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超健 王玉莹
(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隐喻是用于组织经验、理解抽象概念和推理的主要认知机制,是对未知领域的抽象知识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强大认知工具。隐喻不仅能用于组构和理解隐匿于特定语言事实背后的思维与概念,也可用于系统研究政治、经济、教育、医学等专业领域话语。相关研究表明,即便在严密和抽象的商务与经济话语中,隐喻也随处可见。可以说,隐喻赋予经济学话语相应的透明度和支撑点。经济类语言兼具动态性和流行性的语域特征,被视为商务与经济话语中最具活力和意义的语言[1]123-146,而隐喻无疑是构建经济学理论、概念化经济学现象和传播经济学思想研究最关键的方法论工具。有鉴于此,本研究拟从视角、维度和方法三个层面系统梳理国内外经济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明确不同层面的具体研究内容,同时指出明晰并区分以上分类对于夯实经济隐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与经济话语中的隐喻研究主要包括经济学和语言学两个不同的研究视角[2]1137-1150。具体而言,经济学研究者主要关注经济学学科领域的知识表征,聚焦从理论建构层面进行隐喻分析,重在提取与明晰经济学学科中起到主导作用的隐喻性主题,从而探讨学科的认识论问题或是经济学术语赖以生存的隐喻基础,强调隐喻在经济学知识传递和概念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语言学研究者则重视隐喻使用的话语和交际环境,旨在揭示经济学语篇中概念结构的分布规律、交际功能及隐匿的意识形态等议题[4]。
Henderson是研究经济语篇修辞的知名学者,也是较早致力于探究经济隐喻模型的重要代表。他指出,经济学中抽象概念的理解在理论建构层面主要依赖于“拓展隐喻”或“根隐喻”,能够为经济学主题构建、重要术语和次隐喻的选择提供认知基础[5]356。
事实上,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隐喻是人类经济思维长期沉淀的产物,隐喻理解更依赖于经济文本分析过程中不同学科方法的相互吸收与融合,而并非单纯建立在某种语篇局部语言范例的基础之上。经济学文本是理论的承载者,其中包含的主题隐喻与专业术语必然存在差距。因此,在理论建构层面,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推理还需要借助语言学之外的经验知识[2]1138。从不同学科中归纳出的机械、拍卖和生物等概念可描述当下经济学中的基本隐喻类型[6]168。Mirowski进一步提出机械模型当属这三种经济学分析模型中最有意义和影响力的隐喻模型,特别是从介绍性教材的视角来审视隐喻模型的分类问题[7]。
语言研究学者更关注隐喻的语言加工和理解问题。该视角能够反映经济学话语中的隐喻使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日常语言的类比,而不是过多源于经济思维的隐喻模型。因此,本质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具体视角包括修辞学、话语分析、语用学、文体学、二语习得、语料库分析、商务联系学、跨文化交际学等[2],研究焦点为通过管窥话语的生成过程来揭示隐喻在经济文本中的语用目的和交际功能[8-9]。
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研究从根源上主要依托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两大共识,即概括性承诺和认知承诺[10]。具体来说,经济话语中隐喻研究的基本任务是识别、提取和阐释用于感知和识解与经济话语相关的概念,并将研究结论应用于揭示人类心智在建构经济话语中的概念结构。这类研究通常可基于不涉及具体经济话题的语料为研究对象[11-12]。
Boer以《经济学人》(1986-1996)评论类文章为研究语料,量化分析后发现英语经济语篇中充斥着大量隐喻语言,占主导的隐喻模式为健康、战争、机器和园丁等[8]。Kheovichai选取了2009-2010年跻身世界前10位的5类期刊中的42篇经济类文本,并基于战争等9种源域类型,系统分析了经济语篇中隐喻簇转化为隐喻场景的认知方式和推理过程[13]。徐冰从微观层面探讨了英语经济语篇中生物隐喻映射模式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构建了多层次、网络放射状的认知映射体系[14]。杨虎涛系统论述了生物学隐喻对演化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启示性意义[15]。吴恩锋全面考察了汉语经济认知域中概念隐喻的独特认知基础及规律,发现了诸多传统比喻修辞理论视域下无法察觉的重要问题[16]。谭业升和陈敏探讨了以改革开放之年为分界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经济语篇中所使用的几种主导性概念隐喻,揭示了隐喻的体验性和社会文化属性[17]。陈朗搭建了欧美国家经济话语中概念隐喻的分析框架及分类体系,挖掘了隐匿于概念隐喻背后的经济学原理[12]。
当前经济话语中的隐喻研究也常以与具体经济现象话题相关的专用语料库为研究语料,如“贸易话语”“金融危机”“企业并购”“欧元货币交易”“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市场”“投资银行”“经济形势”“企业使命宣言”等。这类隐喻研究数量近年来逐年上升,主要基于不同语篇、题材、主题及类型等方面验证CMT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揭示特定经济话语中的主导隐喻模式及语用者相应的意识形态,又或是通过语料库的检索与分析来归纳隐喻语言的特定形式及语法特征。
上述以归纳和分析隐喻概念域为主导的研究模式也通常基于跨语言的对比分析来审视经济话语中隐喻的实现方式在概念化过程中呈现出的共性及差异,以此来论证该类别语篇中特定隐喻概念的普遍性,并由此说明概念隐喻的普遍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以英美传统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对全球经济结构的影响。Deigan等关于隐喻的跨语言比较提出过四种基本类型:1)相同的概念隐喻,相应的语言表达;2)相同的概念隐喻,不同的隐喻表达;3)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概念使用;4)相似的字面意义,不同的隐喻意义[24]。
