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满,姜永东,王英伟,李喜员,周 凤
(1.中国平煤神马集团 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 平顶山 467099;2.重庆大学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4)
我国煤层气储量十分丰富,埋深2 000 m 以浅储量约36.8 万亿m3。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层的透气性极低,因此高效开发煤层气还需采用增渗技术。目前,主要的增渗技术有:水力压裂、水力割缝、水平井技术、注气驱替、预裂爆破、物理场激励等,其中向煤层中注入CO2可以置换、驱替CH4,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实现煤层气的高效开发。
国内外学者在注气开发煤层气方面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工作,Zuber M D 和Reznik A A 等证实了在煤层中注入CO2能提高CH4气产率[1-2];李树刚等[3]分子模拟了多组分气体在煤分子中的吸附热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吸附量、吸附热、吸附熵关系均为CO2>CH4>N2,吸附势能CO2<CH4<N2;罗明坤等[4]利用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了多组分气体竞争吸附关系,强吸附性气体能置换煤中已吸附的弱吸附性气体,大孔隙内的气体比小孔隙内的更容易置换;周西华等[5]研究了CO2驱替CH4置换效率,置换效率随注气压强和注入温度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梁卫国等[6]研究了煤阶超临界CO2驱替CH4试验,CH4产出率和CO2储存量表现为气煤>1/3 焦煤>弱黏煤>无烟煤;吴迪等[7]研究了热力耦合条件下超临界CO2驱替煤层CH4实验,超临界CO2注入压力和温度对驱替CH4效果显著;吕乾龙等[8]研究得出无烟煤对CO2的吸附量高于CH4;马砺等[9]开展了煤层注液态CO2置换CH4工业性试验,增渗效果明显;张遵国等[10]开展了He、CH4和CO23 种气体作用下的煤的吸附变形实验,建立了煤等温吸附变形模型。综上所述,学者们开展了注气分子模拟、CO2置换和驱替CH4试验,吸附变形试验等研究,考虑了压力、温度、煤质、相态、含水率等因素对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
鉴于CO2置换和驱替CH4过程较为复杂,利用5 种不同比例CH4/CO2混合气体进行等温吸附试验,揭示CH4/CO2混合气体在煤样中的竞争吸附机理,分析竞争吸附过程中CO2对CH4吸附选择性系数的变化、CH4吸附相体积分数和自由相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的变化,并利用扩展的Langmuir 模型和BET 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来预测混合气体吸附量,对比2 个模型的拟合效果。
试验样品取自陕西黄陵二号煤矿,煤样参照GB/T 19560—2008《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方法》,用铁锤将其粉碎成颗粒,在ϕ250 μm 和ϕ180 μm的标准筛上下叠放,筛取20 g 左右180~250 μm 的颗粒煤,用烘箱100 ℃烘干24 h,存于干燥磨口试样瓶中备用。
为研究CH4和CO2混合气体在煤中的竞争吸附过程,试验测试了5 种不同比例CH4/CO2混合气体,分别为:纯CH4、CH4(25%)+CO2(75%)、CH4(50%)+CO2(50%)、CH4(75%)+CO2(25%)、纯CO2。
试验所用设备是PCTPro 型全自动高压气体吸附/脱附仪,吸附温度最高可达200 ℃,压力范围:UHV(E-8mbar)-15 MPa,测试气体: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不同种类气体及其混合气体,可进行吸附/解吸性能测试以及吸附/解吸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全自动高压气体吸附/脱附系统如图1。
图1 全自动高压气体吸附/脱附系统Fig.1 Fully automatic high-pressure gas adsorption/desorption system
试验采用体积法进行,混合气体吸附量的计算方法参照文献[11]。关系式如下:
式中:nex为过剩吸附量,mmol/g;na为绝对吸附量,mmol/g;ρg、ρa为自由相密度和吸附相密度,g/cm3。
吸附选择性系数是气体混合物各组分之间竞争吸附的量化标准,在吸附性气体分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CO2对CH4的吸附选择性系数α(CO2/CH4)表达式为:
