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训练应用于人际敏感大学生的效果研究

2022-05-22 16:13汪依桃张茜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大学生

汪依桃 张茜

[摘 要] 目的:探讨将钝感力训练融入心理咨询对缓解大学生人际敏感的有效性。方法:对选定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并在咨询过程中引入钝感力训练进行干预,采用前后测数据对比。结果:通过6周融入钝感力训练的心理咨询辅导干预后,被试人际敏感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效果明显。结论:针对人际敏感问题严重的大学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目的地融入钝感力训练,能很好地帮助人际敏感大学生缓解痛苦,加强其人际适应能力。

[关键词] 心理咨询;钝感力训练;大学生;人际敏感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心理咨询中钝感力训练对缓解大学生人际敏感的案例研究”(2019MSZ019)

[作者简介] 汪依桃(1981—),女,湖北咸宁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张 茜(1977—),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教育心理学博士,广西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4-0052-04 [收稿日期] 2021-07-21

人际敏感是以持续关注和担忧负面社会评价为特征,表现为对社会反馈和他人反应的过分警觉和消极期待,对感知到的或实际的批评或拒绝过分在意和恐惧,对他人人际行为的频繁误解,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自在感和自卑感,表现出不自信行为,以及采取防御性行为以避免消极社会评价和反应[1,2]。郑雯婷(2017)追踪调查某高校2012—2015级新生在人际敏感方面的情况,发现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方面的心理症状较为突出,后续的追踪研究表明,人际敏感问题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持续高发,仅次于强迫症状,高于抑郁、焦虑、敌对等其他心理症状[3]。与曾雅丽、蔡茂华(2011)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同[4]。笔者统计所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近五年来访学生数据显示,由于人际关系问题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占了咨询总人数37%。其中不少学生待人处事常过于敏感,易走极端,因而更容易受到伤害或伤害到他人。综合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明显的互动不良、过于敏感等问题。我们的社会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维系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普遍性需要引起学校和相关专业人士的注意,要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教会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适应社会。

钝感力一词是由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在其著作《钝感力》中提出的。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5]。渡边淳一说,在人际关系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钝感力。钝感与敏感意思相对,但钝感力并不意味着个体没有受到外界的刺激,事实上个体接受了内外界的刺激并做出了积极的反应。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它对促进心理健康和提高个体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敏感力与钝感力并非同一维度连续体的两极,而是相互独立的素质,两者相辅相成而非此消彼长。

本研究将钝感力训练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过程作用于人际敏感大学生,帮助个体实现钝感力与敏感力的相对平衡,从而有效提升个体心灵的柔韧度与精神的成熟度。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20年11月某高校2020级学生采用SCL-90测试的结果中人际敏感因子分≥2.5的35名学生,经过面谈进一步了解。面谈主要参考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存在Boyce和Parker所描述的过度注意(Interpersonal Awareness)、被认可的需要(Need for Approval)、剥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胆小(Timidity)、内心脆弱(Fragile Inner-Self)。最终将确实存在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并属于心理咨询服务范围且愿意接受心理辅导的24名学生确定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对选定对象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并在咨询过程中引入钝感力训练进行干预,为期6周,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钝感力训练内容主要包括:(1)放松训练,包括腹式呼吸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放松练习。(2)辅助识别负性自动思维,调整认知模式[6]。引导被试通过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行为表现或生理反应和变化来学会识别出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如果被试发现自己对情境的解释是错误的,并及时调整更正,就可能会发现心情也会随之好转。人际情境引发的直接感受经由知觉调节后产生的次级情绪反应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钝化,有效降低人际敏感度。(3)积极心理训练,包括规律饮食、睡眠、运动,记录三件好事,微笑练习,积极赋义练习等。以上钝感力训练项目根据被试问题具体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穿插在每次咨询过程中,或配合作业任务的方式予以强化。

实验结束后,对参与对象再次进行SCL-90测试。前后数据使用spss25.0软件包处理,通过方差分析、相依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观察和统计被试实验前后的人际敏感的得分變化,结合后期回访综合评定干预效果。

二、结果与分析

在被试前、后测中选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代表人际关系敏感的9个项目,将9项得分的总和除以9就得到被试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得分,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包分析得到表1、表2的结果。

从表1、表2结果可以看出,干预前后被试人际敏感的得分显著不同。用格林豪斯-盖斯勒方法得到的调整F值为(1.00,23.00)=33.795,p<0.05,偏Eta平方=0.595。在SPSS中执行相依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干预前和干预后人际敏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从配对样本统计表看出,干预前人际敏感得分平均值为3.2696,干预后人际敏感得分平均值为2.1808,说明干预后被试人际敏感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效果明显。

在融入钝感力训练的心理咨询结束2周后对被试进行回访。在回访中,24名被试中约70%的被试表示现在人际回避的现象明显减少,和别人交往时想得也没那么多了,自我否定和怀疑的情况也少了;约40%的被试表示在干预结束后还继续练习咨询师教授的钝感力训练方法。实验者回访辅导员对相关被试的近期评价,大部分辅导员都发现关联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活动参与中有些积极的变化。

三、讨论

从干预前后结果的对比分析,被试接受钝感力训练心理咨询后人际敏感得分显著降低,人际敏感得分平均值从3.2696分降到2.1808分。症状自评量表在1—5级评分制中,若任一因子分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在不少心理测评系统中,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因子分在3分及以上者需特别留意。结合上述结果解释参考可以看出,被试在接受干预前,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会谈中主要表现出来如在人际交往方面明显缺乏自信,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感觉不自在,心神不安;有时可能产生一些不如别人的消极情绪;在交往中易产生消极期待等。而在6次的钝感力训练心理咨询后,从评分和结合后期回访情况来看,大部分被试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加自如和自信。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干预后的被试人际敏感得分平均值仍然超过2分,仍需保持关注。

