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毒支原体流行现状及防控方案

2022-05-21 11:56史爱梅张明富李莲瑞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活疫苗毒株支原体

史爱梅 张明富 李莲瑞

鸡毒支原体引起的鸡毒支原体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又称之为鸡慢性呼吸道病,主要表现为咳嗽、甩鼻、气管炎和气囊炎等呼吸道症状,长时间感染后可引起产蛋率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等临床症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也规定MG感染属于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一年四季可发生,多在冬季、初春发病,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低。鸡场感染鸡毒支原体比较普遍,鸡群感染病原后可终身带菌,且可经蛋传播给下一代,不但影响家禽的健康生长,而且危害家禽生产及生殖性能,对家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威胁。鸡毒支原体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一般不会发病,但是一旦有外界刺激,在機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病,单独感染MG一般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鼻腔、眶下窦轻度炎症,死亡率也不高,为10%~30%。一旦感染支原体后机体防御病原感染的屏障受损,就会很容易形成混合感染,混合感染后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增厚、眶下窦、气管和支气管内有黏液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严重的可波及肺和气囊,造成眼部和面部肿胀、输卵管病变等,死亡率会较高,在30%以上。

一、流行现状

鸡毒支原体病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病变,易感动物主要有鸡和火鸡,尤其容易感染2月龄以内的雏鸡,而且本病全年都可以感染,尤其冬季、春初常发,混合感染后病死率较高。传播方式可水平和垂直进行传播,病原菌通过飞沫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途径进行传播。垂直传播主要通过感染的母鸡经过种蛋传给下一代,这样就造成鸡毒支原体在鸡群间相互传播,各代次间代代传播,鸡群一旦感染后不易根除。

在1943年,鸡毒支原体首次在感染的病鸡中被分离到,然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现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有了感染鸡毒支原体的报道。国内首次分离到MG是在1976年,并在1984 年之后造成了在全国传播。目前,鸡毒支原体在我国鸡场中普遍存在,感染率很高、传播的范围也比较广,而且净化的难度较大。目前,鸡毒支原体的流行传播造成全球养禽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影响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一)鸡毒支原体国外流行现状

现在鸡毒支原体已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感染率和发病率都比较高,已发展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全球养禽业的重大疾病。自从1943年首次分离出该病原菌后,该病就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传播,现在已呈全球性流行,北美、欧洲、亚洲、非洲的多个国家已经相继出现了对鸡毒支原体发病的报道。在有些报道中鸡毒支原体感染率很高,如美国鸡群感染的阳性率已经达到73%,委内瑞拉产蛋鸡群感染的阳性率为22%~66%,马来西亚鸡群感染的血清阳性率亦达到了26%。调查埃及鸡群发现鸡毒支原体的阳性率达到了33.3%,检测雏鸡也有58%~70%的阳性率。对约旦境内具有呼吸道症状的350个样品进行检测,发现鸡毒支原体的感染阳性率为6.6%。

(二)鸡毒支原体国内流行现状

国内在1976年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首次从鸡群中分离出鸡毒支原体,随后在1984年,毕丁仁等人在分离出的61株支原体样品中含有鸡毒支原体病原,之后MG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省、市和自治区。目前,我国部分地区鸡群的鸡毒支原体感染率为50%~80%,而且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例如,青海省MG感染阳性率为51.08%,福建省MG感染阳性率达到47.22%,广东省MG平均感染阳性率为45%,上海地区蛋鸡场MG抗体平均阳性率也达到了97.8%。散养蛋鸡也呈高发态势,上海林地散养蛋鸡场的MG抗体平均阳性率也高达93.3%。山东地区肉鸡场中有呼吸道症状的样品进行鸡毒支原体病原分离,分离出了36株MG菌株,占到 10%~30%。2019年监测了15个种鸡场的鸡毒支原体抗体的情况,发现高于50%感染阳性率的鸡群有40%。12个广东地区种鸡场鸡毒支原体的感染情况,发现鸡毒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为21.9%~68.8%。2018—2019年在江苏省采集了14个没有进行鸡毒支原体疫苗免疫的鸡场中3112份血样,阳性率达到了55.27%,阳性率最高的鸡场达到了83.28%。

