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组轩
坚持党建引领,把改革精神贯穿始终,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从“国之大者”的高度认识和定位民生小事,以“绣花功夫”办好为民小事,助推大城之治,用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拿到崭新的房产证,海淀区居民马大姐激动不已,这一刻她等了10多年。“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马大姐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连连道谢。
像马大姐一样吃了“定心丸”的市民还有很多。2021年,北京解决了约16.8万套房屋的不动产登记难题。这得益于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进入第3个年头后的又一大创新——建立“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房产证办理难是2021年的开年第一题,涉及部门、单位多,治理难度大。北京本着“尊重历史、无错优先、违法必究”的原则,出台相关政策破题。
过去3年,“接诉即办”机制从创立到深化,成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2018年,北京启动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赋予街乡权力、下沉工作力量,构建起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
2019年起,北京大力推进“接诉即办”改革,强调市民的诉求就是“哨声”,推动“街乡吹哨”向“群众吹哨”延伸,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21年,“每月一题”工作机制推动“接诉即办”从“有一办一”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
从平谷区的“一声哨响”,到“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再到“每月一题”主动治理,一条“一拨就灵”的12345热线架起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连心桥,也撬动了北京基层治理的新革命。
“接诉即办”改革推进3年来,北京共受理市民诉求3286万件,派单诉求1367万件,响应率基本保持在100%,解决率从53%提升至90%,满意率从65%提升至92%。
垃圾分类难吗?平谷区滨河街道承平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玉荣答道:“不难!”
在王玉荣管理的怡馨家园,桶前值守和准确投放率均超过90%,小区全年无一例垃圾分类12345诉求。
北京市大兴区“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汇集民生大数据。图:武亦彬
让难事不难,这是怎么做到的?“党建引领,激发居民自治活力,家家户户都参与。”王玉荣道出秘诀,社区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现了规定时段不断岗、桶前值守不断人、值守在岗必履职,打通了垃圾分类“最后一米”。
除生活垃圾分类之外,物业管理是北京近年来抓的另一件关键小事。
东城区探索片区化管理模式,以街道等为管理单位引进物业,解决“孤楼”管理难题,探索出了“社区+非公企业+居民”三方联动的老旧小区治理“赵家楼模式”。
朝阳区六里屯街道以物业管理为抓手,加强主动治理,物业服务覆盖率、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均达到100%,39个无物业、无保安、开放式小区全部转化。
民生关键小事就是政府头等大事。北京以关键小事为抓手,不断推动基层治理大提升。2020年,北京针对基层治理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从深化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夯实治理基础、破解治理难题、强化治理保障五个方面提出社区治理“二十条”,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一睁眼就要处理各种问题,楼上漏水、占道停车、单元门打不开等,根本停不下来。”这是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伊然过去的工作常态。
针对回天地区(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居民身边的痛点堵点,北京提出“回天有我”,市、区政府设立由多部门组成的两级“回天整治专班”,组织精干力量、优质资源下沉一线,形成多方合力,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题。
“现在遇到困难,我拨打相关电话,主管部门就会迅速回应。”伊然说,“回天有我”已经成为共识。
不仅在昌平区,像“回天有我”这样的共治“大合唱”正在北京各地“唱响”。
房山区拱辰街道南广阳城村以党建引领共商共治,打造了协商民主、契约治村、群众自治的“广阳经验”,小事不出单元门、大事不出村的“不诉自办”模式逐渐成熟;海淀区曙光街道上河村社区探索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逐步破解社区治理主体缺位、推动力缺乏、互信缺失等问题,构建形成基层治理的社区命运共同体……
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干,北京突出共商共治,为民小事汇聚起治理大合力。
北京以办好群众身边的事为牵引,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广泛汇聚起城市治理的智慧和力量。
党建引领,使资源不断整合。北京建立区、街乡、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促进区域资源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共同建设治理体系、共同实施治理活动、共同分享治理成果。
党建引领,众人拾柴火焰高。北京依托新版“党员E先锋”平台,组织全市9000余个法人单位党组织、77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全部回属地(居住地)街乡、社区(村)报到,积极发挥作用。北京坚持党建带群建促社建,畅通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建成职工暖心驿站2.7万个。
党建引领,群众的事商量着办。议事厅、恳谈会、理事会等机制不断健全,成为听民声汇民意集民智的重要渠道。2.3万余名热心居民担任“小巷管家”,涌现出“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石景山老街坊”等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