当前经济语篇中的跨语言隐喻比较研究大体上遵循了以上分类标准。Boers & Demecheleer通过检索英语、法语和荷兰语经济语料库,对以路径、战争和健康为语义域的隐喻词汇进行了跨语言对比研究[25]。Charteris-Black & Ennis考察了1997年10月期间英语和西班牙语股票市场崩盘的经济类报道中隐喻的使用情况[26]。研究发现,英语报道中隐喻使用倾向于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而西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隐喻是基于航海活动所构建的。Bratož对比研究了英语和斯洛文尼亚语大众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研究显示,英斯两种语言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相似的概念和语言隐喻,但两者的差异体现在隐喻使用的文化环境及特定隐喻的使用频率方面[27]。Bielenia-Grajewska对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波兰语中关于投资银行词汇的使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目标是为了验证隐喻话语在四种语言中的普遍性及不同的概念化方式[28]。Chow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以“身体移动”为认知工具来概念化“经济是生物体”隐喻的不同建构方式,并以此揭示出隐匿于语用者背后的不同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态度[29]。
孔德明阐明了概念隐喻不仅广泛存在于英语语言中,而且在汉语和德语中同样被广泛使用[9]。赵霞和尹娟认为中英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存在较大相似性,但由于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各具特点[30]。刘雪莲认为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两种语篇中,隐喻模式分别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这种思维共性和差异性的深层次根源分别在于文化的趋同性和差异性[31]。Sun & Jiang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全面比较了中美企业使命宣言中隐喻作为话语和认知策略的不同构建方式及特征[32]。
由于经济话语这种体裁的社会文化性,当前研究也较重视隐喻研究的“语境化共识”,考察隐喻选择的影响因素和隐喻使用的功能[10],探究隐喻在揭示和强化意识形态核心地位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了揭示特定语篇中隐喻的使用规律,研究者通常需要探讨隐喻在交际过程中更具体的功能,特别是涉及存在多个备选隐喻,隐喻创造性和文本形式等语用特征[33]30。
Henderson指出经济学隐喻的重要功能包括文本修饰或阐释功能、组织工具和用于揭示特定经济问题和拓展经济思维的基础[11]。Ghafele认为全球化和贸易话语中的隐喻功能主要包括给言语者提供对比策略、赋予文本易于理解的“落脚点”、确保现实表征的特定视角和强化言语者的论点[34]。Skorczynska指出隐喻的首要功能是保持听众的注意力并具有说服力。隐喻在图片、手势和话语中的多重表征是为了从情感上吸引听众,使他们聚焦于当前的培训话语[35]。李明探讨了经济类文本中隐喻的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美学功能[36]。杨虎涛认为生物学隐喻有助于演化经济学在进化框架中揭示路径依赖和企业创新等经济现象[15]。Sun & Jiang认为研究中美企业使命宣言中的隐喻对于中国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改变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2]。樊林洲提出隐喻在经济学文本中具有认知和说服功能,是经济学概念认知和推理的母体[37]。
隐喻从来就不是中立的。隐喻至少能局部性影响特定话语中的意识形态。隐喻在构建概念过程中倾向于某种特定观点,包括语用者的具体立场和评价方式[33]32,即隐喻具有“突显”或“掩盖”目标域的功能。当隐喻使用在语篇中成为表征现实的主导方式时,就已逐渐形成了社会群体的“共识”或意识形态,而隐喻则构成了社会群体共享信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3]33。因此,当前经济话语中的隐喻研究也强调隐喻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及其对隐喻选择的影响。Koller认为商务话语中以具有高度男性化色彩的源域“战争”为主导的系统隐喻形式反映了作者极强的性别主义价值观[18]。商务活动在这种意识形态的驱使下通常被隐喻化为充满竞争、敌对、挑衅意味的概念模型,女性地位则被边缘化。谭业升和陈敏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几种主导性概念隐喻[17]。研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隐喻使用特征能够体现出隐喻具有加强和构建不同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他们[38]还以自建英汉“并购”话语为基础,揭示了社会群体隐喻语言使用与其文化模式间的关联。
经济隐喻研究通常与语料库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等语言学研究分支相结合,形成了三种主要研究范式:基于语料库的隐喻分析、多模态隐喻分析和批评隐喻分析。前两种方法侧重描写,第三种方法偏重解释。当然,研究时可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10]。
任何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从语料库中检索、识别和提取相关的隐喻表达式。必须指出,隐喻作为一种概念结构映射,与特定的语言形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因此,利用语料库方法对隐喻词汇进行检索,首要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寻找隐喻形式和语义之间的接口[39]71。
