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文雅,陈月阳,丁梦云,朱阿秀
(1.沭阳县农业农村局植物保护站,江苏沭阳 223600;2.江苏省植保植检站,江苏南京 210000)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引起的土传真菌性病害,是各冬麦区生产上常发性病害之一。寄主范围广,病菌不仅可侵染小麦、大麦、高粱、玉米等作物,也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小麦纹枯病菌源主要是来自土壤中或附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的菌核,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侵染危害,其中冬前和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的两个时期为纹枯病发生高峰期。小麦纹枯病如果防治不及时或方法不当,会对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影响[1],然而当前抗小麦纹枯病的小麦品种甚少,对纹枯病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仍是化学防治[2]。
随着现在农业的发展,种衣剂作为一种“保护衣”,通过种子播种实现了地下隐蔽施药,减少药剂的脱落和溶解淋失,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种传病害及前期病虫发生,而且能培育壮苗、减少农药使用量,是推进农作物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对提高种子质量、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我站于2021年设计本次种衣剂试验,以期筛选出对小麦纹枯病防效较好的种衣剂,适合本地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为小麦播种前病虫害化学药剂防除提供科新思路。
本次试验设在沭阳县钱集镇一个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进行,供用田块交通便利、土壤肥力中等、土壤性质为沙质壤土。供试田块为水稻小麦轮作,播种后麦田杂草封闭处理1次,2021年3月9日麦田杂草茎叶处理1次,田间水肥统一管理,土壤墒情良好。
1.2.1 选用药剂。70%吡虫啉湿拌种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三种单剂复配,江苏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63%吡·萎·福美双干粉种衣剂,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15%吡·福·烯唑醇悬浮种衣剂,武威春飞科技有限公司。
1.2.2 器材。游标卡尺、直尺等。本次实验统一使用麦种:江麦9131繁材,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随机区组设置4个处理(表1),1个处理重复3次,共12小区,1个小区面积为1 200 m2(120 m×10 m),各小区管理一致,空白对照区小麦种子不作任何处理。试验于2020年10月26日进行,药剂兑清水1.5 L/667m2,稀释后倒入容量为100 kg绿亨拌种机,拌种10 min,阴干后播种。播种采用型号为凯特A104A条播机对所有小区一次性处理,试验当天天气晴朗。
表1 4种药剂处理及用量
分别在小麦播种后40天和150天取2次样,1个小区随机取3个点,共取90株,1个处理3个重复,记录小麦性状及其纹枯病发生情况。纹枯病分级方法:1级:叶鞘发病,或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以下;2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1/4~1/2;3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1/2~1/3;4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3/4以上;5级:病株提早枯死,呈枯孕穗或枯白穗。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试验数据采用Excel进行整理,试验所得数据使用DPS数据处理系统,按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统计分析的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在小麦分蘖期,1个小区随机取样90株,1个处理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分析可知(表2),各处理的小麦根长、根数、根茎粗、分蘖数和株高均高于对照,3种小麦拌种药剂对小麦相关性状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处理1分蘖粗壮,小分蘖少,无病虫危害,小麦起身拔节早,效果最好。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性状的影响
研究发现(表3),小麦分蘖期处理1、处理2、处理3的小麦纹枯病病株率分别为4.07%、5.93%、5.19%,以处理1拌种的病株率最低,与空白对照组CK差异显著;处理1、处理2、处理3的小麦纹枯病防效分别为71.62%、60.74%、64.97%,3种种衣剂拌种后对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效果都高于空白对照组CK。处理1防效显著高于处理2,且差异极显著,处理2与处理3无显著性差异;处理2与处理3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可知,处理1(70%吡虫啉+3%苯醚甲环唑+25%氰烯菌酯)拌种剂在小麦分蘖期防治效果最好。
表3 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纹枯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分蘖期)
拔节期处理1、处理2、处理3的小麦纹枯病病株率分别为15.19%、20.74%、18.89%,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病株率最低的为70%吡虫啉+3%苯醚甲环唑+25%氰烯菌酯。防效从高到低分别为70%吡虫啉+3%苯醚甲环唑+25%氰烯菌酯>15%吡·福·烯唑醇>63%吡·萎·福美双,其中,70%吡虫啉+3%苯醚甲环唑+25%氰烯菌酯三种单剂复配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最高,为71.62%,防效最好(表4)。
表4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拔节期)
此次实验结果显示,拌种处理40天后,从病株率来看,处理1的病株率最小,3个处理较空白对照CK均有明显差异;从防效来看,处理1防效为71.62%,显著高于处理3,与处理2差异不显著,且处理2与处理3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后150天,70%吡虫啉+3%苯醚甲环唑+25%氰烯菌酯三种单剂复配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最高,为60.93%,3个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从综合效果来看,相较于63%吡·萎·福美双和15%吡·福·烯唑醇,70%吡虫啉+3%苯醚甲环唑+25%氰烯菌酯三种单剂复配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最好,对小麦根长、根数、根茎粗、分蘖数促进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