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特色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22-05-22 02:12赵云周泽民高东宝张理论王文珂龚昌超
高教学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军事训练培养模式研究生

赵云 周泽民 高东宝 张理论 王文珂 龚昌超

摘  要:军事特色海洋声学专业人才是海上联合作战克敌制胜的重要资源。在分析军事院校转型背景下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文章依据军校近年来应用型硕士培养经验,结合海洋声学自身学科特色与人才成长规律,从任职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引导下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专业教育与岗位任职培训融合条件下的培养流程优化、实战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下的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探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通过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海洋声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进一步体现实战特色和岗位需求,突出个体学习兴趣,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初步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鼓励创新的浓厚学习氛围,促进本专业军事高层次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关键词:军事训练;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4-0155-05

Abstract: Marine acoustics professionals with military characteristics ar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defeating the enemy in joint maritime oper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raining of marine acoustics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academi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military academy's recent years of applied master's training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acoustics' own disciplines and the law of talent growth, and guided by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post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job trai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form of actual teaching mode, discussed the issue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arine acoustics professional courses further reflects the actual combat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requirements, highlights individual learning interests, stimulates students' endogenous motivation for active learning, and initially creates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encourages innovation. The strong learning atmosphere promotes the preci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side of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military talents in this major and the demand side of the future battlefield.

Keywords: military training; marine acoustics; 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model

一、軍事院校转型背景下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军事特色海洋声学专业人才是海上联合作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撑资源

党的十九大明确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来自海洋方向上的战略威胁目前依然是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海洋声学是研究海洋环境中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规律以及利用声波传播探测海洋环境的科学,它是服务水下探测预警和海战场环境保障的重要学科方向。

优秀军事人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资源。习主席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面对当前海上作战和环境保障等任务和相关岗位需求,高层次研究型海洋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基层部队实施海上作战筹划、水下信息获取和环境信息保障的突出短板。

(二)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习主席强调,“军队院校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为主动适应海上信息化与智能化作战、军事训练和院校转型的迫切需求,研究生的培养重心应“从学术型为主转移到应用型为主上来”。现已有的培养模式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首先,军事高层次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对接还不够精准。以往学术型研究生和通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军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方面,与军事斗争和指导部队建设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如在课程设置和论文选题上较为偏重于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偏重学科前沿理论研究,主要服务于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任课教员对一线作战人才的具体需求把握还不够精确,对部队现实问题的搜集与研究重视不够。

其次,海洋声学自身的多学科属性和作战所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性尚待强化。海洋声学是海洋学和声学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涉及海洋物理、海洋技术、声学、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众多学科分支,具有极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延伸性。传统海洋声学专业课程体系更多从学科视角进行描述。军队院校海洋声学方向具有高度的应用性,培养的研究生需对部队现状、现有装备、作战理论、关键支撑技术和未来水下战争形态、水下战场联合作战保障业务内涵等有广泛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具备快速融入部队、服务作战需要的能力素质。

再次,传统单一学科学术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等在支撑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中的弊端日益显现。培养周期内,知识学习和论文研究相对独立,学制所限影响自身学研能力的发挥;课程学习与岗位所需及科学研究缺乏紧密联系和针对性,影响了学员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严明的纪律与服从意识文化影响下,学员难以摆脱被动接受学习任务,自主思考较为缺乏,表达自主想法和发挥自身个性优势、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意识不足,影响其优秀潜质的发展。传统考核方式方法对理论视野、科研创新和实践应用的综合考察及研究能力的提升情况也缺乏全面的跟踪与评价。

二、基于构建主义的军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近年来,围绕“军队院校主动适应军队建设形势和使命任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和具有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教育改革与发展主题,相关学者从培养目标-教育改革理念与思路、岗位任职培养模式、军校与部队联合培养、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核、实战化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大批教育教学优秀成果。

潘高峰等[1-3]认为,应牢固树立正确的军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理念,把学习、科研同准备新时期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辩证处理学术化与实战化的关系,促进学习方式从以教员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和提高学员自主学习、团队精神、创造思维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与导学模式转变。

