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2022-05-21 14:35邹昕格
参花(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全息宝藏文物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既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联结社会的坚韧纽带。2020年,《国家宝藏》第三季播出,这是由央视推出的文博探索类节目。这档节目给予了观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惊艳,以文物为载体,讲述了独属于中国的故事。节目中的舞台设计和全息投影等技术使文物“重生”,让历史的讲述不再“纸上谈兵”,而是身临其境。数字媒体艺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国家宝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空间维度上展现了文物的前世今生,完善了中国文化的符号,从而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也已发展成熟,在许多方面,将数字媒体艺术与高科技相融合,用高端技术诠释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无死角地表现其多样性。如今,数字媒体艺术已经贯穿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例如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数字包装、特效剪辑和数字音轨等。2020年央视推出了《国家宝藏》第三季,其主要目的就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并没有忽略艺术之美,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节目在视听审美方面的体验进行了显著提升。[1]携手九座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馆长,讲述中国文明的形成和贡献。这档节目以高端秀丽的舞美、大气磅礴的国乐凸显出厚重而有温度的文化底蕴。创作人员以全新的数字包装和媒体形式,打造了全新的《国家宝藏》。在这档节目中关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使数字媒体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传统概念和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依托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以及其在传播资讯、图像编辑处理、生物科学等众多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整合形成的创作艺术。[2]数字媒体艺术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数字”以反映其科技基础,“媒体”则强调其立足于传媒行业,“艺术”表明了其所针对的是艺术作品创作和数字产品的艺术设计等应用领域。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有所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更注重于依托技术展现出的技术性,而非单纯意义上的艺术。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细化,是关于媒体领域的,表现方式为数字化。数字媒体艺术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包括交互设计、计算机语言等,由于其包含的学科多样性,数字媒体艺术不断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对艺术世界的发展具有突出贡献。

二、数字媒体艺术与高科技的融合——全息投影的视觉体验

对于文物的感知和了解是《国家宝藏》的核心,但许多文物已经不复存在或是无法带到录制现场,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创作团队选择了全息投影技术,让观众零距离、生动地了解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了解文物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而不是纸上谈兵。《国家宝藏》第三季在内容生产上突出的一个创新点在于“穿越”到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 VR、AR、全息投影等新兴视听新媒体技术营造的虚拟世界,还原和搭建原汁原味的历史场景,实现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结合。[3]在第三季第一期的节目中,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就采取了全息投影技术,使整个瓷器跃然于舞台上,全方位展示文物的细节。该舞台采用了LED开合车台、360°全息幻影成像系统等技术,将视觉设计融合于纱盒投影视觉呈现、透视冰屏柱视觉呈现等,这使每一件文物都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视觉效果。

全息技术在中国是近几年才兴起,多用于人民币、身份证和护照等全息立体照相技术,可以用于辨别真伪。全息技术也多用于服务行业,例如现在的全息餐厅,可以给食客沉浸式的用餐体验,场景可以是三千米下的深海,在用餐时与海底生物“亲密接触”,抑或是晴朗明媚的高空中,感受蓝天白云。随着全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逐渐与艺术相结合,在很多舞台的设计上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最早出现是在2015年的春晚舞台上,李宇春的节目《蜀绣》采用了全息的成像技术,达到一人分两身,呈现出二者同时出现在舞台上的表演效果,实现自身进行对话的效果。之后全息技术便在各大晚会上频频出现,实现跨时空交流。例如在周杰伦的演唱会上,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与邓丽君同台演唱,斯人已逝,但通过高科技手段让她柔美的身姿再次出现在歌迷眼前,感受其魅力。而《国家宝藏》第三季对于全息投影的运用也让观众眼前一新,几千年前的文物再次出现在眼前,缓缓从天而降,定格在舞台中央,向观者展现其独有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震撼力的渲染是其他技术无法达到的。该档节目采用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传奇,故事再现的表现手法已经将观众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随后文物缓缓出现在舞台上,更是让人出乎意料,并且融入文化的大环境中。这是全息投影所带来的视觉体验,将高科技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以此达到传统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传统文化在数字艺术普及之前还是以最直观的形式表达,就是肉眼所得的最真实的形式,是色彩、构图、时间、空间之间的平衡与较量。[4]《国家宝藏》属于文博类节目,由于大量的知识输出,较大比重的旁白解说是无法避免的,这就容易使节目落入俗套和刻板说教中,缺乏可看性,单调乏味。因此《国家宝藏》进行大胆尝试,运用高科技产品,将数字媒体艺术的特色发挥到极致,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创作出全新的纪录式综艺,这是我国电视领域一次大胆的尝试。有历史厚重感的背景音乐缓缓播放,文物在舞台中央上空渐渐明晰,使观众置身于其中,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魅力。以中华文明为载体,数字媒体艺术在其科学性和文化性上进行创新,与全息投影相融合,增强受众的体验感,使其身临其境。

三、数字媒体艺术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市场、产品、用户等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具有零距离、易操作、透明化、利于分享等特征。互联网的发展似一个网状结构,没有一个固定的点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是去中心化的,将平等共享作为新时代互联网思維的基础。在实践互联网思维时,注重用户思维尤为重要,要在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采用“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创作作品。