统计数据显示,鸡群感染鸡毒支原体会降低雏鸡健雏率和蛋鸡产蛋率,产蛋率降低10%~20%。在肉鸡上,肉鸡体重能够降低38%,饲料利用率下降21%,同时也会影响胴体品质,增加医药费。本病易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等病原菌混合感染,混合感染后增加了病死率。

二、目前鸡毒支原体防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鸡毒支原体疾病防控的基本原则主要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控制本病的主要原则就是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的接触,增强宿主抵抗力,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工作,尽可能降低各种诱因。一是时刻注意天气的变化对鸡群的影响,注意保温和通风,勤清理、常打扫,保持舒适的环境;二是定期消毒降低病原菌含量,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降低感染病原菌的风险;三是种鸡也要采取净化措施,定期检测从种源上切断病原菌的传播;四是疫苗预防和药物使用也是控制该病发生和传播的有效手段,必要时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来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一)建立阴性鸡群

首先,建立无鸡毒支原体的种鸡群,对可能被鸡毒支原体感染的种鸡群,应定期检测并淘汰阳性鸡。现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关于鸡毒支原体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由于操作方便在临床诊断中用的比较多,其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主要包括血凝抑制试验(HI)、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P)、平板凝集试验(S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还可以进行支原体间的鉴别。目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环介导等温扩增 (LAMP)、荧光定量 PCR、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 (SDS - PAGE)和核酸探针法等方法。其次,孵化用的种蛋可利用熏蒸消毒的方法降低垂直传播的风险,刚出壳的雏鸡可以进行药物预防,在雏鸡阶段也可以选用疫苗进行免疫,但是使用活疫苗容易受到抗生素的干扰,使用灭活苗虽然可以降低机体病原菌载量,但是也会使鸡群呈隐形感染而造成病原菌的传播。尽管如此,疫苗依然是防控鸡毒支原体、保护易感鸡群、净化鸡毒支原体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可以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方面的工作,例如,可以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定期投药,强化消毒和隔离措施等。

(二)药物治疗

目前,抗生素依然是治疗鸡毒支原体的必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截短侧耳素类等,宜选用泰乐菌素、红霉素和恩诺沙星,给药方式可以选用拌料和饮水给药,但鸡毒支原体常生长于器官纤毛的顶端,普通药物并不容易到达,所以这几类药物虽然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清除病原菌,而且鸡一旦感染鸡毒支原体后便终身携带病原菌。使用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性,现在在动物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比比皆是,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可以对分离株进行MIC测定选用最敏感的药物,必要时可以通过多次用药达到治疗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成本增加等问题。

由于抗生素药物残留和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中药对鸡毒支原体的治疗,其具有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标本兼治等优势,但是也有治病机理不清晰、成分不清楚等问题,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其作用机理和有效成分。

(三)疫苗免疫

现在在无抗限抗的大环境下,安全有效的疫苗和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防控鸡毒支原体的大势所趋。现在,预防鸡毒支原体主要的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可以选用弱毒活疫苗点眼免疫,也可选用灭活疫苗,都有良好的效果。活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灭活疫苗主要产生的是体液免疫。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根据当地鸡毒支原体发病的规律和饲养管理水平的不同来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中也可以設计为两种疫苗组合来进行防疫。