在課堂教学方面,学习与研究意义的构建成为激发学员内在动力的关键。基于构建主义理论创新教学模式[4-6],以学员为中心,教员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中调动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员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引导帮助学员提升综合素养。例如,余旺盛等[7]提出的“V型课堂”教学法通过设计背景介绍和案例导入、问题提炼、关键理论、问题分析与求解、实际应用拓展等环节,完成由“实践”问题总结提炼“抽象理论”,再由“理论”推广指导“实践”的认知环路,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又如杨乐平等[8]提出的 “问题作业教学”模式,通过在真实或虚拟的模拟作战任务情境中以角色扮演、分组竞争、协同研讨等方式来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学员与教员一起从事创造性工作、体验实战岗位,体验获取信息资源、参与原创式研究的过程,形成相关体验和经验。

未来军校研究生生源将有大量来自部队的现职干部,他们期望导师帮助来解决岗位任职与一线演训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就决定了培养过程不能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当开展问题导向的专题研究[9-11]。因此,应逐步将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聚焦到部队建设、完成军事斗争准备和任务上来。加强军校之间、军地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从部队作战训练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中提炼研究壳体,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部队,加速研究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

除了强调岗位任职能力,研究生教育更要兼顾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帮助学员具备扎实的知识技能、培养学术科研能力,更兼顾岗位任职综合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意志品质以及工作谋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与传统教学相比,教育内容认知偏重于“体验”而不是“分析”,知识更突出“意会”而非“逻辑”,能力上更精于“综合”而不是“高深”,素质上更注重“实践风范”而不是“理论修为”,使所培养的学员成为能够适应新军事变革和满足部队岗位需要的现代化军事人才。

研究生课程考核方面[12],要将固化的传统课程知识技能考核向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考核转变,努力在考核中体现科学研究、部队实际与任职需求。在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推进军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三、任职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引导下的教学内容改革

从岗位需求角度,海洋声学的应用与多个涉海专业和海上军事斗争服务保障业务领域都存在紧密关联,包括水下目标探测预警、水下作战任务筹划与建模、海洋环境调查与信息获取、海战场环境影响评估与决策支持等。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上述问题的课堂教学、研讨式、项目式教学以及构建配套的实践教学环境,帮助学员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自主探究和提高对问题的分析思考以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一)军事特色海洋声学教学内容设计

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培养研究生广博知识体系的根基,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开展论文研究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不能是知识和理论的简单灌输。依据专业教育、学科交叉与岗位任职培训融合的培养需求,军事特色海洋声学教学内容可包含学科理论基础学习、海洋声学应用领域问题的探究学习和任职岗位基础知识技能学习三部分。声波在海洋环境中的产生、接收与声学效应是各类声学装备硬件设计与实现的依据,声波在水下的远距离传播规律是决定联合作战信息获取和战场环境信息利用的重要组成。基础理论部分重点学习岗位任职需要熟悉的海洋物理、声学、水声学与信号处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发挥专业方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学习水下装备性能评估、海洋声学综合仿真、水下数据信息融合等方向人才培养需要的基础内容,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根本支撑。

课程知识体系设计依靠包括网络和调研等途径获取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涉海高校及涉海专业课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为设计问题导向和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在选择专业课程内容时,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声学基础知识包括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与效应等方面的物理机制和声学理论,说明典型军事应用中的基本声学概念、方法、模型和主要技术内容,讲解运用基本测量仪器和声场仿真工具设计声学装备、分析声学问题、获取与处理声场信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对声学目标探测与环境信息保障的底层技能运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海洋声学研究概论、发展历史与典型应用,声波产生、辐射、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声学基础知识,海洋的声学特性,海洋中声传播理论和典型水声场分析,目标反射散射,海洋中的混响与海洋噪声,典型海洋动力学过程及其对浅海/深海声学环境的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学习主要针对围绕水下探测与海战场环境保障中的典型问题、学科前沿和开放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自主学习、研讨交流和专题研究等。任职岗位基础知识技能重点围绕水声探测装备与系统、水下目标探测任务规划、声纳装备操作、性能分析和环境效应、海洋声学环境调查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研讨和实践教学等。

对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尽量引导学员阅读原著,精选国内外高水平教材或参考书目,并提供有效文献资料用于学员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及时将学科的前沿知识向学员展示,满足学员掌握前沿性知识的需要。为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专业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设置一些和本学科有关的相邻和交叉学科内容,不断补充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综合项目教学探索

