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华 李田
摘 要:气象短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参考。气象短信息如何有效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噪音”,使传者能最大限度地传达信息、受者最大限度地准确接受信息,事关气象短信息的功能正常发挥。本文在科学分析影响气象短信息有效传播的“噪音”类别、特点、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克服和减少、以至消除“噪音”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气象;短信息;有效传播;噪音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从此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业务的迅猛发展,手机作为一种便利的通讯工具,得到迅速普及。由于具有即时性、方便性、私密性、时尚性和性价比优势等特征,手机短信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气象短信是通过手机传播的以气象信息为主的短信息。当前,气象短信息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产品。但是,气象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产生传播“噪音”,影响其有效传播,必须科学分析各种“噪音”并力求合理减少以至消除“噪音”。
一、气象短信功能发挥与有效传播
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一书里,曾把语言符号的功能分为三种,即传播信息、表达感情、指导行动。[1]目前气象短信暂以文字符号作为传播介质,更是把传播信息、表达感情、指导行动三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气象短信的功能也可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信息,这是气象短信的主功能。一条气象短信就是为了传播一个气象信息或者一组气象信息。或者是预测未来天气,或者是预警即将发生的灾害天气,或者是简要分析目前的气候状况,或者进行气象知识的科学普及。不管怎样,其目的在于传播某种与天气、气候及相关领域的信息。根据信息论的解释,所谓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那么气象短信息就是消除人们对于上述领域的某种不确定性。二是表达感情,或欣喜于晴空万里,或担心于狂风暴雨,或哀叹于灾害频发,或愤怒于天不作美。气象短信息还能准确地传达人们对于周遭气象环境的不同感情。三是指导行动。这也是气象短信的重要功能之一。信息只有在消费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或者不运用信息,才能产生或者不产生应有的作用。
上述三大功能,分别代表着气象短信息的新闻性(科学性、权威性)、人文性和指导性(服务性)。如何使这些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直接涉及到有效传播的问题。所谓有效传播,是传者、媒介、受众协调互动的产物。所谓协调互动,是指三者各自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协调地进行互相配合。无效传播则是三者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结果。不协调造成的结果,是各种作用力的互相抵消。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是受众对于传者所传播的信息是否接受。受众接收到某项信息,对此表示认同,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传者和媒介方才实现了有效传播;受众未接收到传者和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或虽已接收到但不愿接受,那么,这样的传播绝不可能是有效的。正如童兵教授所说:“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这个问题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设定效果的实现,需要传播者、受众的良性互动,需要相当质量的信息,需要畅通无阻的传播通道。所有这一切共同协调运作的结果,就是满意的传播效果的获得。”[2]
那么,在气象短信息传者、媒介、受众互动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协调的现象,这些不协调的现象是怎样作用和影响气象短信息传播的?
克劳德·香农和韦弗(Clavde Shannon & Weaver)的经典传播学模式中提到了噪音,噪音(noise)被定义为“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噪音是假的信息。[3]噪音存在于传播过程的始终。可以说,正是由于存在各种“噪音”,才使得气象短信息传者、媒介、受众互动过程出现不协调,换言之就是出现影响气象短信有效传播进而影响气象短信功能发挥的状况。
二、影响气象短信有效传播的噪音分类
1.信源(气象预报)报告误扰
