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趣话和词语溯源

2022-05-23 11:32孙劼
课外语文·中 2022年4期
关键词:竹篙洋行替罪羊

孙劼

错别字趣话

★ 此枇杷不是彼琵琶

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 千古珍本一《木许》

清朝有个监生老读白字,一天,他的一位朋友看他正在读《水浒》,便问他:“仁兄在看何书?”他答曰:“《木许》。”友人一听,十分诧异。说:“《木许》一书实未见过,请问书中所载是些什么人?”答曰:“有一季达(李逵),手使两把大爹(斧),有万夫不当之男(勇)。”友人听罢,才知道他把字念白了,忍俊吟诗曰:

千古珍本一《木许》,姓季名達更为奇。

手使两把大板爹,万夫不当是男儿。

★ 不知是“否”不是“否”

某女婿托丈人买杏果,却误将“杏”字写成“否”字。岳丈看了恼火,写打油诗讽之:

听说贤婿要吃“否”,害得老汉满街走。

捎来一些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 偷我头上一个乃

当代也有一则笑话。“文化大革命”时窃踞《人民日报》总编要职者常念白字。一次参加宴会,与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夏鼐先生同坐,见桌上名单,他便打招呼大声称对方为“夏鼎同志”。此事传出,某作家写打油诗讽之:

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

偷我头上一个乃,还来同我打交道!

词语溯源

★  “眼中钉”的由来

在汉语中,“眼中钉”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那么,这个词的这种用法是怎么来的呢?

“眼中钉”一词最迟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史籍记载,五代时期的后唐人赵在礼在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期间,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致使当地百姓受尽欺压、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在礼极其痛恨。因此,当赵在礼后来被罢免时,宋州百姓奔走相告,纷纷拍手称快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事见北宋欧阳修修撰的《新五代史》卷四十六《杂传八·赵在礼传》、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拔钉钱》、明代张岱的《夜航船》卷七《政事部·拔钉钱》)

史书中另一个有明确记载的、被人们视为“眼中钉”的人是北宋真宗年间的宰相丁谓。传说丁谓当权时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而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寇准抓住把柄,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致使寇准后来终于被逐出京城。可是,丁谓的所作所为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的。因此,在寇准被逐出后不久,京城内传出这样一首民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事见宋周《清波别志》、《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五《宋纪》)

宋元以后,“眼中钉”一词的这种用法便逐渐流传开来,并被人们沿用至今。

“眼中钉”有时亦作“眼中丁”“眼中疔”“眼内丁”,意思相近的说法还有“眼中刺”“眼中砂”“眼中针”等。此外,人们还经常将“眼中钉”(或“眼中疔”“眼中丁”)一词与“肉中刺”(或“心头刺”)一词并用,来喻称心目中最痛恨的人。

★ “替罪羊”的由来

我们常说的“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词。世界各地都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上帝为了考验以色列人的首领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把自己的独生子杀了做牺牲献祭给上帝。上当的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制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以用来‘献祭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

由此,古犹太人形成了一个传统,把每年的7月10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仪式是这样的,先牵来一头公牛和一只公羊,用公牛和公羊的血作为赎罪祭品,再牵来一头活山羊,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只山羊放逐到旷野中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但是这只带走人类罪恶的无辜的羊,通常还没逃到荒野就因遭到一群参与者们的残酷折磨而死掉了,“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 “敲竹杠”一词由来四说

凭着恶势力,或利用他人弱点,或以某种借口,勒索讹诈人家钱财,吴地谓之“敲竹杠”。关于“敲竹杠”的由来,有四种说法。

一说:贪官查鸦片

清代,朝廷严禁鸦片,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以防烟土流入境内。某水运客商将烟土藏于竹杠和船篙之中,欲蒙混过关,躲避检查。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大量向我国输送鸦片,牟取暴利。由于清政府一直对鸦片进行查禁,所以,一些不法外商不敢明目张胆运送,而是采取隐蔽的方式偷运鸦片进入我国,如有的外商就把鸦片藏到撑船用的竹篙里带进口岸。

说来也巧,有一次,一个缉毒官员上外商船上检查鸦片,无意中将吸完烟的烟袋锅在竹篙上磕了几下,想把烟灰磕掉,谁知这一磕,船主大惊失色,以为劣迹败露,连忙把银子塞进官员的手里。这个缉毒官员马上意识到竹篙里藏有鸦片,因为收到银子就走了个过场。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每次上船检查都要先敲几下竹篙,从而捞取外商许多贿赂。

此事由官传到兵,再由兵传到老百姓,慢慢都知道缉毒官员敲竹篙捞钱的事,传来传去,人们把“敲竹篙”传成了“敲竹杠”。后来,人们就用“敲竹杠”来比喻那些抓住别人的把柄或找借口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的行为。

二说:流氓地痞要“孝敬”

在清代末年,市场上小额交易,以铜钱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成的钱筒内,晚上结账时倒出来,谓之“盘钱”。当地的地痞流氓常去店铺勒索钱财,不用开口,只是恶狠狠地敲拍竹钱筒,店主见之,便知来意,慌忙掏钱“孝敬”。

三说:黑心店主宰客暗号

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的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里,晚上结账时再倒出来,谓之“盘钱”,又称之为“盘点”。当时上海城里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陌生顾客进门,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

四说:“挑脚抬轿”加工钱

四川山区,有钱人上山往往都要乘坐一种用竹竿做成的滑竿轿子,当走到半山腰进退两难时,轿夫就开始敲起竹竿,要求乘轿者加钱,否则就撂挑子不抬了。乘轿者在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情况下,只有加钱买个方便。

不管是哪种说法,“敲竹杠”都是一种以借机敛财为目的的敲诈勒索行为。它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善用者把它演绎得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敲上一竹杠。

★ “恭喜发财”的由来

“恭喜发财”是新年春节期间人们拜年时互相祝贺的一句流行语。《论语》曰:“恭,近于礼;喜,犹福也。”  “恭喜发财”一语的最早出处却是在外国人记载中国风俗的书中。当时,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许多外国的商人来到广州做生意,开办洋行,招收了不少中国人到洋行工作。19世纪初,一个名叫威廉的英国青年到美国在广州开办的旗昌洋行供职。当时,每逢过年的时候,广州的一些靠吃洋务饭生活的中国人,络绎不绝地到洋人的商馆里去拜年,双手打躬作揖,口里念着 “恭喜发财”。

威廉在那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一本《洋人在广州》的书。其中有一段写道:“在清代,广州十三行一些吃洋务饭的中国人,每逢过年时,都会到洋人的商馆里去拜年,一进门便不停讲着‘恭喜发财 。” 据推测,当时洋行发给中国雇员的薪金,大都是跟洋行每年利润的高低紧密相连的,生意好,薪金就多些。所以祝愿雇主发财,也就是在心里祝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多赚点钱,生活过得好些。

此后 ,“恭喜发财”一语便随之传遍国内外。

猜你喜欢
竹篙洋行替罪羊
老码头
在蟠龙湖上撑篙
神 医
清平乐·青梅竹马
非药品不是假货的代名词,更不是竞争混乱的替罪羊,这个企业要为动保乱象发声
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替罪羊
上海礼和洋行
捷成洋行:险中求胜
替罪牛
卖竹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