式中:φx(CO2)、φx(CH4)分别为CO2、CH4在吸附相中的体积分数;φy(CO2)、φy(CH4)分别为CO2、CH4在自由相中的体积分数。
利用ARE(平均相对误差)方程评价其拟合效果,ARE 表达式如下:
单组分气体等温吸附试验在30 ℃环境下进行,CH4最高气体压力10 MPa,CO2最高气体压力6 MPa。单组分气体等温吸附曲线如图2,na为吸附量,mmol/g;p 为气体压力,MPa。
图2 单组分气体等温吸附曲线Fig.2 Adsorption isothermal curves for single-component gas
利用Langmuir 方程拟合得到Langmuir 体积VL、Langmuir 压力pL以及相关性系数R2,单组分气体Langmuir 拟合参数见表1。
表1 单组分气体Langmuir 拟合参数Table 1 Langmuir fitting parameters of single-component gas
从图2 可以看出,随着气体压力增加,煤样对2种气体的吸附量增加,且当压力较低时(≤2 MPa),吸附速率较快,气体压力持续增加,吸附速率逐渐减小,CH4气体压力接近10 MPa 时吸附量趋于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此时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而煤样对CO2吸附等温线在试验压力下未趋于平衡。利用Langmuir 方程拟合煤样对CH4和CO2吸附量,得到较好的拟合结果,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64。
从表1 可以看出,煤样对CH4气体的拟合相关性系数为0.994,拟合效果比CO2气体更好。CO2在煤样中的吸附机理比较复杂,它受环境和平衡条件的影响,不能将其归为简单的単分子层吸附,因此拟合效果比CH4气体更差。相同条件下,CO2吸附量总是高于CH4,2 种气体在煤孔隙表面竞争吸附时CO2占据优势。相同压力点下,煤样对CO2的吸附量大概是CH4的2 倍,煤样对CH4吸附量的增加较为缓慢。
开展30 ℃条件下,5 种不同比例CH4/CO2混合气体等温吸附试验,煤样对CH4、CO2及其混合气体的过剩和绝对吸附等温线如图3。
图3 煤样对CH4、CO2 及其混合气体的过剩和绝对吸附等温线Fig.3 Excess and absolut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coal samples for CH4, CO2 and their mixed gases
从图3 可以看出,煤样对CH4、CO2及其混合气体的绝对吸附量总是高于过剩吸附量,且随着气体压力增加,绝对吸附量与过剩吸附量之间差值越大,单组分CO2气体压力为5.974 MPa 时,绝对吸附量与过剩吸附量误差达到20.234%。CH4/CO2混合气体吸附量总是介于纯CH4和纯CO2之间,且随着混合气体中CO2含量升高,吸附量越高。这是由于吸附质的相互影响造成的,CO2与CH4的相互作用对混合气体的吸附量有影响,煤样CO2的吸附性强于CH4,在竞争吸附中CO2优先吸附。
基于在线质谱仪对等温吸附过程中CH4/CO2混合气体组分的标定结果及表1,得到CH4组分在混合气体中自由相体积分数φy(CH4)和吸附相体积分数φx(CH4),CH4组分在混合气体的自由相和吸附相中的比例如图4。
图4 CH4 组分的自由相体积分数和吸附相体积分数Fig.4 Free phase volume fraction and adsorbed phase volume fraction of CH4 component
从图4 可以看出,在整个等温吸附过程中,混合气体中的CH4自由相体积分数总是高于其设定值,且随着气体压力增加,φy(CH4)缓慢减小,且在整个试验压力范围内变化幅度较小(在1%左右),而混合气体中CH4吸附相体积分数φx(CH4)总是低于其设定值,且随吸附压力增大,体积分数φx(CH4)有缓慢增大趋势。
选择性系数α(CO2/CH4)随气体压力变化曲线如图5。从图5 可以看出,CO2对CH4选择性系数随气体压力增加逐渐下降,说明在压力增加过程中CO2吸附至饱和,同时CH4开始吸附在微孔中,导致选择性系数下降。不同比例CH4/CO2混合气体气压值越大,吸附选择性系数越小,但始终大于1,说明注入CO2驱替CH4是可行的,即CO2-ECBM/CO2封存是可行的[13]。CO2体积分数为0.25 时,吸附选择性系数为2.19~5.99;CO2体积分数为0.5 时,吸附选择性系数为2.24~6.48;CO2体积分数为0.75 时,吸附选择性系数为2.76~7.84。随着混合气体中CO2体积分数增加,吸附选择性系数增大,说明CO2优先CH4吸附。
图5 选择性系数α(CO2/CH4)随气体压力变化曲线Fig.5 Variation curves of selectivity coefficient with gas pressure
采用扩展的Langmuir 方程和BET 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对混合气体吸附量进行预测,不同比例CH4/CO2混合气体实测吸附量与扩展的Langmuir 预测吸附量比较如图6。
