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蕾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与旅游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2008年土楼申遗成功,至今12载。对照世界文化遗产评估标准,南江土楼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的I、Ⅲ、Ⅳ、V、Ⅵ条。为加强湖坑土楼的保护和利用,湖坑镇制定了《湖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定》,并设立土楼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举办了民宿设计比赛,吸引众人,为特色土楼民宿提升助力。
湖坑镇南江村地处永定区、平和县两县交界处,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气候舒适宜人,是全国文明村,也是湖坑旅游的重点村。村内有23座土楼,种类繁多,建筑形态有方形楼、圆形楼、五凤楼、一字楼等数十种[1]。这些土楼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体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吸引八方来客[2]。
南江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青山绿水,清风扫过竹林摇曳,层层叠叠的大片梯田等。还有特色的人文景观,除了享誉盛名的土楼之外还有“作大福”、楹联、客家山歌、服装习俗等。但前来南江休闲度假的游客基本是来自周边城市,以半日游或一日游的形式为主。走马观花看看土楼,无法体验客家人的纯朴和热情,无法探寻土楼群的深刻文化内涵。土楼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看的,只有住下来,才能深度体验。
“民宿”分开解释,“民”是人民的生活,“宿”是住宿的空间。民宿是适应新旅游形势下的一种住宿特色的产品,无论给民宿赋予任何的意义和美好,终归还是要体现在“住”这个基本需求上。
永定区计划投资建设一批民宿,并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土楼民宿产业的实施方案》。土楼民宿产业随着土楼旅游的火热应运而生。南江村大力扶持土楼民宿、特色餐饮等旅游业态,借助“福建土楼”旅游品牌的宣传效应促使旅游产业发展。一家具有在地特色的民宿甚至可以带动湖坑土楼群的旅游业态,民宿和旅游行业不只是联动效应,更具有共生关系。民宿是全域旅游的抓手,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南江村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周边的中高端酒店屈指可数,随着游客量不断增长已经无法满足住宿需求。当前土楼民宿基本是村民自家运营,良莠不均,急需人性化设计的精品民宿。南江现存土楼不仅数量繁多,而且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大多是木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加上年久失修,很多已经破旧不堪土楼,濒临倒塌,必须采取保护措施。而依托土楼群,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用于民宿改造最合适不过了。有了民宿这个载体,很多旅游由原先的一日游、短途游会变成深度游、体验游,民宿也转变为住宿的体验形式。使在地文化体验感加强,同时留住乡愁。对村内的土楼进行统一租赁规划旅游项目,“民宿+旅游”激发乡村旅游新形式,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对于传统酒店来说,民宿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为游客实现乡愁梦想的、一种符合在地特色文化内涵的、充满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读旅品牌打造的土楼民宿,是南江村的一座百年土楼——朝阳楼,它最大化地保留土楼的原汁原味,设计以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为理念[3]。
朝阳楼建造于清代,楼高三层,如图1。面积不大约650平方米,但建筑形制奇特。墙体由黏土砌筑而成,二楼正面悬挑出约半米宽的木墙,其上的雕花窗较为精细;屋顶采用歇山顶,在南江村土楼算特别的。虽然还有少数人居住,但保存状况一般。
图1 朝阳楼Fig.1 Chaoyang building
古代土楼是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防御要求而建[4],朝阳楼原来的房间都很小,朝阳楼的空间功能分为一楼厨房和祖堂,二楼储粮和少量住房,三楼住房。一户人家拥有整栋三楼或者多楼,大多没有厕所和洗浴间。
1.朝阳楼的改造方式
(1)空间重构,合理布局
在改造过程中,结合现代人体工程学,最大化地把土楼的功能性保留了下来,同时改变房间格局。根据需求把墙体打通,一楼用来做茶舍,餐厅,酒水吧等公共区功能,让公共区更加宽敞明亮;二楼到三楼为独立复式客房,这样既解决了客人的隐私问题,同时也解决土木结构的隔音问题。原来的夯土墙面,老花窗及门板都保留修复,如图2。同时以美学空间布局的概念和土楼空间相互呼应[5]。
图2 民宿外观改造前后Fig.2 Before and after the facelift of the Hakkas[5]
(2)引入水景,增添生机
朝阳楼的楼前就是南江的河流,楼内天井中的浅水池与之呼应。长方形的水池与屋檐围合而成的形状,天地相呼应。池里散落的石头与餐厅的石头造型吊灯,古朴与现代相呼应。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与建筑的静相呼应。这一处水景是整座土楼建筑内的中心景观,为民宿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
(3)古今碰撞,旧貌新颜
一楼公共区都是开放式的设计,保留原有的承重柱,与通道只利用不同的地面材质进行分割,提升空间整体的自然采光。祖堂的区域设计为民宿前台,游客一进门就一眼就能看见。开放式的设计也有利于吸引没有在民宿住宿的游客来此休息、用餐。所有的墙体都用木材饰面或设计成木质的柜子,作为装饰。客房区的房间扩大后,每间房都应功能齐全,特别是置入了独立的卫生间,实现干湿分离,给人以整洁舒适的感觉。墙面部分保留了原来的夯土墙面,有的用木材饰面。天花板采用了现代的石膏板,三种材质的碰撞,加上旧式家具和现代家具并用的对比。整个土楼旧貌换新颜,让整体没有违和感,形成相互共存共融共享,这是一种完美且和谐的新旧关系。
