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野乡村植物群落景观配置模式研究

2022-05-21 11:38朱爱青孙彦伟有祥亮罗玉兰张冬梅李明胜
园林 2022年5期
关键词:郊野绿化景观

朱爱青 孙彦伟 张 浪 有祥亮 罗玉兰 张冬梅 李明胜

(1.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困难立地绿化造林国家创新联盟,城市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32;2.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0082;3.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 200003;4.上海长兴岛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上海 201913)

上海郊野乡村依托水、田、林、草、路、村等本底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植物要素,形成独具乡土风貌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选择上海三种特色风貌地区(河口沙洲平原、东部滨海平原、西部湖沼平原)的典型村落,重点针对乡村庭院及宅旁绿化、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和游园绿化4种类型绿地植物群落景观开展详细调研。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植物群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评判法确定指标权重、评分方法及标准。依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对植物群落进行综合评价,优选适合各类绿地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从而为上海地区及其周边乡村振兴建设的景观营建及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植物群落;评价指标;配置模式;郊野乡村;上海

“郊野”一词起源于1966年英国政府发布的《郊野休闲指引》白皮书。2013年上海郊野公园和郊野单元规划正式使用了这一概念,指位于中心城和新城以外,仍具有乡村土地、经济和社会特征的镇村区域[1-2]。乡村的广义概念指“非城市化地区”,具体指城镇建设区划以外的地域范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济、社会和自然人文环境的区域综合体[4]。对于上海郊野地区来说,由于受到城市化的强烈影响,土地利用格局上呈现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乡镇企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交错分布的景观特点,农业生产、居住生活与经济发展多功能性显著[5]。因此,文章依据《上海市基本网络生态规划》和《上海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将上海郊野乡村定义为:规划城市开发边界范围以外的地区,包括各类保护村落、各级城市规划确定的保留村落、规划确定撤并的村落,具备维持郊野乡村自身及所依托大都市融合共生和城乡协作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休闲文化等综合功能。

伴随近年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上海郊野乡村植物景观的乡土风貌受到极大影响和冲击,植物群落构建出现城市化模式,原有乡村特色植被生境丧失,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植物景观评价和配置模式参考标准,有效指引当下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势在必行。研究选择上海郊野典型乡村的庭院及宅旁绿化、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和游园绿化用地开展详细调研,重点调查群落配置形式。根据群落稳定性、人文景观性、文化性,建立植物群落配置评分标准,优选适宜的群落配置形式,构建群落配置模式。

1 研究区概况

上海地区的地貌以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海拔较低。上海的陆域以古海岸线“冈身线”(外冈—南翔—马桥—柘林—漕泾)和长江分界,形成特征鲜明的河口沙洲平原、东部滨海平原、西部湖沼平原三种截然不同的地貌类型。上海郊野乡村因水系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而形成三种不同特征的聚落格局:崇明三岛乡村风貌呈现全岛水渠农田平直形态,乡村聚落沿水渠分布;东部滨海村落水网密度不高,水塘散布,河渠纵横,乡村聚落沿水塘集中分布;西部湖沼平原村落与集镇依水而建,呈现沿水网分布的高密度格局。

针对上海郊野乡村不同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的“水、田、林、路、村”5大郊野风貌要素差异性设置样地。采取典型样地调查、集成研究成果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确定30个村落(表1),对其庭院及宅旁绿化、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和游园绿化4种类型绿地植物种类和群落配置形式进行调查和汇总。

表1 上海郊野乡村调查村落列表Tab.1 List of survey villages in Shanghai countryside

2 研究方法

2.1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采用“法瑞学派”调查法。群落调查面积为50~200 m2,参考Citygreen的标准,建立乔灌木生长状况分级标准(表2)。同时记录样地生境特征,包括水分、光照条件、地表覆盖情况、群落周边环境等[6]。

表2 乔灌木生长状况分级标准Tab.2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of tree and shrub growth

