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方红
近期有三则市场新闻让投资者热议,一是某医药龙头股东违规减持领2亿元天价罚单仍难平散户怒火。二是和而泰出现低级错误要开“临死股东大会”的公告上了热搜。三是年内有270多家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的年报问询函,问题直指业绩变脸、大额计提、违规担保、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过高、年报审计意见“非标”以及其他财务细节异常等。给人的感觉依然是证券市场违法成本太低、铤而走险大有人在,中小投资者难过又无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依法全面从严治市工作,在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行为中,不仅落实“零容忍”的要求,更要实现“让违法者不敢伸手”的效果。
用退市来震慑财务造假。对资本市场危害最大的就是财务造假,它通过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不仅导致投资亏损,更破坏了上市公司的整体信用,危及股市的健康发展。这些年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爆雷一浪高过一浪,高管、独董、审计机构无法保证财报真实性的公司一家又一家,根本的原因就是惩处不力、不到位,违法成本与违法所得相比基本上不值一提。康美药业累计虚增货币资金887亿、虚增利润39亿元,公司也没有退市。獐子岛多次财务不实、恶意舞弊欺骗投资者,大股东、实控人以及董监高等高管依然不思悔改,冲击企业信用底线。这些现象反复出现,屡禁不绝,肯定是我们制度管理上出了问题。必须完善退市规则,对财务造假完全“零容忍”,主观刻意的无论数值大小一经发现即退市,重大造假比如关联交易、海外合同、阴阳合同之类无论是否主观故意也直接退市。只有祭出退市大棒,才能阻止造假的动机。同时对造假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实行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中介机构、董监高共同连带赔偿的制度,让所有参与造假者都感到压力。
用出局来制约中介不作为。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原本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他们的勤勉尽责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防止造假作假至关重要。然而,因为与上市公司有利益关联,不少中介机构严重背离职业操守配合协助公司造假、检查验证“走过场”、执业报告“量身定制”、重大风险视而不见、专业意见看东家脸色行事、有的甚至事前承诺签“抽屉协议”等。事实上,每一起财务造假案件的背后都有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不作为甚至沆瀣一气的影子。有些上市公司为什么频繁更换中介机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敢不敢坚持原则的考验。比如去年被投资机构踏破门槛的锂电大牛股、突然业绩变脸至今尚未公布年报的延安必康,其在一年之内就多次更换过会计师事务所,而且将不能及时公布年报的理由说成是重大事项与审计机构未能达成一致。显然,只有彻底割断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的利益勾连,才能让它们回归“看门人”的本色。建议对欺诈发行、有重大财务造假上市公司的中介机构一经发现就给予吊销营业执照、相关业务人员终身吊销执业资格的处罚。对服务的上市公司多次出现财务问题而没有及时发现制止的中介机构给予停业整顿。对财报等该出具“非标”意见而没有出具最后发现有重大财务问题的同样给予吊销处罚。投资者有损失的,中介机构与相关从业人员也要负连带赔偿责任。通过夯实中介机构的职业操守、专业能力,帮助上市公司规范治理,当好证券市场的“守护人”。
用追溯来规范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导致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大额计提、利益输送的主要原因,更是影响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股东和实控人常常通过关联交易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不平等交易搞利益输送、用重组掏空上市公司、用担保转嫁风险,把上市公司变成“唐僧肉”、股民变成冤大头。辅仁药业、科迪乳业等许多公司就是这样被搞垮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实行追溯与信息公开制度。一是财报必须详细公布关联交易情况,对与大股东、实控人和上市公司董高监等高管家属、亲属、关联公司的所有资产买卖、经营交易活动都要逐项公开。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交易无效。二是对资产评估溢价过高、经营交易定价异常的必须说明理由并承诺如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愿意承担赔偿责任。三是对并购重组产生巨大商誉后证明交易过程中评估定价与交易明显不正常的,可以追溯交易双方的责任。四是对事后证明关联交易明显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可以追溯受益方返还不当得利。造成投资者损失的,交易各方、参与决策者、中介机构都要负连带赔偿责任。
用赔偿来处罚信披违规。真实、全面、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公平交易的基础,更是投资者科学决策和进行价值投资的前提。然而这些年来,上市公司迟报、漏报、避重就轻、前后矛盾的信披现象比比皆是。就拿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年报、季报等财报信息来看,错误漏洞百出、打补丁成家常便饭,更为可恨的是一些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巨大,让投资者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比如荣盛发展2021年年报业绩从预告盈利1个亿修正到亏损45亿以上,延安必康从预告2021年盈利10个亿突然修正为亏损8个亿左右,中南建设、泰禾集团等不少上市公司都是前面预告盈利快到年报公布时修正为巨亏。“凤凰”变为“落汤鸡”,绝不只是改成绩那么简单,而是一些上市公司长期不敬畏市场、不敬畏法纪、不敬畏投资者使然。他们资金占用不吭声、违规担保不做声、业绩承诺未兑现不吱声、回购增持没落实不发声、重大事项不出声等等。非要等到交易所问询、媒体质疑、投资者维权的时候才出来解释。对上市公司信披方面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启用赔偿制度,凡是因为信息披露存在瑕疵而导致投资者损失的,上市公司、高管、相关责任人都必须负连带赔偿之责。
用没收来惩治违规减持。这次上述医药龙头股东“先斩后奏”减持,明显违反了《证券法》信披要求,管理层开出2亿元的罚单也非意思意思,为什么中小投资者依然不依不饶呢?关键是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原本已经解禁的股票完全可以正常事先按规矩公告之后再减持,偷偷违规减持更多可能是怕公告影响股价最终影响减持收益。有媒体通过计算,发现该股东这次减持实际获利超过28亿,罚2个亿与获利比较起来只是毛毛雨,若按现在股价计算更是赚大了。如果以后所有大股东都来个在高位先减持后报告甚至不报告,那么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就会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极端不利地位,成为所有大股东的买单者。因此對违规减持不能太客气,应该没收所有利润,只有让违规者不得利,才能抑制他们违法违规的减持冲动。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