2.融入客家文化
(1)保留与创新
最好的融入就是保留,寻找具有在地特色的建筑载体,如民宿改造后保留了黏土砌筑而成的,经过风吹日晒开裂的墙体,充满历史的怀旧感;保留了门口对仗工整的楹联,联承载着客家文化内涵;保留了建筑内部的木质结构,加固了二楼正面悬挑出约半米宽的木墙和花窗,展现了高超的技艺与精美的技术;保留了木头加青瓦的歇山顶,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保留了两个木质楼梯,保障日常使用和安全疏散;保留了土楼原有的窗户,修复了窗户外部的轮廓装饰,使建筑外观统一……建筑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精神形态,更具有乡愁。
新旧相容碰撞出新的感觉。窗户和大门的材质更换成玻璃;灯具使用了现代吊灯及射灯;各界面在保留修复的基础上使用了新的材质;家具选用了现代造型的木质、皮革材质的家具,与旧家具共存;增添了各式各样的软装产品,点亮整个空间……既有民间的生活气息,又结合创意与美学,形成具有特色的土楼民宿,如图3。
图3 民宿改造内部Fig.3 Interior renovation of the Hakkas[5]
(2)体验与参与
融入当地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当地人一起体验和参与。走进这一方空间,无需多言,通过感官体验进行一种文化传达民宿生活着重融入在地,让游客自发地参与到当地的生活方式。民宿的从业者大多就是本地人,通过带客人体验生活,如陶艺体验,民俗体验等。可以和当地人一起去山林中挖笋、摘红柿,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放松心情,亲近大自然体验采摘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可以跟当地人学习几句客家话,唱几首客家山歌,融入当地感受客家语言的魅力,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到景区观看十番音乐、吹牛皮等民俗表演,潜移默化中感觉客家文化的熏陶,这些都深受游客喜爱。如遇上农历十月份举办“作大福”,每晚都有戏看,热闹非凡,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感受古老的风俗。拒绝走马观花式的旅行,要进行深度游,民宿发挥在地优势。
(3)交流与就业
民宿是旅客的家,更可以是两岸的家。台湾民宿的发展具有很长的历史,打造了许多融入当地文化的特色民宿,这些成功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经常举办两岸的民宿文化交流活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同时也给予很多青年台胞到大陆民宿实习就业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度交流,在民宿的空间里,我们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来大陆旅游或者就业的台胞[5]。
先保护后创新,去繁从简。尊重生态环境,就地取材,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尽可能的保护传统建筑历史遗存。室内规划布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设计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民宿空间,功能齐全,提升旅游住宿品质。传承就是延续,创新就是赋予新的使命与意义,达成一种平衡的方式。
网红民宿的生命周期很短,文化民宿的生命周期持久性强。土楼民宿建筑载体的唯一性,能让未来的经营保持独特的优势,设计和审美可能会过时和疲劳,但文化永远不会褪色。改造过程中探寻客家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语言、戏剧、音乐、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6],将其转换为元素、符号,应用在土楼民宿设计中。打造成网红特色而不失人文底蕴的土楼民宿,同时让游客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了解,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现代旅游为什么游客更愿意选择民宿?相对于酒店的大同小异,民宿有情调且更加多样化,能进一步地感受当地的文化风俗,带来不同的体验。告别“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后什么都不知道”的传统旅游模式,满足现代人休闲旅游度假的放松方式。土楼民宿把厚重感留给体验,减少解说式旅游,偏向寓游于乐,空间状态和体验感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能够吸引游客:观赏清新自然的环境、聆听风雨声和鸟啼声、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享用地道客家美食的美味、体验当地生活的趣味、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等。
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需要跨界,可以与旅游、文创等融合,最重要的还是要以接地气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土楼是文化遗产,改造设计主旨是保护传统建筑并注入新的血液,把握好整体改造的尺度,突出土楼的“土”,让游客欣赏到其魅力,提升旅游住宿的品质。成功的土楼改造设计为世遗项目提供了参考,也为更好的保护世遗项目。
民宿是一个有情怀的行业,旅游特色民宿改造设计中,不能一味求新,活化并利用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传统、保留当地特色,注重文化传承与发扬,再考虑创新融合与美学原理,功能设施完善,符合人性化设计的原则。笔者也曾指导学生参与过南江村的土楼民宿设计大赛,整个过程笔者受益颇丰。未来的旅游行业和民宿将会结合得更加紧密,同时相互成长和促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主客共建共享的新型旅游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