植物群落景观调查主要采用拍照记录法。植物文化调查以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7]。

2.2 层次分析法

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指标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3 文献查阅法

研究收集和整理的国内外乡村植物群落景观相关资料,综合分析文献资料中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借鉴各种评价方法和模型,并结合上海当前乡村植物景观发展现状,深入研究适合本课题的评价方法,为研究内容提供有利依据。

3 上海郊野乡村植物群落配置评价

3.1 评价指标的筛选

从乡村植物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物质生产功能、景观美学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角度出发,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有效性、代表性、实用性等普遍原则,同时结合上海郊野乡村植物景观特征,确立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美学效应三个方面作为指标选取的依据,最终选取10个指标,初步构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形成一个从上到下多层关系的梯级结构体系(表3)。

表3 上海郊野乡村植物群落评价指标Tab.3 Evaluation indexe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Shanghai countryside

3.2 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Delphi法(专家评判法)[8],邀请15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应用、生态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对权重打分表进行评判,然后将结果汇总,利用专业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 V 6.0进行计算,得出准则层B(表4)和指标层C权重值(表5)。

表4 准则层B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Tab.4 Comprehensiv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in criterion layer B

表5 指标层C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Tab.5 Comprehensiv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at index layer C

3.3 评价标准

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判方法,即单项指标评价法与专家打分相结合。单项指标评价法是针对可量化的指标,参照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或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现状分析结果进行分类打分评价;不可量化的指标可采用专家法,以调查所得的文字、数据、平面图和照片资料等依据,按照定性评价等级进行评判,然后将专家的评判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出评判值。

经讨论分析筛选的10种评分指标释义如下:物种丰富度C1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包含调查植物群落中所有乔灌木、地被和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数值越高,群落稳定性越好。乡土植物比例C2指本土树种或者已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数量占比,数值越高,植物群落越稳定,植物景观可持续性越好。复层数C3指植物群落的垂直层次数量。按照高度级将样地垂直结构分为三个层次:0.1~0.5 m为草本层;0.5~1.5 m为灌木层;1.5 m以上为乔木层。乔木层又可以划分为三个亚层:1.5~4 m、4~8 m和8~25 m。复层数越多,群落稳定性越好。疏透度C4指林冠的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疏透度过高,不利于下层植物生长,过低则绿地利用效率低,郁闭度在0.3~0.4最为适宜。土壤pH C5和地下水位C6是从植物生长特性角度出发优选的指标,用来指示植物的健康状况。色彩丰富性C7及季相变化C8两项指标指示植物群落的美观度。植物景观与环境的协调性C9指植物景观与乡村环境、村民生活方式的结合度。结合度越高,典型水乡特色越突显,说明景观的乡土性高;结合度低,甚至是毫无关联,城市特色较为明显,说明景观的乡土性低。植物文化性C10从地域文化、历史与象征文化、风水及信仰文化等方面确定当地典型文化寓意的植物种类及配置方式,文化寓意越深厚,植物群落的典型性越强,评分越高。评分标准采用5分制,具体指标及分值分配细则见表6。

表6 上海郊野乡村植物群落指标评分标准Tab.6 Scoring standard of plant community index in Shanghai countryside

3.4 评价结果

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对调查群落进行综合评价。依据公式Xij'=xij/xj(max)对原始的分数标准化(Xij'指标评价值;xj(max)指参照值;xij指实际值),再根据加法合成函数表达式In-1=∑In×Fn求得综合得分(In-1表示第n-1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In表示第n层子系统单项评价指标指数;Fn表示第n层子系统单项评价指标相应的权重),综合得分≥0.600的植物群落共有152个,研究从中优选综合得分较高的植物配置形式,构建适合上海郊野乡村的典型植物配置模式,详见表7。

表7 上海郊野乡村优选典型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表Tab.7 Configuration patterns of preferred typical plant communities in Shanghai countryside

