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 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需要向“话语主体的研究”转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转换能力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作为话语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恰当、自如地调控、转化自己话语的能力,根据社会外部情况的变化、对象群体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能够及时应变的调整不同类型的话语,最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话语转换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的重要走向,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不同类型话语的理解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观情境的感受力,构建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话语转换;话语主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2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2-0125-06
近年来,话语研究正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这大抵出于如下两个原因:一是话语问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具有恒久性的研究价值;二是出于话语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济的情势下,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重要媒介,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社会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为其注入现代性的新质,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时俱进,顺利实现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全球化日渐深入,中国在国际舞台影响力逐渐增强的时代格局中,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国际舞台中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然而,尽管学界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必要性、内容、方式建设等基本问题,但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还缺少必要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话语建设的核心在于话语主体的言说能力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话语转换能力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主体缺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状审视
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媒介,是贯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教育对象的重要纽带,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由此,话语问题一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随着社会外部条件的剧烈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思想差异性急剧扩大,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信息接受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真正提高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增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需要构建出合理的、恰当的以及符合时代需要的话语方式。尤其是伴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剧烈转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将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赢得主动权的重要举措。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呈现出一定的热度,获得了相对集中的研究。总体来看,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下方面:
1.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形态等本体论的研究
学界基本上都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使用的具有价值导向性、意识形态性的信息符号系统。它“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规则和规律”[1],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实践和传播形式”[2]。有学者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与工作话语,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建设应该坚持明确导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利用多学科资源并关注大学生的理论需求”注重话语的大众化与深刻性,解释力与创新性、亲和力与引导力,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未来导向[3]。”
2.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困境或问题
有学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结构断裂”“话语滞后”“话语替代”“话语失势”等各种现实困境[4]。有学者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遭遇“意义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时代焦虑’的‘无意义’治疗、主体间‘话语间距’隔绝‘意义共享’等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世界遭遇的主要障碍。”[5]也有学者站在时代的角度指出“网络化环境加剧了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代际距离的疏离、社会的多元造成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代际行动断裂、文化反哺削弱了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代际情感依赖等代际差异现象。”[6]
3.聚焦话语建设的方式、具体举措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转换或创新,从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角度不断凝炼优化[7],在理论魅力、平等沟通、生活关怀、情感共鸣和实效指向等方面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转向[8],有的学者提出要“联系国情讲中国话,理论教育讲通俗话,面向对象讲学生需要的话,紧跟时代讲现代话”[9],还有学者立足“微时代”提出转向“‘微语言’话语形式”[10]。
近年来,话语转换成为话语建设的重要思路。“从固化形态话语向动态话语的转换、从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轉换、从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11],有学者凝练了政治话语的学理化,学理话语的通俗化,通俗话语的趣味化,以及书面话语的口语化,刚性话语的柔性化,熟悉话语的陌生化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转换[12],并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实现的三个层次基础“话语娴熟是话语转换的表层基础,思想透彻是话语转换的内层基础,思维圆融是话语转换的深层基础。”[13]
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掌握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最终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主要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理论上,坚持彻底性;在学科上,坚守思想性;在研究上,坚持科学性。”[14]还有学者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所在。[15]
目前,人们更多地关注话语建设的内容、方式、话语形态的转型以及话语权等问题,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却缺失了重要的维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建设。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在结构来看,包括了话语主体、对象、内容、载体和形式等基本要素。也就是说,完满地揭示话语的结构不仅包括“说什么”“对谁说”“如何说”,还要注重“谁来说”,即包括了话语的主体要素。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只是关注“何种话语”“如何建设”等问题,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缺少必要关注,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运用话语的能力亟待探讨。当下,“话语转换”已然成为学界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处理好不同类型话语之间的转换,就对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是否具备转换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关注言说者“说”的能力。
二、“话语之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指向
话语表现为主体为了表达内容而采用的客观的信息符号系统,话语的展现也往往体现为外在的、客观的、工具化的形式。话语一直被视为外在的中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被归于介体范畴。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被定位为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涉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研究,话语建设自然被当作为一项策略性、工具性的问题。但殊不知,作为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目标的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
1.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存在形式,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独有的专业习性
语言是人确证自我、沟通世界的重要方式。海德格尔曾深刻地指出了语言与存在之间的深刻关系。“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居住在语言的寓所中。思想者和作诗者乃是这个寓所的看护者。只要这些看护者通过他们的道说把存在之敞开状态带向语言并且保持在语言中,则他们的看护就是对存在之敞开状态的完成。”[16]人的生存之境敞开离不开语言的作用。人类的话语中包含了人之生存赖以需要的基本价值。语言塑造了人类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精神品格。同时,语言也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沟通创造了可能性。在言说、表达、沟通中,话语帮助个人扬弃了生存的孤立性、抽象性,走向现实性、社会性的品格。在语言的作用下,人获得了个体性与社会性——二重性的存在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最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体认自身的身份认同。马克思说过,“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7]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呈现出相互交织、难以分离的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表达价值、意义、观念的符号系统,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期待;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身份和职业活动的表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话语及其使用中实现了自我的身份确证。