鸡毒支原体活疫苗株主要有F株、F-36株、6/85 株、TS-11 株、G250 株和CP 株。F株的特点是毒力温和,但是可以垂直传播,F株具有置换强毒株从而降低感染率的作用,如果连续使用2年该毒株是可以置换鸡毒支原体野毒的,但是并不能阻止鸡毒支原体强毒株在机体内定植。F-36株可以制成弱毒疫苗,它的优势在于免疫种鸡后不损伤气囊,而且还不影响体重的增长。G250株和CP株由于毒力太弱,需要多次使用,而且效果也并不很理想。TS-11、6/85菌株制成的弱毒苗毒力也比F株弱,其对有鸡毒支原体野毒感染的鸡群免疫效果也不好,但是在没有感染鸡毒支原体的鸡群上可以获得较好的免疫反应,而且6/85株可以进行喷雾免疫。用K株做成弱毒苗,通过对雏鸡做喷雾免疫,结果显示,K株在鸡体内毒力稳定,也能有效保护气囊和卵巢,说明K株也有作为鸡毒支原体疫苗株的潜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1株突变株26-1,用该毒株做了攻毒保护实验,实验结果也显示该毒株是可以完全保护对气管造成的病变,而且对强毒株在气管上的定植也可以起到抑制作用。在TS-11株的基础上克隆出含有黏附素蛋白GapA的TS-304毒株,该毒株可以在3周龄的雏鸡气管上定植而且对呼吸道是没有损伤的,其在体内进行传代多次后也没有出现毒力返强的现象,该毒株在有TS-11疫苗株相同保护效果的情况下所用的免疫剂量也更低。

使用鸡毒支原体灭活疫苗可以产生体液抗体,从而降低环境中野毒的载量,也可以增强抵御强毒株感染的能力,但是在10日龄之内的雏鸡上免疫鸡毒支原体灭活疫苗效果并不太理想。用不同的佐剂制备鸡毒支原体灭活疫苗,然后对比其免疫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用Marcol-52白油佐剂制备的疫苗对气囊损伤的保护不如用ISA 775 VG佐剂制备的疫苗,但是安全性上Marcol-52白油佐剂制备的疫苗更有优势。目前,也有对联合使用疫苗的相关报道,比如,相关报道表明一起使用F株和TS-11株疫苗比单独使用一种毒株制备的疫苗效果更好。用壳聚糖做AHRL 20/52疫苗株的佐剂和商品灭活疫苗做攻毒保护效果的对比,结果显示,用壳聚糖做佐剂虽然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不高,但是对气囊损伤的保护性更好,表明壳聚糖也具备做鸡毒支原体灭活疫苗佐剂的潜力。现在随着各种生物技术的运用和新型佐剂的不断研发,鸡毒支原体灭活疫苗的发展也会迎来更好的前景。对于鸡毒支原体阳性鸡场可以采取连续使用灭活疫苗2个代次的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鸡群和环境中的野毒,从而降低感染的概率和病原菌垂直传播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鸡群感染后造成的损失。

鸡毒支原体弱毒苗和灭活疫苗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新型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是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最多的鸡毒支原体疫苗,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和重组腺病毒疫苗也是主要研发的两类基因工程疫苗。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其在SPF鸡内毒力稳定,而且可以抵抗鸡痘病毒强毒株的攻击。但也有研究表明,MG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不能保护鸡被鸡毒支原体强毒株攻击,但是可以减弱使用F株活疫苗对产蛋率的影响。构建可以同时表达MG TM-1蛋白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蛋白的重组腺病毒疫苗,结果也显示构建的重组腺病毒疫苗有成为防控传染性支气管炎和MG联苗的潜力。

三、总结

鸡毒支原体作为引起家禽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原菌之一,现在已在全球范围大面积传播,且阳性率居高不下。近年,通过对国内鸡毒支原体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国内的感染形势也颇为严峻。鸡一旦感染鸡毒支原体可以终生携带病原菌,并且不断地向环境中排毒,鸡毒支原体的传播方式既可以水平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这些特点都给净化工作带来了现实困难。基于鸡毒支原体的以上特点,需要系统地采用综合防控措施,防治原则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当然选用合适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方案也是防控鸡毒支原体的有效措施和未来防控鸡毒支原体的趋势。总之,需要采用综合的防控方案来防治鸡毒支原体对家禽的危害,这样才能保证人类和家禽的健康,保障公共卫生的安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刘素芳)

猜你喜欢
活疫苗毒株支原体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感染两种新冠变异毒株比利时九旬老人病逝
什么是减毒活疫苗
支原体对生殖健康的危害
中国实施脊灰疫苗免疫新策略
小儿支原体肺炎65例临床分析
猪群免疫如何合理选择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