4 基于植物群落配置评价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4.1 庭院及宅旁植物景观

乡村庭院是乡村居民房屋建筑外围的生活休闲场所,以农家院墙、小耕地、果树菜地进行围合的半私密化空间[9],也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状态的典型载体。独特的乡土人文气息决定其在乡村休闲旅游中承担着主要的功能单位和活动场所[10]。因此,乡村庭院植物景观非常注重视觉观赏性和生活实用性的结合,趋向营造特色乡土院落风貌。宅旁宅间绿地依托乡村所处的自然本底,具有人工化程度低、占地面积大、公共开放性强等特征,这类绿地不是单纯在住宅建筑周边见缝插绿,需要适应整个乡村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与庭院绿地风格统一,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

上海郊野乡村庭院及宅旁绿地空间作为村民日常活动较为集中的生活场所,植物配置模式应充分利用空地形状灵活布置,使庭院及宅旁绿化有机延伸,与公共绿化相互渗透,形成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树种选择方面考虑加强生活区植物景观特色,可种植经济果树,林下培育蔬菜瓜果,屋顶和墙面可利用藤蔓类植物打造立体绿化[11]。

从村民个人喜好、院落及其周边用地的空间形态各异角度出发,将庭院及宅旁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分为蔬菜为主型、花卉为主型、林木为主型和园林景观庭院型,依据上海郊野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系统,优选典型配置模式(表8)。

表8 上海郊野乡村庭院及宅旁植物配置模式Tab.8 Layout patterns of garden and house plants in Shanghai countryside

4.2 道路植物景观

乡村道路是连接乡村聚落与外界环境的景观廊道[12],不仅能够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也以符号的形式蕴含着乡村特有的文化内涵[13]。上海郊野乡村道路系统分级设置一般分为4级:乡道、村道、村内道路及田间路(图1)。乡道指连接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与其管辖建制村之间的公路,或部分连接建制村和建制村之间、建制村与外部公路网之间的主要道路,或除县道及县道以上等级道路以外镇(村)与镇(乡)之间、镇(乡)与外部公路网之间的道路;村道指除乡道及乡道以上等级公路以外连接建制村与建制村之间、建制村与外部公路网之间的公路;村内道路指建制村以内供村民生产生活需要的道路,包括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入户路;田间路指联系村庄与田块之间或者田间内部作业道路。道路沿线植物结合村落、水系、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形成上海郊野乡村特色景观风貌,同时加强了城乡绿道系统的连通性,构成郊区生态网络的线性绿带。

图1 上海郊野乡村道路分级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rural road classification in Shanghai

据此,研究将上海郊野乡村道路植物景观划分为路—村、路—水、路—田、路—林4种类型,结合现场调查情况,依据上海郊野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系统,优选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表9)。

表9 上海郊野乡村道路植物景观配置模式Tab.9 Plant landscape configuration mode of rural road in Shanghai

4.3 河道植物景观

河道植物景观承载着乡村景观自然之美,给人们留下一种深刻的乡村记忆,乡村滨水是乡村聚落景观的必备要素,“无水不成村”“村有水则灵”[14]。乡村河道植物景观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自然驳岸型滨水绿地,另一种是人工改造型滨水绿地。自然驳岸型绿地多围绕池塘、自然湖体等种植乡土植物,树种丰富,生长繁密,长势很好;而人工改造型滨水绿地多结合公共休闲游憩功能,改造梳理河道驳岸,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树种,种植密度稀疏,视野通透,同时结合水生植物,增添具有乡野生活气息的农家趣味。

上海郊野乡村大多毗邻江、河等航道,内部形成网络密布、纵横交织的水网体系。河道植物景观营建中,自然和人工两种形式兼而有之,大多以保护市域水空间的网络肌理与水体资源、强化各类水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及维护为原则,依托“以水为脉、横塘纵浦”的水网格局,打造江南水乡村落风貌的软质景观特色。基于上海郊野乡村河道特征,从功能角度出发,将河道植物景观分为三种类型:生态保护型、生态修复型和景观重建型。结合现场调查情况,依据上海郊野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系统,优选三种类型的河道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表10)。