不准信息本身就是一大噪音。气象短信传播的信息——天气预报本身有其极其特殊的特点。既然气象短信传播的信息是预报,它就是在推论(inferences)和判断(judgements)两种形式的层面上运用语言符号。而传播大家早川一荣认为,在传播活动中,为保证准确无误,就要求对语言符号的运用应尽量限于报告(reports),而力求避免推论和判断。就是说,要客观地报道,而不允许加以评论、推断、判断。但是,气象预报本身是根据已知的气象状况,运用数学、物理乃至化学等方式方法去计算推断未知的气象状况并予以预报。这种推论、判断,本身天然地影响到了传播活动的准确无误,因为限于目前气象科技水平,人类毕竟尚处于探索大自然的必然王国而未进入自由王国,天气预报在目前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
气象短信传播的气象预报预测信息,正因为具有这一极其特殊的特点,本身就构成一种信源上的预测意见可能与现实气象状况不符或者某些不符的不准确性,这种不准信息造成的噪音确实不可避免,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气象科研水平,尽可能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来使此种噪音达到最小化。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有一种现象发生,即在气象短信编辑中,对天气的归纳提示不准确,内容自相矛盾,相当于间接改变了天气预报内容,增加了信源噪音。
如2021年11月1日的一则气象短信:“阳光悄悄藏身影,多云天气占主场:武汉今晚阴天,局部有短时小雨,明天白天阴天到多云,北风2到3级,气温15到22度;明晚到后天白天多云到阴天。”气象学上“多云”是指天空的云量占4到6成的天气状态,是有阳光的,前面的“阳光悄悄藏身影”与“多云天气占主场”自相矛盾。而且,“多云天气占主场”与后面的预报内容“阴天、阴天到多云、多云到阴天”也是有出入的,不准确的。
又如2021年10月26日的一则气象短信:“层云尽染暖阳回,秋游赏景正当时。武漢今晚阴天,局部有短时小雨,明天白天阴天到多云,偏北风2到3级,气温14至22度,明晚到后天白天多云。”层云尽染一词可能是通过层林尽染化用而来,描绘朝霞或晚霞的斑斓灿烂,像染的一样。但此条短信导语中层云尽染与预报的天气矛盾,阴天或阴天到多云天气是不可能出现朝霞或晚霞的。如果就用层林尽染一词描绘10月末深秋气候景色,对这条短信倒是适宜的。
2.传者(短信编辑)编码误设
天气预报本身就是对未来的事情做出推论,如果气象短信编辑在预报信息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不恰当的主观判断,那么噪音就会进一步扩大。
(1)传者个人好恶导致的误设
例如有这样一则气象短信“天气逐渐转坏,武汉4日白天多云转阴有零星小雨,晚上阴有小雨,北风2-3级,气温8至11度;明天阴有小雨,后天阴天。武汉中心气象台发布”。 阴晴冷暖的天气变化,只是客观存在,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具有各自不同个性特质的短信受众对某种天气变化的主观感受和主观判断各不相同,这里“天气逐渐变坏”只是短信编辑个人的主观感受,面对独具个性的受众,很难说雨天就是坏天气,晴天就是好天气。因为一场大雨可能给城市居民带来行走不便,他们可能认为是坏天气;但是对于需要种植庄稼的城郊农民来说,则是喜雨,是好天气。
又如,2022年1月28日的一则气象短信:“终于等到你,雪姑娘!武汉今天白天阴有大到暴雪,晚上中到大雪,北风3到4级阵风5级,气温-1至2度;明天小到中雪转阴;后天多云,低温-4度。”2022年1月末,全国的天气形势都预报有大的降雪过程,全国气象部门都严阵以待,做好预报,为防范暴雪灾害做好服务。这条短信的导语所表达的对雪的一种企盼喜悦之情,显然是和预报可能要防范成灾的大到暴雪的内容背道而驰的。如果预报的大到暴雪如约而至,造成了城市交通的阻滞,树木、设施的压塌等灾害,这句导语就会成为上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人们就会问“难道你高兴成灾吗?”所幸当天的雨雪相态转换诡异,预报中的大到暴雪果然是以纷纷扬扬的鹅毛纯雪飘舞,但不到半小时,纯雪变成雨水,当天一直是雨水洒落,没有造成雪灾。
所以,传播者(短信编辑)在进行信息编码时,如果以个人好恶来误设信息,将导致传播中的噪音,影响传播的有效性。
(2)传者逻辑混乱导致的误设
例如2022年3月16日的一则气象短信:“武汉今天白天多云转中到大雨,晚上大到暴雨,全天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南风2到2级转北风4到5级阵风6到8级,13至26度。”实际上,2022年3月16日06时武汉中心气象台预报的武汉天气是“今天白天多云转中到大雨,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晚上阴天有大到暴雨,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按照气象学知识的逻辑,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一定是在降水过程中的,即白天的中到大雨过程中或晚上的大到暴雨过程中的。此条短信在“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前加上“全天”违背了逻辑,从而改变了预报结论,会误导受众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认识,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又如2005年1月1日有这样一则气象短信“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阳光灿烂迎新年,事事如意步步高。黄冈1日晴天,偏北风2到3级,气温-4至5度;黄冈气象台发布。”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对2004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特点的回顾,但又似乎是对2005年新的一年的展望,总之逻辑混乱,令人不知所云。混乱的结果便是读者理解的歧义,自然就影响到了短信的传播效果。如果改成“阳光灿烂迎新年,事事如意步步高。黄冈1日晴天,偏北风2到3级,气温-4至5度;2日晴天到多云,偏北风2到3级,气温-3至4度;黄冈气象台发布。”效果自然会好得多。此外,“天气预报:孝感天寒地冻空气冷,艳阳高照暖在心。今天晴天到多云,北風2到3级 ,气温4到零下6℃。明天多云。孝感气象人愿您假日休闲好心情。”这则短信也存在逻辑矛盾和混乱,既然是天寒地冻就没有必要说艳阳高照暖在心了,两者显然是矛盾的,选择其一即可,以免读者不知道第二天究竟是冷还是暖。