2.从构成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识形态目标和价值期待
任何话语系统内蕴了主体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具有强烈的价值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自然体现出相应的价值意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18]。它是一定的政党、统治阶级、社会团体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宣传政治主张、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所使用的信息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表现出统治阶级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并以信息符号系统的方式贯通主客体,让受众对象接受和认同政治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总是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向性,体现主体的政治意志,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社会大众的价值承诺与意识形态期待。
3.从运行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体现出强烈的自主操控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主运用话语的过程
语言以人的存在为依据,又体现在人的生存过程之中。话语不仅是一套客观的符号系统,它的展现过程,即言说也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语言”(或话语)与“言说”本身就是一体两面,“言说”是语言的动态展现,是语言的具体使用过程,是动态的“语言”。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中被激活。语言的展现是人的展现过程,是人在用语言,而非语言的自行延展。这个过程是人“在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使用话语的过程,依赖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交互作用,实现话语内蕴的思想信息传递、理解、领悟乃至内化等各种目的。作为话语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展现也成为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这个过程离不开主体的判断、思考、抉择等,人的态度、情感伴随着语言的使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话语的自主运用体现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者。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第一,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形而上意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内在关系,谙熟话语背后的价值品格、意识形态期待、现实需要等;第二,准确认知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文本,不仅要认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本内涵,而且能够感受、体会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内在意义,这其中渗透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体理解与感受;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类型有着明确定位和合理转换,话语的使用依赖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判断,能够善于根据社会外部条件变化,对象群体的需要调整、变通,寻找最为恰切的话语类型,不是机械表达、抽象言说。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展现过程很大程度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使用话语。
4.在结果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最终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之间的连通、对话、相互理解的目的
与人的社会性品格相适应,语言本质上并不限于主体之域,而总是指向主體间的关系。话语是人际沟通的中介,有效地扬弃孤立的个体,让每个参与者能够共同面对对象,身处同一时空,拉近彼此的心理、情感距离,寻求共识,建立某种现实的社会联系,从而为主体之间的沟通提供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性的交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交流、沟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以人的思想为实践对象,以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碰撞为实践内容,以思想的生成为实践追求,思想贯穿始终,本质上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观点与观点的交锋、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思想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创新,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特征。”[19]话语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话语的主导性,但决不是单向的“独白”,是沟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目的是要联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在两者之间顺利沟通提供条件,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性(主体向度)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话语是“人的话语”,它源于人的生存,承載人的价值,经由人来使用,最后达到人际思想沟通的目的。同样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是基于人的现实生存需要,特别是人们现实的政治生活需要,承载着统治阶级的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期待,在具体实践中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用,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一致性,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来说,相比较以往人们过多关注话语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性,完全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出与实施的主体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是更为内在的、根本的解释视角。
三、“话语主体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转换能力
当前,“话语转换”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重要思路,但“话语转换”不仅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类型、形式等,也需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话语主体)应该具备的话语转换能力。一般认为,话语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旨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进行的从一种质态话语转向另一种质态话语的过程,是不同类型、风格、形式的话语之间的转换。由此,人们往往关注话语转换中不同话语的类型以及转换的基础、方式等,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话语转换能力如何并未得到充分地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话语类型之间的自由切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社会外部情况的变化、对象群体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能够及时应变的调整不同的话语,最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转换能力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娴熟理解话语、调整话语、使用话语的能力,它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素养、能力的重要内容。当前,话语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重要能力,改变以往传统式、单一化的话语方式,采取一种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话语形态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重要任务。这种转换的完成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娴熟的话语转换能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转换能力也由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1.从理论上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转换能力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际使用效果
话语的生命在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功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熟练驾驭不同类型的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话语体系内部及其在生活话语之间合理地变换。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好不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不能起到作用,话语本身内容的检测,话语方式是否有效,都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会不会使用话语,它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运用话语的能力、说话的能力。从而,“谁用话语”会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倒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转换能力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转换能力的提出源于社会变化与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群体发生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人们的自主性增加,媒体信息呈现出自主化、娱乐化、碎片化等特征,并以多样化的方式渗透至社会群体,传统的话语风格已经难以适应多元、灵动的现代社会生活。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话语接受方式、接受能力都呈现出巨大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随之需要提升自己的话语转换能力。
