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蒙
2022 年春节将至,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勇攀巅峰——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故事》后,许多媒体争相刊登图书信息,获得不同层面读者的喜爱,这当属责编和我们最开心的慰藉。
2000 年至今,中国共有35 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些科学家尽管科技领域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倾其一生创造了中国最卓越的科学发明与创造,这些成果代表着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平,他们是当之无愧登上科技巅峰的科学家。
本书是截至目前第一本以故事的形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全面、完整讲述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故事的图书。选取他们的闪光细节和精彩人生历程,让广大读者从中感受名震世界的科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从而弘扬科学家精神,使读者得到人生启迪。
作为本书主编,我首先感谢出版社责任编辑侯春老师,他不仅能提出创意,而且常常能让我在全书编撰中得以提示。当然,在撰写与审读文稿时,科学家的成才追求也使自己受益提神;副主编马京生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文学硕士研究生,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军旅作家,她曾目睹西昌发射场第一次卫星发射和神舟飞船第一次发射升空,那年,她在发射场目送航天员在轰鸣声中飞向太空,当航天员返回地球之际,人民出版社发行了她创作的《国家功勋——聚焦中国航天英雄》;副主编王洪鹏,是中国科技馆副研究员,曾参与编著了多部作品。当我找到这位帅小伙商议编撰这本书时,他信心满满、身体力行,与获奖科学家相关人员联络,共同撰写所熟悉的科学家故事。这样,我们三人一拍即合,付诸行动。编审过程中,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不屈不挠刻苦钻研的内心世界,深深撞击着我的心灵,常常是越看越兴奋,越改越有劲,难怪副主编马京生戏谑说这本书是我最投入、最执着、最认真的一本书。这本书出版时,尽管责任编辑侯春老师谦虚地删除了后记中对他和出版社由衷感谢之辞,但还是应当补充在这里,因为“感谢”背后有故事。当书稿完成后,侯春主任常常半夜两三点微信指导,让我感到侯春主任熬夜加班已是常态,出版这本书倾注着他的心血,他的严谨、认真和对事物的敏捷以及文字功底,让人钦佩。
当我手捧这本印制精美、图文并茂,散发着扑鼻油墨香味的图书时,内心又一次袭来兴奋与震撼。
一生追星逐月布北斗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83 岁时为了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工程,9 个月内竟然7次进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他担任北斗导航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18年中,陈旧性腰肌劳损屡屡犯病,剧烈的疼痛常常让他步履维艰,每当过度劳累,他大脑供血不足的毛病便会突然头晕目眩,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使他坐卧难忍。有一段时间,孙家栋的皮肤瘙痒症令他不思饮食、夜不能寐,在医院使用激素刚刚控制了病情,听到卫星发射遇到问题,不顾医生和秘书的劝说,几次都是拔掉输液针头赶往机场飞向现场,他的航天人生正是中国航天奋斗历程的缩写。
↑作者王建蒙与黄旭华院士
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一系列世界级先进雷达,引领国产预警机事业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王小谟68 岁时突遭车祸腿骨骨折,住院期间又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他不仅坦然面对而且要与时间赛跑,用有限的生命加速完成未竟的事业。然而,废寝忘食半年后再去复查,他身上的癌细胞竟奇迹般消失。有人说这是科学家的意念和毅力击败了癌细胞,当今科技虽然尚不得而知,但如今84 岁的王小谟仍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推进着祖国的预警机事业。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自踏入“上不告家庭妻儿,下不告亲朋好友”的核武器研制绝密工程,从此隐姓埋名在核试验领域默默坚守了40 年。他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多次下到核装置爆后的爆心,众所周知,这种核辐射和核污染是要置人于死地的,但乐观使人豁达、豁达使人长寿,即便他遭受了那么多核辐射,仍然健康地工作到了100 岁。“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联。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中国核司令程开甲的写照。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氢弹爆响惊天动地,而他却隐姓埋名28 年,“他的名字无人知晓他的功绩永世长存”。他毕生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自勉,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对“宁静”的解释,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于敏曾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正是这样的内心世界,他突破了我国氢弹的技术途径,为祖国铸造强大核盾,为提升祖国国防实力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刘永坦,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代楷模”,他致力于我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率先在国内开展新体制雷达研究,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为祖国万里海疆筑牢一道坚实的“海防长城”。40 年的不懈努力,其中的艰难困苦全部刻写在了奋斗的足迹。刘永坦与夫人冯秉瑞一生生活简陋、衣着简朴,但获得平生最大一笔800 万元奖金后,连磕嘣都没打,一分不留全部捐献给了学校。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他为了共和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 年,自嘲是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他在新型核潜艇深海试验时,不顾所有人的劝说毅然与核潜艇及参试人员一起潜入水下生死与共,漆黑的深海凶险莫测,一旦发生意外便会葬身海底,他与全体艇员闯过了一道道生死线,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登艇深潜试验的第一人。他默默无闻投身核潜艇事业六十年,可谓“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力量无穷”。
以上仅是几位科学家的片段以飨读者,在这本书里,35 位科学家每人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爱国奉献、默默无闻、百折不挠是他们的共性。榜样力量无穷,他们是全民的榜样,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
在编撰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统计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有趣数字奥秘:这35 位科学家,于敏、孙家栋、程开甲3 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5 人获得“共和国勋章”,有7 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有10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17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令人羡慕称奇的是,这些科学大师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不仅在学术上勇攀巅峰,他们还有长寿之道,这35 人的平均年龄为89 岁,年龄最大的程开甲100 岁时还在工作;他们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86 岁,其中,90 岁以上的21 人,95 岁以上的9 人;目前健在的18 人,平均年龄88.5 岁,90 岁以上的9 人。
这35 位获奖者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勇闯学术禁区和实现技术跨越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为祖国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满足了国家战略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而且是对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
《勇攀巅峰——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故事》一书出版发行后,有许多读者在问,国家2000 年开始实施颁奖条例,按每年两位获奖科学家,截至2021 年度应该有42 位获奖者,而书中共有35 位获奖科学家。在书的前言中特意为读者做了说明,其中,2004 年和2015 年空缺,2002 年、2006 年、2014 年仅评出一位获奖者。以2015 年为例,有资格推荐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机构和专家共有130 多个,而推荐的候选人共有9 名,第一轮评审从中选出3 名候选人,第二轮评审中3 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其中有的只差一两票。这足以说明“空缺”并不意味着没有,当年的“空缺”仅是客观的评选结果,足以表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遵循着极为严格的评选流程。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弘扬科学家的崇高精神,正是我们编撰这本书的踔厉奋发和内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