(3)传者单调重复导致的误设
例如有这样一则短信。2005年1月2日8点这样写道:“天门2日晴间多云,北风2级,-3到5度。猴去鸡到气象新,阳光明媚风儿轻,早晚温低隆冬冷,活动御寒保身心。天门气象台提醒您:休闲逛街看紧钱物!”而时间刚刚过去24小时,即2005年1月3日8点,还是这个地方,短信似乎还是差不多:“携猴迎鸡气象新,阳光明媚风儿轻,早晚温低隆冬冷,活动御寒保身心。天门3日晴到多云,北风2级,-2到7度。天门气象台提醒您:休闲逛街看紧钱物!”这种单调与重复,本身就构成一种噪音,直接影响了读者对于短信息的审美欣赏,使人在吃惊之余,有倒胃口的感觉。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2005年1月6日15时发布“天门6日晚到7日白天晴转阴,北风3级,0到6度;7日晚到8日白天阴到多云。老天发愁阴云长,北风瑟瑟冬日凉,加强锻炼身体棒,添衣保暖防冻伤!”2005年1月7日8时又发布:“天气预报:天门7日晴转阴,北风3级,气温1到6度。老天发愁阴云长,北风瑟瑟冬日凉,加强锻炼身体棒,添衣保暖防冻伤!天门气象台发布。”
3.受众(短信用者)解码误读
受众(短信使用、消费者)对气象短信的接收,是对气象短信的解码,是对气象短信的认知过程。短信受众通过手机接受气象短信,要对其首先进行整体感知,再对其进行理解。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就像大脑中的一个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感知活动的罗盘。气象短信用户对短信进行本能的感知后,还要对其进行理解。理解是个复杂的过程。在理解阶段,用户要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并解释。用户对信息的理解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反映,而是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说,他们的理解不可避免地渗入主观因素,带上感情色彩,加进想象成分,即加进某些并不属于理解对象——气象短信本身的内容。从完形心理学理论及相关心理学理论受到启发,我们认为受众对气象短信解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噪音。
(1)类似相近导致误读
类似与相近是说,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近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天气情况关系到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气象信息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作用越来越大。气象短信通过移动电话能在任何时候送达到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正是由于气象短信信息内容的重要性和服务手段的便捷性,各地政府已把气象短信纳入政府防灾减灾体系。但与此同时,由于全国短信业务飞速发展,各种黑SP商不断制造各种垃圾短信,甚至利用短信进行非法活动,严重败坏了整个短信的美誉度。由于不良短信猖獗,又由于人们习惯于将类似与近似的事物感知为一体的心理趋向,对有益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气象短信,也被部分受众归并在猖獗的不良短信中,所以不良短信成为影响气象短信有效传播的噪音源。国家正在清理整顿非法手机短信,此举可望净化清除这一噪音源。
(2)完形趋向导致误读
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世间许多事物都是不规则、不完善的,处于变幻测的混乱之中,但是,它们一旦进入人的主观认知领域,一旦被人们的认知活动所笼罩,便受完形趋向的制约形成某种完好统一的图景,凡是破坏这一图景的事物便本能地排斥在人的视野之外。完形趋向不仅只指人的眼睛只看好的不看坏的,也包括只看坏的不看好的。不管是坏的还是好的,只要同某种统一认识不相容,只要破坏认识的完好性,它就会在完形趋向的作用下被排斥在外。正如前面所论述,气象短信传播的是极其特殊的天气预报,由不准信息造成的噪音不可避免,只可能最小化,这种噪音对气象短信的顺意公众来说,是被排除在气象短信非常有用这一美好统一图景之外,并不会妨碍气象短信传播的有效性。但对气象短信的逆意公众来说,这种最小化的噪音在完形趋向的驱动下,是归并在他们气象短信作用不大这一认识图景中,干扰气象短信有效性传播的噪音被人为放大,有效传播严重受阻。
(3)心理预设导致误读
用户对气象短信的理解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有心理预设、文化背景、动机、情绪、态度。这诸多因素都可能干扰气象短信的有效传播,成为噪音源。我们仅讨论更易干扰传播有效性的心理预设。
