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水镇满村尽带黄金甲

2022-05-21 11:40影子
旅游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瓷窑井陉窑场

影子

“左带绵右襟甘源逢左右,西引晋东领冀驿道西东。”陶瓷水镇南横口地处晋冀交界处河北井陉南部,太行山西麓绵河、甘陶河交汇处,襟山带水,景色独特。自宋金始,这里的陶瓷业就十分发达,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井陉窑的古瓷窑遗址。石头铺路,匣钵垒墙,特色鲜明的陶瓷,再加上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使得南横口获得了“陶瓷水镇”的美称。

从石家庄市区出发,不到一小时,便到了井陉县,南横口距县城只有5 公里,属井陉县秀水镇。据记载,南横口村成村于西汉年间,因村庄坐落在绵河和甘陶河汇流处,两河互为纵横,故取名为横口。如果把纵横交错的河流当作巨龙,河口则像巨大的龙首,它把南横口村轻轻含在口里,像呵护一颗倍受珍爱的钻石。村口巍然耸立的是一座汉白玉大牌楼,两侧高挂的大红灯笼上“陶瓷水镇南横口”分外醒目,陶瓷水镇,顾名思义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陶瓷,一个是水。来到这里,视线所至,处处都是古陶瓷元素,道路两旁的各式陶瓷景观、一整面的黄金匣钵墙、各种陶瓷工作室以及陶瓷体验馆,让人瞬间融入浓浓的陶瓷文化氛围里。再看村边,人工围堰的甘陶湖碧水清澈,水上轻舟荡漾,游船环湖绕行,湖中小岛绿柳倒垂,岸边广场上,巨大的陶瓷雕塑诠释出这里的特色。阳光下,青山美景倒影湖中,远处的山含黛水有色,石太铁路跨河而过,真是景美醉游人。

因为南横口村是千年古村落,这里自然少不了青砖灰瓦的古建筑,时而能看到一些石碾,静静的在那里守候着历史的变迁!沿街望去,青砖黛瓦,斗拱垂檐,宛若回到了梦里故乡。一处处明清风格院落依形而建错落有致,砖雕石雕风格各异。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南横口乡绅马席珍、马贡珍兄弟的宅子。马家大院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马席珍宅,北院为马贡珍宅,经子孙三代经营成为南横口民居建筑中较有特色且保存较好的院落。 “吱嘎”一声打开大门,岁月也就被掀开了它曾经的记忆,门楼上的砖刻,似乎让人见到了当时工匠们,用长满茧子的手拿着锤子、錾子,一点点雕刻着岁月时光。院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雕梁画柱,南院宽敞明亮,有砖砌的门楼,院东坐落着长20 米、宽3 米的影壁。北院的布局工整,结构严谨,是坐北朝南二进院,门额上嵌有石匾,镌有“孝悌忠恕”四个楷书大字。徜徉在这样的古村中,尽管人迹寥寥,略感破败苍凉,但陶瓷文化的艺术气息与历史铸就的厚重感还是深深感染着游人,无言地诉说着沧桑的岁月。

南横口古村的大街小巷,最具特色的就是随处可见用匣钵垒成的房屋、院墙甚至茅厕。匣钵的样子呈直筒状,端头有小孔,高约60 厘米,直径约40 厘米,是烧瓷所用的器具之一。当地人也称之为“笼盔”,笼是“套”的意思,盔指“盛具”,笼盔经过高温煅烧后既耐高温又能受火烤,为的是烧窑时候装填瓷坯,起保护作用。在古代,瓷器烧制的成品率决定着窑场的存亡,据有关专家研究,当瓷器出窑的成品率高于78%时,窑场才可能有盈余。为了提高瓷器的出窑率,窑主和工匠们想尽了办法,他们发明了匣钵这种特殊的“保护罩”,匣钵结实厚重,烧制时把瓷器生坯放进里面,可防止气体及灰尘等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污损,同时也可保证坯体受热的均匀,像给它们穿上了一层重装的“铠甲”。当这批瓷器烧完后,匣钵就完成了自己“护花使者”的使命。因村中瓷窑众多,因此有了无数废弃的匣钵,南横口村民们把这些废弃物利用起来广泛用于村中的建筑上,形成了现在“出镜率”甚高的民间艺术品。

在南橫口村,只一道笼盔墙,就足以留住人们的脚步。这墙有各种各样的垒法,除了头朝外横垒之外,还有竖垒的,有与砖一起垒的,也有与石头、与缸混垒的,不一而足,比比皆是。它们或是筑房的建材,或是养花的盆饰,被村民们精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上下错落、似方或圆、规矩有序的图案,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更是引人遐思。村民口中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比如横垒头朝外的叫“卧龙”,层叠而上,无数个笼盔头便组成无数个大圆套小圆的几何图案,恰似铜钱排列,兼之笼盔暗黄颜色及粗犷个性,整个墙面显得庄重大气、厚实沧桑。而竖垒起来呈现条状的,唤作“立龙”,近看凹凸有致,远望如断竹林立,墙头还种有花草,别致灵动。

古铜色的匣钵叠落成规矩有序的图案,加上错落有致的石砌小路,使得南横口的建筑和小巷别具特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置身其间,仿佛游走于一座露天的陶瓷博物馆。这种以“笼盔”作为建筑的主题结构,镶嵌于建筑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笼盔瓷质地坚硬,院墙在阳光照射之下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因此被当地人称为“黄金甲”。闲坐在村口,看斜阳下宁静的河湾,古村里僻静的巷口,一座座匣钵院墙金光闪闪,静静地诉说着井陉窑过去的辉煌。

