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协同视角下军工企业发展民用产业的路径思考

2022-05-21 02:16:46贾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航天工业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用强军军工

贾怡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赵晶晶 /北京教育考试院

陈欣意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浪潮,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改变现代战争形态,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竞争形势和严峻发展环境。军工企业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一方面承担着保军强军的核心使命,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构成,在持续支撑军队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向社会溢出更多创新成果,实现军民协同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军工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军工企业军民协同发展的内涵要义

军工企业最核心、最根本的定位始终是高质量地完成武器装备与产品的研制任务,为捍卫国家安全利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时代也不断赋予着军工企业更加丰富的职责使命,将尖端的军工科技与国家大工业体系相结合,通过军民协同发展,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引擎、富国强军的先锋,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向军工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

1.为军队的新质战斗力生成提供高水平的创新支撑

军工企业要充分吸纳全社会,乃至全球的创新要素,打造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科研生产组织协同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以履行强军首责为根本原则,高质量完成武器装备生产任务,为形成国家战略威慑力量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2. 为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提供可持续的科技供给

军工企业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前沿、共性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与军工核心技术和优势能力关联性强、成长性好的战略新兴产业,输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自主可控的科技产品,不断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3.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提供更强大的人才保障

军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合优势,广泛吸纳各领域、各行业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人才的多向流动,主动推动军地、军民人才的共育共享,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构筑专业人才高地。

4.为国有企业改革纵深推进做出标志性的央企示范

军工企业要将军民协同作为推动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构建更加开放的协作配套体系,探索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造和资产证券化等各类改革措施,积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军工企业活力,营造军民协同发展环境,为探索协同创新模式作出实践和示范。

二、军工企业军民协同视角下民用产业发展的本质探析

产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活动的经营单位和个体等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是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军民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军工企业民用产业可理解为建立在军、民共同或共通的生产元素基础之上,统筹使用社会生产资源,形成的能够支撑军品科研生产建设需求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市场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其核心要素一是围绕科研装备生产的产业链、创新链,构建能够实现保军强军目标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二是围绕军工技术能力向民用领域的延伸和溢出,形成能够创造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创新产业集群。

由此可见,军工企业在新形势下发展民用产业,一方面要巩固其在电子信息、卫星应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与军工行业关联较大的传统优势领域,另一方面,要抓住海洋、太空、网络、生态治理、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新兴领域的发展窗口期积极布局,此外,还要关注聚焦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围绕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等。

三、当前军工企业民用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1.军民协同视角下的顶层设计缺乏

当前,很多军工企业忽略了民用产业在集成外部资源提升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引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上的巨大作用,导致在推动具有双向支撑作用的民用产业发展方面的主动谋划不足,布局民用产业能力与平战转换相统筹的主动思考不深,决策者对于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的思路不清、信心不足、定力不够,军民不同业务板块间的有效联动与业务合力尚未形成。

2.与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当前,部分军工企业的民用产业尚未形成真正与市场接轨的管理架构和运作机制。一是管理体制僵化,传统行政化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三会”制度落实效力不高,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契约化管理未能得到有效实施,产业发展责任难以落实到位,战略执行力弱,市场化发展的灵活性不高。二是“企业家”精神缺失,民用产业经营者多数出身军品型号管理,对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把握容易片面,同时,行政化的考核导向也造成民用产业经营者对于显性业绩和短期效益过分关注,存在“短视思维”和“功利思想”。三是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军工集团下属公司开展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等多数处在方案申报和探索阶段,实施单位偏少,覆盖面不够,激励手段不足,此外,很多军工集团仍有大量的核心资产处于尚未改制的科研院所中,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化激励方式的开展。

3.对国防建设的反哺支撑能力不足

当前,尽管军工企业对于发展民用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强军首责”为基础原则的共识,但多数企业对于发展民用产业支撑国防建设,集成外部资源提升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方式和路径不清晰、不明确。一是现有民用产业与军品产业在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的融合上容易处于“深度寄生”或“直接割裂”的2个极端,未能建立起市场化的、长效化的共融共生机制,一方面造成了民用产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够,另一方面也给民用产业反哺军品带来了阻碍,二是现有民用产业聚集和组织民口创新资源的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发挥民用产业公司在构建开放创新产业生态中的主体力量,相关产业,参与军品配套的整体水平较低、广度与深度不够,尚未能形成将军工核心能力延伸到民用领域,并为军工发展提供有效补充和支撑的具有双向溢出效能的民用产业发展格局。

四、发展路径建议

1.坚持强军首责,立足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求

民用产业发展服务于保军强军,是军工企业发展民用产业要实现的首要核心任务,因此,军工企业的民用产业发展应紧紧扎根于军工体系,始终立足于国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求,以支撑军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聚焦核心优势技术领域和优势资源,大力培养一批以高效益为前提,拥有军工基因的规模化优势项目,以及面向国家发展的新兴、前沿行业,围绕市场价值链高端和国家急需行业的,立足军工资源禀赋的“专精特新”项目。

2.整合产业能力,构建军民协同发展产业生态

以建设开放型的能力体系为导向,以军工企业为主体,开展军民统筹能力布局调整、优化和提质增效,在充分利用社会能力的同时,整合、调整企业自身内部的民用产业发展能力,一方面兼并、重组、整合,甚至裁撤不具备竞争优势、发展质量不高的民用产业,优化民用产业结构,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以具有柔性的双向支撑潜力的民用产业为抓手,充分发挥军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能力,打造融合当前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民用产业重大示范工程,构筑与民口企业广泛联系、高效协同、有效互动的产业生态,为进一步夯实军民一体化的产业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3.坚持市场导向,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推动军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将民用产业作为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一是持续推进民用产业公司化发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加强军工企业总部对民用产业发展方向、战略规划、重大事项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加大授权和放权,将市场化经营平台作为民用产业发展的主体,在明晰底线红线前提下,给予其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简化管理链条,缩短决策时间,提高管理效能。二是积极探索并实践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快建立和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重点推进股权、分红权、虚拟股权等多种方式的激励措施,强化考核与薪酬联动,实现突破工资总额限制的市场化的薪酬和奖励机制。三是推动监管与容错并行,建立民用产业发展重大风险监测机制,加强民用产业经营主体在开展改制、重组、并购、上市、投融资等活动时的依法合规性,预防经营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同时,在容错纠错的导向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经营者营造上下同责、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民用强军军工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本资民用 切莫为殃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0
强军路上
民用安防的新势力
强军 强军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7:54
走在强军路上
民用GPS自主式欺骗技术与应用
电子测试(2017年23期)2017-04-04 05:06:54
《魂牵深蓝》:强军路上的奉献之歌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