文化节目是多类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分支,例如《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内容大多包含对文物的讲解、故事讲述和介绍收藏价值等,而如果表现形式都大同小异,多采用说教式讲述历史,那么一档节目将会失去它的独特性,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达不到节目的设计初衷,没有实现文化传播的初衷。现在我们处于融媒体时代,电视制作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碎片化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时空传播格局和模式,受众微权力的崛起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5]传统媒体的传者本位论不再适用,而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思维占据主位。创作者不再被允许以自己的喜好来制作作品,更多的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创作中。所以数字媒体艺术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与互联网思维相融合,考虑观众的价值动向。

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说:“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创新是我们突破很多瓶颈的关键。因此,《国家宝藏》在这一季也做出了較大程度的创新,首先由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多位明星参演舞台剧,展现文物的故事,再由九大国家级博物馆馆长对国宝进行评述,最后再加以高科技产品的运用,仿佛将国宝带到现场,这种形式是在节目中前所未有的,它最大限度地将文物展现给观众,并且不同于以往的画外音解说模式,观众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了解一个文物,而是以参与者的视角去感知文物,这展现了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艺术媒介不断变化,这就使基于数字手段的数字科技和艺术设计不断整合,形成与时俱进的数字媒体艺术思维。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数字媒体艺术与互联网相融合就成为必然趋势。这要求创作者了解互联网思维、解读互联网思维,真正从受众角度去创作作品,以观众为主体,想之所想,创其所爱,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一部观众心中的好作品,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

四、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契合点的探究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属于新媒体领域的发展,而传统文化代表着传统、古老和继承,二者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其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许多方面可以进行有机融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不断地融入创新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用现代技术展现传统文化,给受众以全新的体验。如果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产生碰撞,那所带来的效果必定是“1+1>2”的,那其中的契合点是需要创作者不断去探索发现的。

首先是在传播方面,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大量有效的传播,以此来增强受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并且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网络制作技术得以大幅度提升,设计师可以通过技术将自己的想法充分阐述出来,弥补之前技术上的漏洞。同时,在“受众为王”的时代,创作者要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打造专属于受众人群的作品。在此方面,互联网可以达到交互的效果,以此来了解受众的想法和需求,有效推动策划案的进行。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代表着创作者的想法和风格,并通过技术手段,创作者可以有效完成自己的方案。而传统文化是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最需要保存下来的东西,这就需要借助数字媒体艺术的力量完成传播。互联网可以提供给创作者更多的灵感和创意,并且支持多方协作完成,数字媒体技术则可以将作品迅速地传递到合作方,进行联合创作。同时,在创作完毕时,第一时间以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完成传播,这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一点在《国家宝藏》第三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全方位的全息投影、观众投票制、情景剧演绎的方式都让传统文化焕然新生。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为观者提供了直观的渠道,通过虚拟情境的创建,令观者在赏析作品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到蕴藏其中的艺术精髓。[6]

其次是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在多媒体方面多维的融合。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提升让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例如在音乐上的创新,由最初的现场乐队演奏,到现在电子音乐的蓬勃发展,这使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并且电子音乐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剪辑、改编,以此来达到音乐渲染氛围的最佳效果。在《国家宝藏》中,大气恢宏的配乐引得无数好评,文物与中国器乐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大气的中国音乐的结合,使节目的效果达到近乎完美的水平。同时,在恰当的时机切入音乐,将许多经典的古风类配乐与改编过的流行乐曲进行剪辑,让观众身临其境,剪辑与电子编曲都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之处。

再次是色彩的观感,许多文物因为时间过长而失去了本真的颜色,这就会减少很多本属于它的韵味,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还原色彩,让观众拥有更直观的感受。传统的色彩以颜料为主,形式单一,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所以数字媒体的介入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色彩,让创作者可以完美诠释出自己的设计理念。

最后是动效的设计,在《国家宝藏》第三季的第一期中,采用裸眼3D技术,舞台前后有18道旋转屏,在九大世界级博物馆馆长出场时,一扇扇门逐渐开启,代表着一个时代尘封记忆的开启,拥有其独特的寓意,其中门的操控和上面LED的动效设计都属于数字媒体范畴,这让舞台效果更加震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画卷”的设计惊艳了全世界人民,场地中央巨大的LED屏上缓缓展开的画卷,像是宣纸在舞台中央展开,表现了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伟大。舞蹈演员在上面用舞蹈作画,画毕展现了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这是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最好的结合。还有2008年的奥运会第一次向全世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文化,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以和为贵的精神内核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结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观者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可以创造出许多灿烂的火花,它为创作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为更深地探究艺术发展提供了沃土。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的帮助,在具体实例中要有效借助数字媒体艺术的平台进行传播,数字媒体艺术也要基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加社会的容纳度,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带向全世界,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宁.文化类综艺节目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究[J].戏剧之家,2021(33):159-160.

[2]沈晖.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征及应用探索[J].文化产业,2021(31):73-75.

[3]王肖晖.紧盯传播要素 创新传播渠道——以《国家宝藏》第三季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09):63-65.

[4]梁亮.数字媒体艺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J].美与时代(上),2021(11):28-29.

[5]李杜若,柳婷.主流媒体的社交化传播研究——以央视新闻入驻B站为例[J].视听,2021(11):187-188.

[6]沈晖.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征及应用探索[J].文化产业,2021(31):73-75.

(作者简介:邹昕格,女,本科在读,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影视理论)

(责任编辑 徐参文)

猜你喜欢
全息宝藏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全息“魔镜”在身边
一汽奔腾T77
宝藏
手机看三维全息影像有望成现实
文物失窃
寻宝记
巨大的宝藏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