心理预设是说,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这种预先设定事物格局的心理定势非常顽强,它常常把理解的车轮导向理解者本人所期待的方向,结果便导致对实际情况的扭曲与变形。有一则气象短信说武汉明天天气以阴天为主,间断多云。这种天气用天气预报用语表达为“阴间多云”。由于气象短信编辑的心理预设,“阴间多云”这种最普通不过的天气预报表达是人人都能够理解的,导致没有变换更生活化、更易懂的语言,直接编辑成“…… 明天阴间( jiàn,动词)多云 ……”。 结果有一用户竟反馈责问“阴间(jiān,名词)多云,那阳间是什么天?”排除这位用户故意刁难的成分,其实很典型地反映了短信受众的心理预设导致对信息理解(解码)的扭曲与变形。因为在这位用户的生活经验里,只有阴间(jiān,名词)地府这个知识文化体验,而没有阴间(jiàn,动词)多云这个心理预设,所以导致对这条气象短信严重扭曲与变形。
在气象短信的传播中,不管是传播者(短信编辑)的编码活动,还是受传者(短信用户),都带有某种自以为是的心理预设,使传播难以客观真实准确,成为干扰短信有效传播的噪音。
(4)异常心理导致误读
逆反心理是最具普遍性的异常心理。所谓逆反心理,从心理学上看,是读者在一定意识与情感倾向的支配下,对信息的后继活动,产生反向认识和抵触情绪的变态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
致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播内容的不实、传播方法的不当,都会引起逆反心理。 [4] 如以2005年1月7日一则短信为例:“宜昌7日晚到8日阴天有小雨雪,偏北风2到3级,气温1到5度;9日阴天间多云。进了小寒名不虚,未来低温伴阴雨。低温阴雨何时了?请拨12121。”本来传播者是为了节省篇幅,希望短信消费者能拨打“12121”气象电话咨询获得更加多的信息。但是,由于消费者对于广告产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他不仅不会拨打电话咨询,甚至对气象短信收费本身也产生了抱怨情绪,不愿意再仔细阅读短信息。类似的例子还有:“天氣预报:4日多云转阴天,西南风3-4级,21-31度,假日已过半,明起连阴雨来报到,详情请拨打12121。”
三、减少气象短信有效传播“噪音”的策略
公共关系学对有效传播总结了 9 条法则,包括( 1 )始终考虑公众的观点;( 2 )保持信息的简洁;( 3 )使信息适合公众熟悉的主题和情况;( 4 )使用与公众有关的数量单位和大小;( 5 )任何时候都尽可能寻找多种传播渠道;( 6 )保持所有信息的一致性并且注意细节;( 7 )使信息具有戏剧性、吸引力以引起兴趣;( 8 )努力发现与公众建立密切联系的种种方法;( 9 )说之前应该先听,使传播成为双向的。[5]
根据上述法则,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三种策略,减少甚至消除影响气象短信息有效传播的“噪音”。
1.气象部门应努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尽量客观报道气象预测预报信息
气象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是提供精确信息源的根本所在。因此,气象部门应大力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同时,在现有准确率有待提高的情况下,气象短信息编辑应尽可能用客观报告的语气和词汇,少加修饰甚至炒作,尽量减少因气象预报准确率带来的噪音。
2.气象短信编辑应尽可能掌握传播技巧,多在贴近消费者心理上下功夫
气象短信编辑应尽量研究消费者心理,在满足其求新、求变、求异心理的基础上,在“贴近贴近再贴近”上下功夫。一是要锤炼语言,以少胜多,信息饱满。二是要勤于变化,保持新鲜。尽量做到“苟日新,日日新”。三是要客观公允,防止以偏概全,以己度人,要做到代表最广大的消费者的心声。
3.气象短信消费者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气象知识,以正常心理来阅读消费
相应地,气象短信消费者也应更全面地了解气象行业,掌握气象知识,增加气象素养,应充分认识到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气象短信息是传播气象信息、及时预警预报、为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最便捷的手段,有别于一般普通手机短信。同时,消费者在与气象工作者互动互谅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增强对气象短信息的理解,增强气象知识和气象科学背景知识积累,从而更好地接受气象短信,服务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信息的重复和缺失——对人民网的稿源分析·http://www.shu800.com/P84/5E071723/.
[4]吴明华,杨夏·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的有效传播·新闻前哨,2004(9).
[5] 佚名·有效传播的 9 条法则·品牌中国网(品牌公关· 公关论述).
作者介绍:张中华,女,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副科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短信编辑。
李田,男,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实务、气象新闻采写。
通讯:武汉市洪山区吴家湾湖北省气象局 张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