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倩
(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小第四小学 安徽 合肥 230009)
校本教研[1]是致力于解决在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教研活动,传统的教研方式就是将在校老师相约到一起进行问题的探究讨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课标的改革,出现了网络教研这种新的校本教研模式。网络教研模式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教研活动[2]。网络教研通过网上论坛、博客、QQ群等互联网工具,实现传统教研活动的互动、交流研讨。这种教研方式通过与教育方法专家、学者、教研员和教师的合作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且伴随着教育教研资源的创建和共享,最终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传统的教研模式是基于传统的圆桌学习、集体备课、现场研讨等研修模式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3]。具体来说:
2.1 时间固定性。由于教学工作繁重,时间紧迫,一般来说校本教研活动每周只能开展一次,并且时间上也只能选择固定的时间段。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学活动的增加和课程的改变,时间的限制和固定性使教师们由于忙于各种教学任务而错过了校本教研的宝贵机会,大大减少了教师们学习提高和专业成长的机会。
2.2 地域的限制。由于校本培训固定场所,很多地处城郊或者偏远地区的学校很难有机会和高水平的学校教师交流,这种师与师之间经验互换、校与校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几乎不可能实现。而校本教研恰恰需要在教育智慧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3 交流展示平台的单一性。交流展示平台单一也是传统教研活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很多年长教师眼中,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不愿意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很多年轻教师眼中,认为教研是很高深的东西,自己的水平还不足与达到能研究创新的水平,在教研现场中也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有的老师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有的擅长于教学文章和随笔的撰写,这些方面也并不能通过传统的教研活动得到展示。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教研模式,主要具备以下优势[4][5]:
3.1 多中心的反馈机制。网络教研是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进而提出来的,目的是丰富和拓展教研形式,把现实的教研和网络有机结合起来。网络跨时空交流的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传统的封闭式教研活动变成了一个多主体参与多中心反馈的教研机制,改变了校本教研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活动变成了教师主体、专家学者、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利用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得到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同行教师的经验分享,甚至是来自学生本身的问题反馈,如图1所示。在这种多主体参与多中心反馈机制的基础上,教学问题变成了多点求解、集中攻克的工作,教师能获得高质量的专业支持,并且还能收到来自学生的及时反馈。
图1 多中心反馈机制
3.2 构建新型的教研文化氛围。不受限制的网络教研平台不仅提供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在互联网的空间中教师们能够平等的获得教学资源,能够平等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提高教师参与热情、提升校本教研文化氛围有着明显作用。在网络世界中,教师们可以建立教育博客群或班级博客群,学校间也可以建立本校的特色课程展示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模式,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教研活动“学习、分享、提高”的文化氛围。
3.3 提供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教研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网络教研形成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文字资料、拓展学习链接等宝贵资料都可以提供给同行教师、适龄学生学习,这种不受时间空间的在线学习方式可以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在传统的常态化教学教研中,我们一般采用的方式就是上课教师上课,全体教师观课后集中面对面进行交流观课后的感想,但是这样由来已久的传统的教研模式有很多的问题。对于观课老师来说,可能未参与到上课老师的备课磨课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不能有较深的思考和理解,这样只是通过一堂课的观察并不能提出很恰当的见解,往往评价较为肤浅和片面。对于上课老师来说,在备课阶段所有课程设计要不然是闭门造车,未能集思广益,又或者是只能和几个本校同组的老师交流,并不能与更多的同行教师、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在观课以后,由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每一位教师并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又或者碍于面子隐藏了很多真实的想法,无法做到真正的畅所欲言。这些种种的问题,导致上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有限,教研活动的效率也非常低下。最终在教研活动完毕以后,也没有太多有意义的资料留下,教研的成果也不利于后续人学习。
基于以上思路,结合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视频技术的多中心反馈互动协作的校本教研方式。多中心反馈是指通过多个途径收集信息反馈结果,传统的教研方式主要是以上课老师、同校教研组成员作为主体一起研讨教学内容,很难有其他主体参与进来,而通过网络技术可以让专家学者、同行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个主体参与到教研工作中,更多的主体参与可以碰撞出更有创造力的智慧火花,提高整体的教研水平。互动协作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专家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协作交流,网络平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6],可以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4.1 课程的流程图。整个基于网络视频技术的多中心反馈互动协作的校本教研方式的流程图,分为说课、议课、磨课、评课、思课五个阶段。
