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薇 时婷
摘 要:韧性城市作为当前公共安全科学的前沿理念,已经成为许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对突发冲击的战略性选择。为更好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通过分析成都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机遇,提出以理论框架为引领、以“智慧蓉城”为抓手、以工程化部署为核心,走出韧性城市“成都模式”。
关键词:韧性城市;理论体系;公园城市;智慧蓉城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功能系统日趋复杂,城市安全风险点多面广、交织叠加。提升城市韧性是保障城市安全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城市现代化治理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是各个城市都需要作答的现实之问、未来之问。
一、韧性城市核心概念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自身能够有效应对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对其经济社会、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冲击和压力,能在遭受重大灾害后维持城市的基本功能、结构和系统,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进行适应性调整、持续进化的城市。核心理念在于强调城市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抵御、吸收、适应、恢复、进化的能力[1-4]。
二、当前实践与机遇
1、国内外实践情况
2015年“桑迪”飓风后发布的《一个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城市计划,从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和制度韧性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旨在保护城市建筑、地铁、交通、道路等城市生命线关键基础设施。
2017年5月,联合国减灾署(UNDRR)提出“城市抗灾韧性打分卡”体系,但由于该分数不具有普遍性,不便在不同城市间进行比较。同年,北京市开展了《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研究》工作,提出了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的目标、对策和实施路径。2020年,《伦敦韧性战略》从伦敦发展的角度,定义了符合伦敦需求的韧性城市[5-8]。
2.当前机遇
“十四五”时期明确提出要“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成都在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建设更高水平的韧性城市。但依旧存在韧性城市理论框架不完善、未建立高效的体制机制、韧性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1.以理论框架为引领
完善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对城市韧性研究至关重要,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韧性城市评价的核心内容,韧性评价结果对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及模型选择有很强的依赖性。
成都应逐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框架,基于统一的理论框架及综合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融合绿色、健康、安全、便捷、协调、开放、共享、文化等多元指标,逐步完善韧性评价体系。发挥好地理学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方面的优势,逐步强化对人类-环境耦合系统韧性的研究,不断增强城市韧性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此外,通过GIS、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韧性城市各要素影响机理研究,实现韧性城市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变,并在动态模拟、决策预警方面实现新突破。
2.以“智慧蓉城”为抓手
为加快推动成都韧性城市规划与建设,应以“智慧蓉城”建设为抓手,深度转化与运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成都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成果,既要“把脉问诊”,更要“开药方”。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快韧性社区规划建设,夯实基层韧性的社区根底,合理设定“城市韧性健康单元”,为未来真正碰到重特大灾难后实现快速响应和恢复重建打下坚实的社区韧性基础。
3.以工程化部署为核心
韧性城市建设要根据城市本身特征,重在提升城市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为实现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因此,应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为韧性城市理论研究成果的试点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此外,推动新形势下韧性城市理论、标准、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着力推动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4.以“成都模式”为目标
成都在以全球标杆城市为导向的先行示范区建设进程中,应当主动借鉴国内外城市实践探索的有益经验和启示,全面提升城市规劃、建设、运行等全环节治理水平,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眼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增强城市韧性、丰富韧性城市内涵。
四、结语
伴随韧性城市建设从“灾后重建型” 转型升级为“发展范例型”,成都应抓住这一“时间窗口”带来的重要机遇,积极开展韧性城市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服务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实施,打造城市韧性安全新标杆。
参考文献:
[1]朱晨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物价,2022(03):40-43.
[2]孟海星,沈清基,贾倩,慈海.城市韧性实践国际经验解析及启示——《韧性城市韧性生活》报告解读[J].华中建筑,2022,40(03):1-5.
[3]宗珂 ,翟国方.以韧性城市规划助力防灾减灾救灾[J].防灾博览,2022(01):40-43.
[4]李慧.以韧性城市建设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南京市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22,31(01):28-33.
[5]罗紫元,曾坚.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演进与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22(02):51-59.
[6]陆伟.以韧性城市建设助推无锡城市治理[J].江南论坛,2021(12):33-35.
[7]胡智超,王昕晧,张健,黄绳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及提升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21(11):72-77.
[8]周霞,石宇,王楠.韧性城市——城市治理的理想方案[J].城市管理与科技,2021,22(0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