“窑场矸山古今气象凭彰显,白磁青釉中外光华任运思。”南横口村所处山坡上方的台地上,当地人称之为“庙坡”。为了方便运输,以前的窑场都是临河而建,因为水路运输平稳损坏少,所以古窑遗址在这儿集中成片,从庙坡就可以看出南横口当年烧制陶瓷的完整场景和繁荣昌盛。据记载,南横口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唐宋时就有村人建窑烧碗。宋金时期,真定府(今正定)石家庄一带的冶金、采矿、炼炭等行业空前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繁庶倍昔,给瓷器烧制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井陉窑是河北四大古窑之一,它与内丘邢窑、曲阳定窑、峰峰磁州窑平起平坐,而南横口窑场是井陉窑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朝时,村内主要为白瓷窑场,烧制青花瓷及窑变产品,窑变产品曾为贡品。当年几乎家家都有窑场,有名的瓷窑商号有东风记( 马家大院南院瓷号)、西风记( 马家大院北院瓷号)、庆余成、庆源成、庆义成、积善堂等十数个。至解放初,全村有古瓷窑窑场近百座,星罗棋布,遍布甘陶河西岸和绵河南岸,陶瓷产品种类繁多,销路广阔。1956 年陶瓷厂外迁,村内停止生产,但仍遗存古馒头窑14 座,这不仅在河北省内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是独此一份,2001 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就是几处废弃的古窑。1 号古瓷窑位于甘陶河岸平台之上,远看犹如一排窑洞,由南向北依次为出灰洞、窑炉门、作坊洞。窑炉内可见近方形窑室,由火膛和窑床构成,现火膛被废弃物填满,有些破旧,让人几乎不敢相信那些精美的陶瓷是从这样“不讲究”的地方烧制出来的。南横口村的古瓷窑遗址地层丰富,经考证最早的遗迹属金元时期,而今看见的窑场遗迹多是清朝或民国时所建,也说明了从金、元始至清代、民国,这里的窑场一直没有断烧过。

在镇中心的位置,南横口利用原旧学校院落及房屋,成立了“井陉窑”研究中心,建起了陶瓷体验工作室,恢复了井陉窑生产工艺,设立了陶瓷研究室、茶社、展览馆等。在一处陶吧里,游人快乐得体验着制陶工艺,不少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玩得不亦乐乎。看陶坯的成形过程,真是一种享受,当拉坯机开始运转,孩子们将双手放在旋转的泥土上,舞动的双手像两条轨迹,两根线条相互缠绕,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泥土在他们手中慢慢神变成一个有着婀娜身姿的瓷坯,细微的弧线、曲线、圈线和圈足展现着古老技艺朴拙中见精巧的独特美感,不得不让人感叹。

漫步南横口村,触摸历史,穿越时光,捕捉文脉,感染灵气,不仅品阅丰富的历史遗存,观赏令人称奇的特色民居,访古探幽的同时甚至可以推门而进体验古村人的生活,不少的老院开发成了特色民宿,忠孝传家院、帝师客居院、黄金陶瓷院……各号院落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处处彰显情怀,推开古色古香的木门,院内石桌石凳、流水潺潺、绿树红花相映成趣,花面被褥的老土炕上,暖暖的阳光通过花窗倾洒到老屋里,充盈着幸福和情调,这是怎样美好的体验啊。

石头古街上当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地带,由于地处冀晋边界,这里的面食文化充满了冀晋风味,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井陉拖刀面,当地民间有句谚语说得好“不吃拖刀面,等于没吃饭。”由拖刀面第六代传承人吴福新主厨的拖刀面馆门前,人流涌动,年近八十老爷子宝刀不老雄风犹存,只见他操起一根一米多长的擀面杖,将面团压成长方形,再卷起来徐徐擀开,随后在案板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玉米面,将面片垫在玉米面上层层叠好。之后拿出独门“武器”特制拖刀,只见这长约60 厘米的刀,全身铁制,顶端刀槽呈弯勾状,一头是刀把,另一头弯下来在底端铸成一个圆形平托。因大刀太沉,拿不起来,切面时握住刀柄,刀根部抬起,刀前平托始终不离案板,拉锯式来回上下移动,故名拖刀面。“脚有根、手有功、力均匀、贯始终”,一把刀几乎诠释了拖刀面的全部,10 多斤重的拖刀在老艺人手里运作自如,手握刀柄,不抖不斜,手起刀落间,粗细均匀、长短一致、不连不豁、四面见棱的面条,精确整齐地排列在刀的另一面,让人叹为观止。待拖刀面出锅上桌,调和上特色卤料,挑一筷入口细嚼,硬中带柔、柔中带筋的面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粗砺的野劲,一种来自田间的面香。“秃噜噜”把面吸进嘴里,真是应了那句,吃饱喝足什么也不管了。

橫衢千畿春风万里穿云雾,口岸山河明月一轮绕石楼。时间的长河在这座静谧古朴的陶瓷水镇,沉淀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匣钵墙高低错落,古瓷窑悄然拱立,石头巷斗柄蛇形,古槐树千年常绿。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千年古村落的悠久历史,让人沉醉,让人回味,让人久久不舍离去!

猜你喜欢
瓷窑井陉窑场
井陉地望考辨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瓷窑废墟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Assembly集结号
沙埠青瓷窑探微
水与战争之三 井陉之战
河南禹州神垕镇发现一批瓷窑遗址
热河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