4.1.1 说课阶段:上课教师首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说课稿,并且通过视频录制软件录制一段讲解自己设计思路的视频,而后将说课稿和讲解视频放置在网络平台上,同时提出自己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4.1.2 议课阶段:同行老师、专家学者等多方通过网络平台上观看上课老师上传的说课稿和讲解视频,经过思考后留言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也可以在论坛中和其他人交流感想、互动学习。上课老师在收到各方提出的意见后,可以重新修改说课稿,并且重新录制讲解视频,在和多方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课程的设计思路。
4.1.3 磨课阶段:在实际的课堂上,上课老师在讲课的同时,安排人员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作为视频资料。课后一方面由现场老师评述讲过过程,一方面将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同行教师能够观看到上课过程。
4.1.4 评课过程:上课教师上传现场其他教师的评课记录和听课感想,并且就本次教研过程进行讨论。
4.1.5 思课阶段:上课老师讲自己的反思经验和感想上传至网络平台。
4.2 课程的流程图。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第四课《翻阅远方的大山》作为例子,进行基于网络视频技术的多中心反馈互动协作的校本教研方式具体讲解,本文是描写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从开始奢望超越约翰逊,到后来十多次输给对手,但是通过自己得努力不放弃、奋斗拼搏,最终翻越这座大山,成为世界冠军的故事。
4.2.1 说课阶段:上课教师参照教参设计出本课的教学设计初稿,录制好说课视频放置校园网络平台,并且提出了自己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如何能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遗憾”一词。
4.2.2 议课阶段:同行教师在网络平台上观看视频后,针对问题留言提出意见:成年人在理解遗憾一词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儿童因年级较小,生活经验不丰富对这词语理解比较肤浅,最多就是考试没有好好复习,没考好的遗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说明一些自己生活中觉得遗憾的事情,也让学生结合生活来理解。专家针对说课稿在网络平台上提出本科难点,提醒教师应着重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刘翔是靠什么一步步来到山脚下。
4.2.3 磨课阶段:在教师实际上完课程后,将课程视频实录放置在网络平台上,让更多未能实际旁听的教师、专家们参与到听课磨课的环节中。针对引导学生理解刘翔靠着什么一步步来到山脚下这个问题时,上课教师采用的“读—悟—读”的传统教学方式,并没有让学生们完全理解“刘翔的自信心在这么多场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这一点。有的老师在网络平台上留言道:在这样开放性问题的解决上,可以先选取一些图片,一张是刘翔一个人在跑道上跑步的图片,一张是刘翔静坐在跑道上看着天空的图片,一张是刘翔获胜后振臂欢呼的图片,要求学生先同桌讨论,此时刘翔的心理会有什么变化,还会不会像刚开始一样觉得战胜约翰逊是奢望?再展开想象说一说。此时:再把描写刘翔心理活动的两段话出示出来,让学生对照图片比较品读,再谈谈自己的发现。上课教师在收到各方提议后,重新修改教学设计,针对这一环节重新录制讲解视频替代原来的片段,同行老师便可及时看到此次磨课修稿后的教学新视频片段。
4.2.4 评课阶段:同行专家教师就本次课例进行论,上课教师针对同行教师、专家学者、学生提出的问题,修改有问题的环节,重新制作课程视频,最终形成本次课程的终极版本。
4.2.5 思课阶段:上课教师在课程结束上,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并提出在拓展方面存在着一些小疑问:其实这篇课文是适合课后拓展阅读的,因为刘翔身上的精神,很多运动员、作家等身上都具有,在这节课的最后是要求学生去寻找一些你所崇拜的人,简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若是课外拓展延伸,那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何种形式去做呢?供平台上得同行教师一起讨论。
5.1 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许多信息化建设实践都证明,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程度是直接左右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7],也往往是能否具体实施、坚持不懈的因素。这要求学校领导本身对网络信息化前沿趋势有自身的理解,同时又能够统筹协调业务主管、研究人员、教师群体等人员,让他们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另外,网络教研需要尽量多层面的人员能够参与,学校也要提供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学校要有实力为教师提供便捷的网络教研环境,人人都能快速便捷的登录网络教育平台,能够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随时随地登录网络平台交流心得体会。
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培养和习惯引导也是影响网络教研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网络校本培训和教育应用实践、学生系统靴子技术课程和操作实践等内容,逐步建立规范有效的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形成“大众群-骨干群-核心群”三个层面的教师团队,使网络校本教研既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肥沃的科研土壤,又能通过前沿的项目研究和科研成果,以此引领并带动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特色项目的发展[8]。此外,在推动网络校本培训的教研过程中,在领导支持和师生参与、平台工具良性开发、可行性运行机制等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并改进实施策略和方法。
5.2 制度保障和组织建设。网络教研方式良好的运行离不开制度保障和组织建设工作,针对教师发展、师资培训、资源建设、教研效益及教学质量方面,学校需要逐步建立和本校发展相适应的教研管理和成果奖励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和切实执行,让一线教师和职能部门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工作方向,切实推动网络教研方式的实施。
网络教研方式的切实落实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聘任研究员的方式,从学科教师中选拔一些有信息化知识,并且有前沿教学思想的年前教师重点培养,让他们承担技术协调员、学科教研员等职务,并且给以一定的待遇和教学管理指导权责。具体负责教学技术需求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协助并指导网络教学研究工作,指导教学资料的开发和应用,监控评估教学教研质量与成果,及时与各方沟通并调整实施策略。
为加强教师对用网络教研的积极性,需要将教师网络积分纳入到学校评价体系中来,需要学校从考核制度上给以可靠保障并切实执行,也需要采取灵活、更有针对性的奖励制度。通过学校的支持和各方的努力,积极引导教师创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