3.一个优秀的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能够合理地转换不同的话语类型
不同类型的话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需要适时地做出改变,在学科话语、学术话语、工作话语之间自由的转换和变通。那么,当这个对象群体没办法理解抽象的理论或学科话语的时候,往往我们又能够用工作话语解释生活话语,在大众进行生活话语沟通的时候,又不忘把工作话语中体现的理论性的元素彰显出来,也就是在话语使用的过程当中能够做到抽象与具体,形上与形下之间的有机互动,让每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自由的穿梭在使用这些话语的过程当中。
4.任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都不是匀质的,这就决定了多重质地的话语类型
以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每堂思政理论课)常常进行单一化的定性(如教学活动),由此决定了其话语类型的单一性,论及话语转换的时候,也被规定为单一质地的话语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殊不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性、异质性、多样性的特征日趋明显,任何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都会存在多质态的话语类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顺利讲授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都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不同话语的熟练调度和有效切换,做到不同类型的话语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转换。
当外部条件急剧变化、对象群体差异性剧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难度逐渐增大,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具备熟练地进行话语转换的能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需要关注“谁在说”,聚焦培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说的能力”。提升话语转换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检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可以说,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能够善于调度、控制、转换话语,娴熟地使用话语的能力不仅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话语转换能力的建构思路
在多元、多变、异质性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严格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规律,同时又能适应应对各种具体、微观、个性化的场景,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当话语转换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的重要走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转换能力将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不同类型话语的理解力
在现代社会多元性、异质性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会涉及到多质态的话语形式,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根据对象、情境和现实需要,自由穿梭、适时转换、合理选择最为恰当的话语形式类型。这么做的前提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有着充分认识与理解。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包括学科话语、学术话语和工作话语。学科话语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较强的组织性、管理性;学术话语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具有强烈的学理性、抽象性;工作话语是具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使用的话语形式,具有一定的生活化、具体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来说,他们感受得更为真切、深刻的是日常生活的话语。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内部的转换,即学科话语、学术话语和工作话语之间的转换;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日常话语的转换,学科话语、学术话语、工作话语等三种不同类型的话语和生活话语之间转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对不同质地的话语谙熟于心,熟悉话语的性质、内容、特征和适用范围,这样才能保证话语的专业性与生活化之间适时地根据需要不断变换,既能做到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走向日常化、具象化、生活化,同时又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专业性。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观情境的感受力
话语转换依赖情境,总需要根据客观情境的需要,寻找适宜的话语形式。这种客观情境构成话语使用所依赖的背景,从深层次上反映人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应该适时地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性,根据社会外部条件变化调整自己的言说策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包含了人们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对外部世界的独有理解,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话语转换背后体现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敏感性、感受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具体的、特殊的、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运用不是机械、简单地遵照原则,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根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针对具体状况,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现实性的品格,选择合适的话语类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差异性逐渐增加,媒介信息环境日趋活跃,人们接受思想信息的方式也发生剧烈转变,以往单一质地的话语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审时度势,善于营造情境、掌控情境,并适时地利用情境,在话语转换中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解释。
3.构建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话语转换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主体日渐平等化的间性思维,体现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话语转换之所以可能依赖于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协商、对话关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盛行了一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容易自视为成为思想信息的占有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单向灌输,不考虑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感受。话语使用的方式呈现出单一化、命令式。话语转换要求主客体之间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的话语传播方式,否弃凭借单方面的意志就可以完成的话语表现形式。要做到话语之间的自由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体现对客体的尊重、理解,考虑客体的感受,只有充分考虑受众(客体)的思想状况、现实需要,才会为话语转换提供内在的源动力,从客体的可感受性、可理解性入手,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可能自由切换。因而,提升话语转换能力需要构建相互尊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
参考文献
[1]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7.
[2] 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5-9.
[3] 徐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导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6(3):86-91.
[4] 孙其昂,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81-301.
[5] 孙丽芳,何祥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危机”探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5(6):29-35.
[6] 陳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的代际差异及其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9):99-102.
[7]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话语体系的转换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6(5):23-27.
[8] 吴海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60-64.
[9] 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83-86.
[10] 王东阳,胡德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语言”转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5(6):84-88.
[11] 吴宏亮.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三个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76-78.
[12]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及其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397-403.
[13]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20-123.
[14] 李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规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3):143-150.
[15] 李丽,李艳,刘迪.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四重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2):73-77.
[16] [德]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 [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66.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09.
[19] 白显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想性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2-15.
[责任编辑:孙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