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村民程德玉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就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现在,他在合作社当蔬菜产业工人,一年工资收入就有3.5万余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村同村民们交流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花茂村党组织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推动党组织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帮群众想、教群众学、带群众做、促群众富、让群众笑。坚持以山地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取“支部+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建立种植养殖示范基地3450亩,解决就业400余人。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1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1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从2014年的2000余人降到2021年的400余人,“在家就业就是好,还能照顾老和小”成为花茂人的口头禅。

美丽乡愁带动美丽经济。花茂村依托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和独具特色的黔北民居,大力发展“乡愁经济”,打造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九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红色之家、乡愁小道、真理小道“一街一园一家两小道”经典旅游线路,推动以红色游、田园游、体验游为主导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6年以来,带动农户发展乡村旅馆7家、特色农家乐13家、文化企业4家,打造文化创意产品30余种。2021年,花茂村接待游客14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5亿元。

如今,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信满满:“我们向总书记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离花茂村4公里的地方是著名的苟坝会议会址,花茂人从小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走进花茂,能感受到一股浩荡的红色力量扑面而来。

“我年轻时有个梦想,希望村里人不再为用水发愁。为了梦想,我和村民们坚持了30多年,终于在绝壁上修成了大家现在熟知的大发渠。”2021年12月18日,在花茂村白泥组党员群众之家门口的院坝里,“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为花茂村党员干部群众讲述自己带队修渠的故事,告诉大家要传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红色基因永存,传承红色不止。近年来,花茂村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依托苟坝党性教育基地、“花茂讲堂”等平台和载体,灵活运用讲授式、观摩式等教学方法,推动党员学习往深里走,使党员坚定信仰、笃定信念、增强信心。同时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唤醒党员初心,留下一份深刻的“生日”印记。 81岁的老党员雷以珍,在“光荣在党50年”“政治生日”当天收到党徽和慰问金时激动地说:“我们生活在這样的中国太幸福了!”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花茂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讲习基地,聘任由党员、创业带头人为主的10余名讲师,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弘扬新风正气。每年组织群众参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村周年感恩座谈会,开展文明村寨、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乡风绘就花茂幸福底色、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富起来的花茂人有了更高的追求。返乡农民工张云美爱上了种菊花,一到深秋,张云美扦插的黄菊花开正艳。和张云美一样,越来越多的花茂人将眼光放在了更远的地方,学党的创新理论、学礼仪、学种花、做手工、学讲普通话等。农家书屋里,村民在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特长班上,村民努力提升专业技术;大型活动中,村民排练的节目一展花茂人的昂扬精神……

既要“颜值”美,更要“品质”佳。花茂村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用好村文化活动室、村史馆、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成立篮球队、广场舞蹈队等文体队伍,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体育运动和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花茂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一个人的一句话,把我带到花茂人家。月亮挂在山崖,萤火飘过篱笆,田园蛙声阵阵,小河水车吱呀……”一首属于花茂人自己的乡愁的歌在耳边响起,里面有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作者单位:遵义杂志社)(责任编辑:王群星)

猜你喜欢
乡愁总书记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乡愁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乡愁
时局图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