从图6 可以看出,只有当气体压力小于2 MPa时,扩展的Langmuir 方程拟合煤样对CH4/CO2混合气体吸附量效果较好。然而,随着气体压力增加,绝对吸附量与扩展的Langmuir 方程预测值差别越大,说明被吸附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强,在吸附过程中CO2、CH4在煤孔隙表面竞争吸附,并且,当混合气体中CO2摩尔分数越高,拟合效果越不理想。3 种不同比例CH4/CO2混合气体的ARE(平均相对误差)都高于8.604%,分别为:8.604%(CH4(75%)+CO2(25%))、11.700%(CH4(50%)+CO2(50%))、15.112%(CH4(25%)+CO2(75%))。扩展的Langmuir 模型预测结果均高于实测绝对吸附量。扩展的Langmuir 方程中的参数是使用单组分气体拟合得到的,Langmuir方程的假设为:吸附质表面相对均匀,气体在吸附质表面为単分子层吸附且被吸附的分子间不互相影响,然而,多数学者已经论证CO2、CH4在煤孔隙表面存在竞争吸附,CO2气体分子直径较小,通常被认为在微孔中呈紧密堆积状态,这与假设相反,所以当混合气体中CO2体积分数越高,扩展的Langmuir 方程得到的拟合效果越差。
图6 不同比例CH4/CO2 混合气体实测吸附量与扩展的Langmuir 预测吸附量比较Fig.6 Comparison of the measure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H4/CO2 mixed gas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and the extended Langmuir predicted adsorption capacity
混合气体在煤样中的吸附存在先后顺序,即吸附性强的气体在竞争吸附过程中会被优先吸附。随着吸附试验的进行,混合气体中吸附性强的气体体积分数逐渐降低,吸附性弱的气体才开始被吸附[14]。由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所占比例不同,即每种气体的分压不同,其得到的吸附等温线也不同,分压越大,煤样对该气体的吸附量越大。多元混合气体吸附试验表明,各组分的吸附性强弱和分压会影响煤样对混合气体的吸附量。
使用BET 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来拟合实验数据,不同比例CH4/CO2混合气体实测吸附量与BET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预测吸附量比较如图7。
图7 不同比例CH4/CO2 混合气体实测吸附量与BET 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预测吸附量比较Fig.7 Comparison of the measure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H4/CO2 mixed gas with different ratios and the predicte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BET multi-component gas adsorption model
由图7 可知,拟合效果比扩展的Langmuir 好,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22%,分别为:3.56%(CH4(75%)+CO2(25%))、3.00%(CH4(50%)+CO2(50%))、5.22%(CH4(25%)+CO2(75%)),其中CO2体积分数最高时,拟合效果最差;当混合气体中CO2体积分数与CH4相等时,拟合效果最好。不同于扩展的Langmuir预测值在各个气体压力条件下都高于试验测量值,BET 模型预测值在气体压力较低(<2 MPa)或者较高(>5 MPa)的时候都高于试验测量值,只有在压力范围为2~5 MPa 时,预测值略低于试验值。
1)纯CH4、纯CO2吸附量与气体压力的关系满足Langmuir 方程,随气体压力增大,CH4吸附量先迅速增加,后逐渐趋于饱和;而CO2吸附量先随着压力增加剧烈增加,然后增加速度变缓。相同条件下,煤样吸附CO2的量约为CH4的2 倍。
2)不同比例CH4/CO2混合气体吸附量总是介于单组分CH4和CO2之间,吸附量随着气体压力增加而增加,然而,煤样对混合气体不是独立的吸附,而是竞争吸附。随着混合气体中CO2含量增加,吸附量逐渐增加,CO2在竞争吸附过程中占优势。
3)随混合气体中CO2体积分数增加,吸附选择性系数增大。CO2对CH4选择性系数随气体压力增加逐渐下降,但始终大于1,表明注入CO2驱替CH4是可行的,即CO2-ECBM/CO2封存是可行的。
4)对比扩展的Langmuir 模型和BET 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对试验数据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BET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最接近,而扩展的Langmuir 模型在高压时误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