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双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怎样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内驱力一直是困惑我的难题。直到我和长沙高新区东方红小学的“我育”(一种更高质量的育人方式,简称“我育”)课堂相遇,发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一、勤思善问,多元评价点燃自信的火焰
“我育”课堂是以学生的提问为逻辑起点,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怎样引导孩子们提问成为我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我把自己变成了同年级的孩子,和他们一起分体裁预习代表性强的文章,从课题读到最后一个字再到配套阅读,了解他们的思维层次,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惰性,培养他们多角度提问的能力。慢慢地,孩子们的提问从字词到了文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当然,这与我的及时评价有莫大关系。记得在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时,小潘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是不是意味着并非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我先肯定了他读书细致的习惯,再通过追问“可不可以去掉那个一支?”来帮助孩子们理解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并引导孩子们在说明文的提问中要关注表达准确的词语。
当我把这种提问式课堂运用到复习当中去时,孩子们的表现更让我惊讶。比如:在复习《观潮》时,我让孩子们就第四段提问。基础较好的洲洲马上问:你能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么?基础较差的小峰同学立马找到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句,并进一步提问让其他孩子来仿写。从没想到把课堂还给孩子时,竟有如此神效,而我在课堂上惊喜的表情也极大地鼓励了孩子们。
二、教学相长,多方合作发掘师生的潜质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很多学校和地区都在推行和探寻。但在“我育”课堂上,这种合作还深入到了师生合作中。《礼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批阅孩子们的预习提问时,我往往能发现自己备课的不足。记得上《昆虫备忘录》时,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蜻蜓有复眼,还有哪些昆虫有复眼?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文本外的知识储备得不够。在以后的备课中,我则会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相关的文化科普等知识。
在“我育”理念下的小组合作中,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在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中,我会把任务交给基础较薄弱的孩子。课前,我先手把手教他们抓音形义的特别之处,比如多音字、易错字等。上课时,再让他们将生字词板书到小组黑板上自主讲解。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渗透了生字词学习的方法,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文本教学中,我也会相机设立多层次的小组合作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小组中有事做、乐意做。在讲授《守株待兔》时,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活动:请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复述课文并背诵课文。这个任务的抛出给了孩子们极大的自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有的小组选择了表演复述法,并在表演中添加了许多的语言动作;有的小组选择了连环画的形式复述;还有的小组则通过朗读加续编来呈现。魏书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发现优点、守住优点,让生命开花结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我育”带给孩子们的自信足以丰盈他们的内心并帮助他们走向更寬阔的未来。
作为年轻教师,我对“我育”理念的理解也许还很浅薄,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的成长速度也许还很缓慢。但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我育”的理念引领下,我和孩子们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C759AA93-A9BC-4F4A-980C-ECFA7C5BF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