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研究通常以检索源域词汇为主。由于隐喻的局部语言实现形式源自源域中的词汇,因此在词汇检索之前,可预设文本中可能存在的源域类型,继而在语料库中检索与该域相关的所有隐喻表达式。Koller通过检索“战争”等隐喻表达式,对比分析了市场营销和企业并购为主体的媒体话语,同时考察了隐喻在重构话语实践和社会经济实践方面的作用[18]。陈敏和谭业升基于以往的经济隐喻研究,对隐喻预先形成猜测性认识,并预测这种特定类型语篇中存在的隐喻类型,然后对潜在的源域词目进行穷尽性罗列,据此进行相关主题词搜索定位以提取相关语料[38]。该方法还有一种变体,即首先从小语料库中人工识别出频率和相关度最高的隐喻,然后在大语料库中自动检索出更多的隐喻类符。
某些研究还涉及特定的目标域及具有结构特征的概念映射。因此,研究者只需要检索与目标域相关的词汇,进而识别出词汇的隐喻表达。Chung分别在英语、汉语和马来语的语料库中检索出“market”“市场”和“pasaran”,然后各提取500项索引行,识别相关隐喻表达,最后根据隐喻义标注源域[40]。胡春雨和徐玉婷通过调查汉英目标域词汇“经济”和“economy”的索引行,探讨了汉英媒体话语中“经济隐喻”的使用状况及其背后的认知文化机制[41]。
概念隐喻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中,其源域和目标域也能以特定或显著的方式呈现在图像、声音、手势及音乐等其他非语言交际传播媒介或模态中[42]24。隐喻对不同模态的选择必将直接影响语言的整体意义,通过模态得到表征的语义无法直接在各模态之间实现相互转化[35]2346。总之,作为概念隐喻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为揭示隐喻的本质与运作机制拓宽了研究视角和方法。当前以广告为研究对象的隐喻研究大多采用这种分析方法。
Forceville将图像隐喻置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辖域内进行系统研究,首次基于认知视角对平面广告中图像隐喻的构成、分类及其解读策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43]。Urios-Aparisi以商业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关系为切入点,重在关注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两者互动对商业广告中意义生成的作用及在多模态语篇认知和说服功能层面两者的互动方式[42]。Yu通过分析CCTV公益广告中隐喻和转喻的非语言和多模态呈现,指出多模态之间相互协作却又彼此独立,共同构建了多模态概念整合空间[42]。霍颖考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功能、图文关系和动态构建过程,阐释了多模态广告的有效劝说性,探讨了多模态隐喻语篇的认知本质[44]。蓝纯和蔡颖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层面集中讨论了“海飞丝”电视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表达、呈现方式和显著特征[45]。
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也可同时通过手势、音乐等模态呈现,这些混合模态隐喻的运作方式是互补的、同步的。因此,对特定现象进行语义表征可基于各类不同的研究视域[46]。Skorczynska通过考察商务培训话语中的多模态隐喻,发现演讲者在源域选择的不同阶段,倾向于交替或同时使用手势和图像两种模态与听众互动、传递思想[35]。黄洁和何芬阐释了多模态隐喻建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多个隐喻的互动,并辅以语言搭配实例,论证了多模态隐喻和以语言为主的单模态隐喻的异同[47]。
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是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尤其是隐喻研究)结合最紧密,也是最成功的研究[48]2,它综合运用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考察语言、语用和认知层面的隐喻选择及理据,目的是揭示语用者的潜在意图和特定的意识形态,是研究语言、思维、话语、社会关系之间的重要接口。
批评隐喻分析主要以描述性为基础,以解释性为主导应用于多种主题的经济话语中。Koller在研究商务媒体话语时提出了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18]。她认为,社会认知是隐喻与话语的重要接口,也是社会文化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构要素。社会认知能够改变并介入认知环境,直接影响隐喻模型构建意识形态的过程。Charteris-Black系统论述了批评隐喻分析的步骤:即隐喻识别、隐喻分析和隐喻阐释。隐喻识别要求研究者首先根据语言、语用和认知标准判定候选隐喻中是否存在由于概念跳跃所造成的语义冲突,并剔除其中不符合标准的候选隐喻,进而定量统计隐喻关键词的频率;定性分析隐喻使用的语境,判定隐喻关键词的隐喻性问题。隐喻分析主要涉及界定隐喻与认知和语用特征间的关系,确立隐喻分类、构建和重组标准等问题[49]34-41。在此基础上,通过透视隐喻的话语形式来挖掘语用者特定的隐喻意义、表征方式和评价机制。隐喻阐释的主要目标是识别隐喻的交际功能和隐匿于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
本研究分别从理论视角、基本维度和研究方法三个层面系统追溯了学界在商务与经济话语中关涉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通过梳理与整合,不仅可以更高效地理解经济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运作机制,而且能够增强经济语篇的阅读能力、拓宽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视野,更好地把握隐匿于抽象经济话语背后的潜在交际意图。总之,明晰并区分上述研究分类对于夯实商务与经济话语中的隐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