研究生课程教育不仅是学员夯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必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学员基本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练兵场。在理念上打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的惯性,以“问题研究”为出发点培养学员学习、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教员在备课中,要通过文献调研、参加会议、部队调查研究等,尽可能地多掌握训练和实战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问题导向研究型教学提供充足素材。在授课中示范对问题的剖析和解决,通过讲解、辅导和组织辨析,引导学员逐步深入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探讨解决对策和启示。按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要求,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决和探求问题上,保证教学内容对新理论、新装备、新战法、新训法的关注,引导学员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以强化实践为导向的综合项目教学是以构建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以水下探测预警和海洋声学环境保障业务密切相关的前沿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凝练那些能引发学员兴趣的、将学科基础前沿和岗位任务需要相结合的项目主题和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综合教学环境的支持下,结合专业内涵、特色方向与来自一线的实际问题构建教学项目和沉浸式教学情境,以角色扮演、分组竞争、协同研讨等方式来开展研究型教学。

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项目主题,导入未来作战应用场景,阐述装备应用任务、完成任务的角色划分。在给定应用背景下模拟现实情境,指导学员课下查找文献,进行实验、论证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和综合,通过团队协作方式形成研究方案,分工从各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和完善解决方案。整个项目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学员为中心,强调了个体的认知主体地位,要求学员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搜集和分析有关资料,对相关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学员通过探索发现构建起学习研究的意义,达到尊重学员个性、激发学习兴趣、保护独立思考、怀疑和批判精神的目的。

四、专业教育与岗位任职培训融合条件下的培养流程优化

海洋声学方向研究生作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既具有一般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内在共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专业人才特点,需要在培养流程与环节选择论证、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进一步强化“研为教、教为战”和战斗力导向,调整与优化培养方式、课程与实践环节、论文选题领域与方向等。

(一)跨学科培养、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

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和部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性、复合型、能够适应新军事变革和满足部队岗位需要的高层次现代化军事人才,是我军研究生教育的战略目标。基于构建主义的培养模式不仅帮助学员具备扎实的知识技能、培养学术科研能力,更兼顾岗位任职综合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所培养学员成为既懂政治军事、又懂指挥管理、既懂战术又懂技术的复合人才。根据军校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实际需求和特点,理应在多学科融合课堂教学、导师组合作指导和院校部队合力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积极拓展联合培养之路,开展探索院校部隊联教联训、实战化与混合式教学等,积极围绕当前与未来部队作战实际问题开展项目式、研讨型教学,提高研究生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军队战斗力生成增加优质人力资源。

首先,应加强军校与部队、地方科研单位之间的学术往来和相互交流促进。面向实际作战需求,推动多学科、跨专业教学力量的相互融合,在统一培养方案、整合教学资源的前提下,通过讲学辅导、集体指导、相互兼职、定期交流等最大限度挖掘教学潜力,努力使学员掌握更新、更全的知识,为提高能力、强化素质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环境保障、水下攻防和海洋测绘等部队单位的调查研究、参观见学、岗位实习和参与重大演训活动等力度,使学员更多了解部队实际情况,熟悉岗位内涵和要求。

其次,在部队和科研机构中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或作战应用研究实验室,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行动方案式”“战例案例式”论文研究,锻炼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改善“重全面系统轻问题聚焦、重学术前沿轻实际需要、重理论表述轻考察取证、重体例结构轻内容创新”等现象。部队为研究生实习调研提供问题素材和应用场景,并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试验论证和反馈信息。研究生既可以把部队作战训练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牵引军事科研创新,也可把研究成果、理论和技术及时应用于部队,促进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接轨,加速科研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

(二)形成性考核、多样化考察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考核模式

形成性考核重视评价学习过程方法和科研能力,注重考查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程考核成绩分散到课程学习的各个阶段,减少结业考核成绩比重,增加平时成绩比重,依据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课上讨论发言、课堂测试等)与期末成绩(课程论文、期末考试、综合能力口试)等进行综合评分,有利于增强学员兴趣、树立自信心和挖掘自身潜能。

多样化考察主要实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评价。海洋声学课程理论性部分,采用“闭卷考试+面试”的形式。除了考查理论掌握程度,同时检查知识的全面性、专业拓展性,锻炼其随机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能力检验方面,采用“论文+答辩”考核形式,研究生在完成微课题研究基础上进行答辩,对工作内容、创新点等进行汇报,回答相关问题,根据研究工作质量和答辩情况评定考核成绩,培养学员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促进对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和延伸拓展。岗位实践部分,采用“实地代职+讨论交流”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课程考核三者有机结合,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

