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练 杨美男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2]的国家战略目标,并将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3]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园教学和教学研究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其健康素养水平如何,不仅事关大学生个体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其未来开展幼儿园健康教育,关乎幼儿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的养成,因而健康素养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本文通过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健康素养状况,旨在探讨高校如何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健康素养培养。
健康素养特指个体在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其核心内涵包括获取、加工健康信息和健康服务的能力或技能,以及做出合理决策、降低健康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或技能。[4]其中,健康教育则是获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健康知识和健康信息是构成健康素养和健康技能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个体健康认知的发展,提高决策能力,进而建立健康行为,促进个体健康的前提。拉坦(Ratazn)和帕克(Parker)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体学习、获得、理解、运用健康知识的能力。[5]凯·贝尼昂(Kay Benyon)认为,健康素养是一种吸收和利用健康知识的综合能力。[5]
李晶认为素养是知识积累、价值理念、行为模式的综合体。[6]健康素养的养成主要是通过接受各种健康信息,并在生活实践中加以验证,逐步形成对疾病、疾病预防和健康、健康管理等看法。这些看法构成了个人健康信念,直接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的选择。已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健康素养水平呈正比;小学教师健康素养与小学生健康行为正相关[7],文化习俗对健康行为和信念建立影响显著[8];健康教育是促进健康,改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手段。[8]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受教育者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了解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在生活中自觉地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成知信行合一。
2008年我国卫生部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文件,将公民健康素养分为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三部分,并以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等六方面的健康问题为基础,设计形成我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该测量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公民健康素养监测及不同职业人群健康素养的研究。公民健康素养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健康中国的推进,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已从2008年6.48%上升到2020年23.15%。[9][10]
彼得森(Peterson)指出,“教师健康素养不单指教师具备、了解、内化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也指教师能够将这些信息和服务运用到教学中,以提升教育对象的健康理念和健康技能。”[11]李琳认为,教师健康素养应含基本健康素养和健康教育素养,其健康教育素养是指运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能力。[12]李金仟在对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研究中指出,教师健康教育素养与“职前受教育经历、职前就读学校开设与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课程情况、职前就读学校与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学方法”等有关,提出高校应加强幼师生职前健康教育素养培养。[13]查询知网发现,有关幼儿教师健康素养研究较多,但有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较少,仅查到兰燕2021年所写的《健康中国背景下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探析》一文,该论文主要从“四有好教师”和职业素养角度阐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14]本研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其健康素养应包括作为公民的基本健康素养和作为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大一有6 个班、大二有8 个班、大三有8 个班、大四有8 个班。2021年6月分别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两个班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1 份,回收问卷401 份,其中有效问卷390 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7.3%。大一至大四被调查学生人数分别为106 人、90 人、95 人、99 人。
问卷选用2019 版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三个维度,涉及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健康信息、安全与急救和基本医疗六类健康问题,共计56 道题。健康素养计分采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统一的评分标准,凡问卷得分占总分80%及以上,视为具备健康素养;某维度得分占到该维度总分的80%及以上,视为具备该维度健康素养;每类健康问题知晓正确率达80%及以上,视为已知晓该类健康问题的知识。同时,为观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关幼儿健康方面的认知情况,在56 题之外增加了3 道幼儿常见健康问题(幼儿肥胖、饮食习惯和安全问题),因考虑到与其他人群的比较,该3 道题单独分析未计入健康素养总分中。本研究采用Excel 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录入和初步处理,采用spss19.0 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1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52.6%,即超过一半学生具备健康素养。2020年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8.08%。[10]由于本研究样本n=390,且390×(1-52%)大于5,可以采用u检验①根据统计分析原理, 检验一个样本的百分数所在二项总体分布百分数p 是否与已知二项总体百分数相同P0 的前提条件是:样本量n 足够大,p 不过小,np 和n(1-p)均大于5。 结果|u|与1.96 和2.58 比较并做出统计推断。来考察中华女子学院学生(样本)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与全国(总体)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u 检验计算公式如下(为样本百分数,P0为总体百分数,为样本百分数标准差):
表1 学生健康素养及各维度状况
最后得出u=10.75,这说明u>2.28,p<0.01 可以做出统计,推断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极其显著地高于全国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健康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健康技能三个维度的u 值分别为1.65、20.36、17.69。故除在健康知识与理念维度方面中华女子学院学生与全国城市居民无显著差异外,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健康技能维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全国城市居民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素养水平高低排序与全国城市居民三个维度的素养水平排序有差异。中华女子学院学生三个维度排序由高到低分别为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69.0%)、健康技能(60.8%)、健康知识与理念(41.0%),而2020年城市居民三个维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基本知识和理念(37.1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26.44%)、基本技能(23.12%)。[10]
表2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四个年级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从高到低分别为:大三(62.2%)、大一(52.5%)、大四(50.0%)和大二(46.3%)。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四个年级之间具备人数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四个年级之间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差异不显著,x2=5.13,p>0.05。其他三个维度指标上,大三学生的具备率均排在第一,其他三个年级的单项指标有高有低,卡方检验结果差异均不显著(x2=1.90、5.16、6.69,ps>0.05)。总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未出现随年级增高而上升的态势,大三学生的健康素养比其他年级略高,大四学生的健康素养出现下降。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学校开设健康类课程少(通识课程中健康类课程占比为4%—5%),学生相关知识的获取未能随年级升级增多,而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开设有“学前卫生学”课程,故其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年级。大四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健康素养的变化性,健康知识需不断学习更新和强化。
表2 不同年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