总体来看,针对人际敏感问题严重的大学生,在心理咨询与辅导过程中有目的地融入钝感力训练,提升他们的钝感力,能很好地帮助他们缓解痛苦,加强其人际适应能力。

分析能起作用原因,主要有:(1)心理咨询是协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心理咨询可以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解惑,帮助他们体验良好人际关系。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为来访者创造出真诚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认真倾听,全力理解,积极共情,鼓励来访者直面自我,勇敢表达,而不用担心可能的破坏性后果。通过和咨询师的互动,来访者能加深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增进自身的自信感和自尊感,激发出内在动力。而学习到的这种全新的具有建设性的人际经验,又能应用于其他的关系当中,有效提升日常人际互动能力。(2)一般传统观点提到钝感,就给人一种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通常说来,人们不大愿意别人评价自己迟钝。但事实上,钝感力是一种内在的坚持力,是一种更持久的耐力与爆发力,是一种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是能够相信积极相信善意的能力。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速,如果太过于敏感,生怕出现过错或被人误解、否定等,经常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有学者概括出支撑钝感力的三元素“忍耐、包容、专注”,钝感之所以能够化解人际中许多无法调和的矛盾,正是因为钝感的背后蕴含着宽容和豁达,也就是一个人的包容能力。做不到对人对事的包容,只能是在生活工作中越发的苛刻、凡事斤斤计较、好面子,过度敏感。研究中采用的钝感力训练方法包括放松训练、调整认知模式、积极心理训练等都是针对钝感力的三元素有目的地设计的,而每一位被试具体选用哪一种或几种钝感力训练方式则是基于心理咨询过程中每位被试的具体问题和需要而定,所以有较好的针对性。

四、建议

(一)积极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

综合文献研究,从国内高校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结果来看,SCL-90量表系统筛查出异常的比例普遍较高,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得分靠前,学生对心理咨询和辅导存在较大的客观需求。从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心理咨询后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减。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因为不了解心理咨询或对心理咨询存在错误认知而拒绝接受心理咨询,或具有“病耻感”。戴隆农等对贵州省大学生心理咨询观的调查发现,77.2%的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有问题的表现,64.7%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工作完全依赖心理咨询师;李怡和等对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晓率的调查研究显示,参加调查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水平认识,但是对心理咨询能行使的权限认知存在不足。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调适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有效引导解决成长中面临的各种困惑,加强对自我的正确认识,通过心理咨询还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精神障碍的学生,及时转介得到治疗,降低自杀风险。学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帮助学生增进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理解,多渠道宣传学校的心理辅导资源,如在入学之初带领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实地参观,对师资队伍及各功能室专门讲解;向学生介绍心理咨询的原则、功能等,澄清部分同学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担忧,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形成积极的态度,能够正确看待自身和他人的心理问题。

(二)规范、创新心理咨询工作方式,着力提升心理咨询水平

基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严峻性,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健全和完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普及,咨询途径和方式也需要紧跟发展。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辅导咨询外,还可以引入线上咨询。对学生开展咨询和辅导既需要找出群体的问题共性,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具有不同心理特点,但强调共性的同时还要与来访个体的个性结合,才能准确把握个体的真实情况。而针对心理咨询的“主动性”和“价值中立”等原则,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把握。如发现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本人又不愿意求助心理咨询的情况,如果完全遵从学生个人主动求助意愿就只能被动等待,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如果发现学生的“三观”确实存在偏差,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适当的价值澄清和价值引导也有必要。这些都要求高校心理咨詢师保持学习的状态,着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水平。

(三)日常管理纳入钝感力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研究针对人际敏感问题严重的大学生,将钝感力训练融入心理咨询与辅导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被试的人际适应能力。本研究中钝感力训练项目主要是一些放松训练、认知调整和积极心理训练,这些项目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操作并不困难,比较容易学会,有较强的推广性,发挥作用关键是要坚持。如果能在日常管理中纳入积极心理培育的理念,给有需要的学生坚持辅以钝感力训练,将帮助他们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冲突解决、自我接纳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得到很好的技能提升,忍耐、包容、专注的心理品质也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信息繁杂过载的今天,不止人际关系,我们的生活也需要培养钝感,过滤掉冗余的信息,排除困扰我们的杂念,专注于内心的渴望,激发起内在的驱力,才能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赖运成,叶一舵.人际敏感性: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和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157-165.

[2]刘艳,谷传华.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3):489-495.

[3]郑雯婷,王立刚,石菊红.大学生人际敏感状况研究[J].校园心理,2017,15(6):442-444.

[4]曾雅丽,蔡茂华,宋迎秋.高校大学生人际敏感与社交焦虑相关因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5):5-8+35.

[5]渡边淳一.钝感力[M].李迎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

[6]BEVK Judith S.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張怡,孙凌,王辰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157-179.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sensitive Training Applied to Interpersonal Sensitive College Students

WANG Yi-tao, ZHANG Qia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530200, China)

Abstract:Purpos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insensitivity training in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alleviate th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 One-on-one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selected eligible research subjects, and insensitivity training was introduced during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and the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 were compared. Result: After 6 week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incorporating insensitivity training, th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core of the subjec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was obvious. Conclus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seriou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roblems, purposeful integration of insensitivity training in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process can help them relieve pain and strengthen their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sensitivity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构建校园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为德育保驾护航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