表10 上海郊野乡村河道植物景观配置模式Tab.10 Layout pattern of river plant landscape in rural areas of Shanghai

4.4 游园植物景观

游园绿地是乡村社交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承载着村民娱乐活动和游客集散的功能,因此游园植物景观的营建是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上海地区《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规定适度控制集中公共绿地的建设,建议结合农用地设置小型游园。游园用地适宜选址在主要道路交叉口、村委会等公共设施周边区域,大多以自然式布局为主,面积一般在200 m2以上。在具体营建过程中,应结合乡村特有的地形地貌,选用当地自然乡土原生树种,保留村内已有的古树名木,发挥乡村特色文化内涵,着重体现原土原真的自然气息,避免与城市休闲绿地风格雷同。植物景观配置考虑竖向结构的层次搭配,上木优先考虑适应性强,具有乡土风貌特色意向的乔木树种,中下层多采用点状、块状、片状、带状的组团式栽植方法,小乔木、灌木、草花、地被复层绿化配置。

依据上海郊野乡村本地自然资源条件、规划建设目标定位及经济投入不同,将其内部景观分为三种类型:生态保育型、综合公园型、小型游憩园型。结合现场调查情况,依据上海郊野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系统,优选三种类型的游园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表11)。

表11 上海郊野乡村游园植物景观配置模式Tab.11 Plant landscape configuration pattern of Shanghai country garden

5 结论及讨论

5.1 结论

研究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文献资料及专家意见,从上海郊野乡村植被群落的稳定性、景观性和乡土文化性三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构建乡村植物群落配置的指标体系,据此,优选适宜的植物群落配置形式,从而构建不同生境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选取上海郊野乡村5种代表性生境类型(庭院及宅旁、道旁、河旁和村旁)作为调查对象,梳理不同生境植物群落景观模式类型。庭院及宅旁绿化主要分为蔬菜为主型、花卉为主型、林木为主型和园林景观庭院型,群落形式从单层植被到乔灌草多层组合搭配均有涉及,加上垂直绿化形式,构成丰富多样的群落结构形态;路旁绿化依据乡村道路与周边自然景观要素关系,形成路—村、路—水、路—田、路—林植物群落景观模式,展示乡土气息浓厚的道路植物景观风貌;河旁植物群落模式立足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乡风貌景观的打造,构建为生态保护型、生态修复型和景观重建型;村旁游园作为乡村集中景观绿地,因乡村自然资源条件、建设定位及经济投入不同,游园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分为生态保育型、综合公园型和小型游憩园型。

5.2 讨论

乡村植物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景观文化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乡村地区快速城市化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植物群落破坏严重[15]。通过研究发现,上海郊野乡村植物景观配置的城市化造景模式较为突显,植物群落乡土树种构成比例低、种类和层次结构单一,造成物种多样性较弱,景观千篇一律,没有质朴的乡土韵味,长远来看,不利于特色乡村风貌的保护和发展。在今后的植物景观配置中,需要加强对乡土植物的有效应用,增加乡土树种的种类和构成比例的同时,考虑常绿落叶配比、针叶阔叶配比、乔灌草合理搭配等,从而构建一种稳定且可持续的乡土植物群落景观。

乡村植物群落景观配置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本研究基于上海郊野乡村植物群落配置评价体系构建植物配置模式,因此研究区域仅限于上海地区,但针对类似自然环境的区域也有一定的适用性,今后可以考虑拓展研究领域,扩大到长三角河网平原地区,补充研究该地区乡村植被群落特征,提出针对性的乡村植物群落景观配置模式,为该地区乡村建设中的植被保护及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其他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注:文中图片,除表10中图片引用外,其他均由作者绘制、拍摄。

猜你喜欢
郊野绿化景观
景观别墅
朱屺瞻《绿化都市》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绿化贪官“吃”工程不嫌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