由理论主导向侧重实践的考核转变方面,鼓励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作业或设置实践性考核科目,学员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用所学理论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大作业或者调研报告,锻炼他们的理论应用、协调沟通、行文写作等能力,提高其熟悉、运用军事装备和作战能力的水平。

五、实战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下的教学环境建设

综合教学实践环境是创新培养模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条件。军事特色海洋声学教学环境(图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观为指导,力求突出“军事特色、问题导向、兴趣驱动”,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应用相统一,打牢理论基础与开放探究相统一。

依据教学过程复杂系统的自适应性、良好体系只能在引导和实践中演化形成的基本思想,教学实践环境的构建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逐步发展和完善。首先围绕突出军事特色,加强水声信息对抗、海洋环境调查与作战应用等新型作战力量运用线下、线上与虚拟仿真课程资源建设。将符合新型培养模式理念的教学环境元素(如课程讲义、网络优质教学资源、课外扩展学习资料、教学实验室、应用案例、教学项目与素材)分类集中。依托院校服务部队的科研任务和现地教学,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逐步完善作战教学想定工程、战例库、案例库建设,初步形成有利于学习潜能发挥的综合教学实践环境,在该环境的支持下逐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增加探索演示实验、军事案例教学、综合实验设计、开放性研究项目等教学活动,并结合这些活动学习效果的评估制定相关的形成性评价考核规则;逐步形成教学大纲完善、讲义编写修订、教学环境构建和教学方法改革相互迭代促进的教学模式演进循环;逐步增强教学互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自主学习,增强学员学习兴趣、专业思维、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培养和动手能力等。

六、结束语

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建设海洋强国、打赢海上信息化战争的第一资源,军事院校转型背景下海洋声学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面临多方面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提供了广阔舞台。在研究生教育职能定位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特征、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和管理办法以及教学组织等都要求发生相应的调整。

军事特色海洋声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立足长远,以问题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多学科交叉、增强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构建学科理论基础、海洋声学应用领域问题探究和任职岗位基础知识技能学习“三位一体”框架,积极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综合项目教学探索,探索将战术战法和典型先进装备融入专业课程。

专业教育与岗位任职培训融合条件下的培养流程优化方面,应大力拓展跨学科培养、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与指导实现途径,紧密对接有水声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需求的一线部队单位,开展部队见习、双向交流、共同研究等方面的合作。采用形成性考核、多样化考察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考核模式,落實因材施教,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提高研究生学员对我军水声装备、水下作战、未来水下预警探测和联合作战环境保障等方面发展的认识,改善部分研究生学员水土不服现状。

伴随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同步完善体现“军事特色、问题导向、兴趣驱动”的开放型实战化教学综合保障环境与条件,促进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学习潜能发挥和自主学习成才,为强军事业输送一批紧缺急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高峰,樊瑞君,平振海.对军校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定位的思考[J].高教管理,2010 (16):126-127.

[2]陈增运,刘忠辉,杨敬华.军校研究生教育转型应科学统筹六个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9):10-13.

[3]杨启亮,邢建春,徐晔,等. 军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化与实战化辩证:对立还是统一[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65-68.

[4]和新尧.基于构建主义的军校研究生教学模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40-241.

[5]白二雷,许金余,朱从进.基于建构主义的军校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4):226-228.

[6]黄文璐,康玉.军校研究生个性化教育模式研究[J].海峡科学,2016(9):53-54+70.

[7]余旺盛,李鸿艳,侯志强. “V型课堂”教学法在军校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4):16-19+23.

[8]杨乐平,莫甲凤,朱彦伟.“问题作业教学”模式在军校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26-30.

[9]陈明,舒丹,伍建林,等.军校研究生专业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工程数值方法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3):58-60.

[10]姚世军,沈建京,陈楚湘,等.军校应用型专业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09(10):141-142+71.

[11]刘晶,陈思,荆彬.军校与部队共育应用型研究生的思考[J].军事经济研究,2014,35(5):67-68.

[12]郑宣奕.基于“三个转变”的军校研究生课程考核研究[J].教育评论,2017(6):140-142.

作者简介:赵云(1982-),男,汉族,山西神池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新型声呐技术。

猜你喜欢
军事训练培养模式研究生
地方高职学生军事训练组训模式创新构想初探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抓好学员课外常态化军事训练的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