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筠
近日,一则“河南大学注册地从开封变为郑州”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稍加检索发现,近年来优质高校搬至省会或经济发达的计划单列市的消息越来越多。山西农业大学注册地由原本的晋中市变更为太原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搬离东营,将学校的注册地正式变更为青岛校区所在地……
(4月11日《光明日报》
地方高校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代表着区域“人才蓄水池”的深浅。时下地方高校撤出“地方”,纷纷迁往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理由大都是拓宽办学空间,实现学校更好地发展。那么,为何在地级市办学,就“空间不大”?
的确,与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相比,一般地级市无论在公共服务、产业聚集还是资源的集中度等方面,都难以企及,这确实限制了高校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提升空间。相比这些区位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在办学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存在“重辦而不重建”等问题,对高校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推动作用相当有限。
此外,一般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迟滞,高校与地方企业、产业间缺乏良性互动,科研成果转化存在梗阻,产学研存在脱节,也抑制了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这也成为一些地方高校搬离“地方”的原因。对于高校所关心的师资、生源问题亦如此。
对于一些高校的搬迁行为,地方政府和高校都有必要进行审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或有必要思考如何扩大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空间;而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是否能以及如何能立足地方办出特色,这道命题无可避免。
省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系统分析现有所辖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结构和类型,并作出统筹规划。对确需要新设置和搬迁的个别地方高校,要通过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查和风险评估。同时,要有“高质量发展”定力,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服务面向、阶段特征、时代要求和发展规律,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办学活力。尤其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使高校真正在“地方”留得住、发展得好,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
地方高校也当坚持内涵式发展,统筹适龄人口变化、学科专业布局、师资结构等,研判未来增长空间,着眼长远,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要建立与新时代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增强与当地政府的良性交流和互动,切忌盲目扩张、一“搬”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