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牵拉技术在颅底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2022-05-23 19:04翟羽捷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9期
关键词:脑损伤神经功能

翟羽捷

摘要:目的:分析在颅底肿瘤患者治疗中,动态牵拉技术用于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颅底肿瘤患者92例,摸球法分为对照、观察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脑自动牵开器手术,观察组为动态牵拉技术+外科手术,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相比,差异不大(P>0.05);术后1周、2周、3周NIHSS评分相比,较低的为观察组(P<0.05)。术后两组SF-36评分相比,观察组较高(P<0.05)。脑部损伤发生率相比,较低的为观察组(P<0.05)。结论:与脑自动牵开器手术相比,动态牵拉技术辅助下的外科手术,能够更快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术后生活品质,减少脑部损伤,值得推广。

关键词:颅底肿瘤;动态牵拉术;神经功能;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9--01

颅脑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中枢系统,是身体各部位动作的“总指挥官”,若颅底肿瘤出现会压迫周围组织及结构,影响神经中枢系统的正常功能[1]。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临床治疗颅底肿瘤的常用方式,但手术是侵入性操作,传统手术方式会对颅脑结构有较大损伤,因此临床上不断更新手术操作方法。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动态牵拉技术在显微手术中应用效果较为理想[2]。为进一步分析该项技术用于颅底肿瘤患者的优势,现选取92例患者,设置两组对照试验,展开下述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颅底肿瘤患者92例,选取时间:2019年9月-2021年9月,摸球法分为对照、观察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男性、女性各22例、24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40岁,均值(53.12±2.12)岁,听神经瘤、嗅沟脑膜瘤、鞍区脑膜瘤、垂体瘤、蝶骨嵴脑膜瘤、岩斜区脑膜瘤各10例、4例、8例、12例、6例、6例;观察组男性、女性各23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1岁,均值(53.10±2.08)岁,听神经瘤、嗅沟脑膜瘤、鞍区脑膜瘤、垂体瘤、蝶骨嵴脑膜瘤、岩斜区脑膜瘤各9例、3例、11例、11例、5例、7例。患者资料齐全,两组数据相比具有均衡性(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患者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②经CT、MRI诊断确诊为颅内肿瘤,且直径均在3cm以下;③精神状态正常。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患者;②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患者;③对本次手术药物过敏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脑自动牵开器辅助手术,观察组采用动态牵拉技术辅助手术,手术操作一致。

手术过程:手术体位,听神经瘤患者调整为侧俯卧位,岩斜区脑膜瘤、前颅底脑膜瘤患者采用仰卧位;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好体位后,常规消毒铺巾,开颅后将硬脑膜剪开并充分释放脑脊液,监测到脑组织压力下降后,显微镜探查颅底组织,准备2-3条洁净棉片置于脑组织表面,保护周围脑组织不受损伤,在重力作用下将脑组织间隙、颅底结构充分显露;在电凝镊、吸引器等的辅助配合下,逐步扩大脑组织空间,释放脑脊液;采用动态牵拉技术/脑自动牵开器技术,辅助完成牵拉,将瘤体充分显露出来,采用原位分块切除操作,结合牵拉技术,轻缓切除瘤块,切除操作中避免碰到周围的血管、神经。此外注意瘤块切除必须彻底,若瘤块与神经组织融合,可适当残留,切除后止血、电凝、缝合。

1.3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共包含11个评分项目,单个项目按照0-4级评分标准,21-42分提示为重度卒中,随着评分的下降,患者神经功能不断改善。

(2)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状况,分为心理职能、精神职能、社会功能、运动功能,每个项目按照0-100分评分标准,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

(3)统计患者术后脑部牵拉损伤的发生情况,总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SPSS23.0计算数据,计量资料(x±s)-t,计数资料[n(%)]-x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明显。

2结果

2.1 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相比,差异不大(P>0.05);术后1周、2周、3周NIHSS评分相比,较低的为观察组(P<0.05)。见表1。

2.2 SF-36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SF-36评分对比,差异不大(P>0.05);術后1月较之对照组,观察组SF-36评分提高(P<0.05)。见表2。

2.3脑损伤比较

脑部损伤发生率相比,较低的为观察组(P<0.05)。见表3。

3讨论

颅脑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关注的热点,传统手术方式由于对病灶周围组织损伤较大,已逐渐被淘汰,新兴技术在临床上尝试应用,如脑自动牵开器、动态牵拉技术等。

在颅底肿瘤患者中,手术无疑是最佳的治疗方式,但手术辅助技术的不同,也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脑自动牵开器是神经外科手术的“第三只手”,但自动牵开器短期使用效果良好,长时间使用也会导致脑水肿、脑组织灌注下降等脑部损伤,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3]。

鉴于此,本研究推出动态牵拉技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下降,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升,脑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可见在动态牵拉技术的辅助下,患者脑损伤症状明显减少,且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加快,生活质量大幅提升,该项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取得上述良好效果,得益于动态牵拉技术的显著优势:在合适体位及重力作用下,脑组织脱离颅底,便于器械穿过蛛网膜间隙,达到颅底;配合脱水药物有助于脑脊液的快速排放,降低颅内压力的同时充分暴露肿瘤;动态牵拉技术的使用,完全按照瘤体走向牵拉,有助于快速切除肿瘤,分离与周围组织粘连的部分,将周围组织损伤降到最低,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4。为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需注意:选取肿瘤直径在3cm以下的患者进行手术;体位摆放要充分利用重力,为后期瘤腔的自然扩大做准备;术中做好穿刺引流,避免脑脊液影响瘤块切割;电凝镊、棉片等器械必须完全消毒,各种器械配合保证手术视野[5];可借助明胶海绵、棉片条等,贴在脑组织表面,施加一定压力帮助释放脑脊液,同时进一步打开肿瘤操作空间[6]。此外,在围手术期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等体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处理,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与脑自动牵开器手术相比,动态牵拉技术辅助下的外科手术,能够更快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脑水肿、脑缺血等脑部损伤,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歆洁,陈智斌.显微外科技术辅助鼻-颅底肿瘤切除的临床体会[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6):452-456.

[2]宋纪宁.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J].医学美学美容,2020,29(5):71-72.

[3]杜伟,钟东,吕东,等.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7):1317-1321.

[4]夏铭飞.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8):15-17.

[5]王学忠,陈志功,栗伟杰,等.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5):112-113.

[6]张治元,王汉东,潘云曦,等.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手术入路选择[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8):461-463.

猜你喜欢
脑损伤神经功能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蒙药嘎日迪-13治疗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研究*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听音乐可改善自律神经功能
二苯乙烯苷对慢性氟中毒致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氧化应激的影响
早产儿脑损伤评估和早期诊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