表3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六类健康问题的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81.5%)、基本医疗(73.1%)、传染病防治(70.5%)、慢性病防治(37.2%)、健康信息(34.6%)和科学健康观(23.9%)。从大学生健康问题正确率看,学生在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和传染病防治等方面正确率约占70%—80%,但在慢性病防治、健康信息和科学健康观等方面正确率较低,约占20%—30%。反映出学生对有关健康生活常识有一定了解,但有关科学健康观、健康信息和慢性病防治等知识了解不足,尤其是科学健康观素养水平最低。
表3 学生健康问题素养状况
调查问卷增加有关如何看待幼儿肥胖、幼儿应养成哪些健康饮食习惯,以及幼儿安全预防的方法等3 道题,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及幼儿园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从回答正确率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肥胖和幼儿饮食习惯养成的看法,正确率分别为96.0%、90.0%,但对幼儿安全预防的看法正确率仅为52.8%。
本调查显示,整体而言,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反映出该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较好,调查结果与近年来其他学者有关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结果一致,即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公民健康素养。如袁雪晴对两省三所大学1 万余名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显示,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为37.2%。[15]本次调查反映出四个主要问题:一是仍有接近一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不具备健康素养(占47.4%);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健康知识与理念素养水平低,而健康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高的倒挂现象;三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科学健康观、健康信息和慢性病防治等方面有待提升;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关幼儿安全防治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上述调查发现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调查结果显示的大学生健康知识与理念不足、慢性病防治知识欠缺等问题,反映出高校健康教育有待加强。其次,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和职前培养看,47.4%不具备健康素养的人群不可忽视。如前所述,“教师的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塑造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健康素养与学生的健康素养息息相关”[11],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整体的提高。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呈现健康知识与理念素养水平低,而健康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高的倒挂现象看,反映出学生存在知信行不一致问题。观念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从健康素养发展的逻辑线索看,健康行为通常会随着健康知识增长和健康信念的建立而同步增多。而本次调查则显示出学生健康行为素养水平高,而健康知识和理念相对少的“非正常”情况,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健康中国的推进,社会广泛地宣传健康知识和信息,同学们知晓正确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什么,但不一定清楚为什么,也尚未付诸行动。同学们平时锻炼不足、进餐不科学、生活不规律等表现,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同学们真实的健康行为并不多。最后,知晓科学健康理念、了解慢性疾病危害和预防方法,以及掌握幼儿安全预防等知识是提高健康行为水平,降低慢性疾病患病率和幼儿伤害事件发生的重要基础。综上,特提出如下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6]370我国已将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并将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开设健康教育系列通识课程,以健康行为养成为出发点,传播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健康素养。高校开设健康教育通识课,应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一是围绕慢性病防治、心理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性与生殖、安全应急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17]要求的内容开设相关课程;二是开发前沿、学科多元融合的新课程,如将营养学、运动处方、健康管理等内容相融合。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健康实践活动,践行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知信行的统一。高校健康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且重点应通过强化“认知与认同”“认知与践行”等理念,促进大学生健康理念与健康行为的“知行合一”。为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实践活动,如组织各类健康体育社团,开展竞赛、演讲、志愿者服务等,让大学生在健康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并建立起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增强维护个体健康的责任感,确保健康教育取得实效。
3.创新健康教育形式,用好新兴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实现健康教育全覆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各种新媒体的产生,为健康教育形式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高校应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组织大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和教育活动,做到大学四年健康教育全覆盖,并将健康教育渗透进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金仟认为,大学期间开设“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体育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营养学”“感觉统合训练”“幼儿心理健康指导”等与健康素养相关课程越多,越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素养。[13]实践证明,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健康素养培养十分重要。
1.将健康素养和健康教育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牵引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提高。教育部等五部门制定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师范类、体育类普通高校应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和教法课”[3],即要求高校培养的师范类学生应具备从事健康教育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教育素养培养非常必要。
2.增设有关健康教育类课程,同时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融入科学健康理念,促进学生健康素养和健康教育素养发展。从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看,专业课程中仅有2 门课程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即“学前卫生学”和“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前者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与幼儿健康有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展开,重点是通过卫生、营养、幼儿常见疾病和安全预防等知识的学习,了解促进儿童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后者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在幼儿园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含体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总体上看,现有课程知识体系较有局限,不足以支撑大学生健康素养和健康教育素养所需知识和技能,故有必要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身心健康与管理”“饮食与健康”“幼儿行为管理与指导”“幼儿营养学”等大学生健康类和幼儿健康类相关课程,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融入健康理念,或者要求学生在通识课程中选修一定健康教育类课程,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提高。
3.调整充实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加强学前儿童健康促进策略的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要注重保教结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前儿童是各种行为习惯形成和建立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幼儿采用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并在日复一日地反复实践中予以强化和固化,将使幼儿事倍功半地建立起健康行为。为此,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素养培养,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指导幼儿健康促进的策略和健康管理的方法。调整充实“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增加有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重点围绕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开展教学,同时加强影响儿童健康因素相关知识的研究与学习,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促进儿童健康的能力。